前言:
自古以来,中国就崇尚忠义,为国捐躯更是一种美德。明末清初,正是乱世,正是需要忠义之士的时候。黄道周就是活跃在那个时代的一位刚毅之士,他一生笃学好古,清正廉洁,至死不屈,可谓君子之范。虽然他没有改变时代的进程,但他的精神永存,教育后人何为忠义。
一、贫困入学 勤奋求知
黄道周生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祖籍江西鹰潭。家境贫寒,但自幼聪慧过人,5岁便进入村塾启蒙。村塾塾师见他聪颖好学,便免除了他的学费,时常还会帮补家用,让他专心读书。10年后的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黄道周的父亲不幸病故,年仅14岁的他承担起了家计。面对生活的艰难,黄道周没有丝毫退缩,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报答师长栽培之恩。
黄道周生于一个普通农家,从小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慧,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5岁那年,村里开起了私塾,村民们集资请了一个塾师。黄道周的父亲看着儿子那么渴望读书,竭尽全力学费,将他送进了私塾。起初,黄道周因为家境问题,经常被其他孩子嘲笑。但是他没有气馁,只是默默用心学习,很快就以他出众的天赋吸引了塾师的注意。塾师发现这个穷家子弟那么有学问,非常可造就,就主动免除了他的学费,有时还会给些粮食零用钱,帮补家用。黄道周感激涕零,倍加努力读书,终于在10年后学有所成,积累了深厚的经史功底。
然而就在黄道周初露头角之时,一场变故降临了。万历二十三年,他的父亲不治去世,整个家庭顿时失去了支柱。14岁的黄道周肩负起了家计,身兼数职,照顾生病的母亲,打理农活,还要坚持学习。虽然生活艰难,但黄道周没有丝毫懈怠。他时时谨记父亲对教育的期盼,老师对他的恩情,以及自己实现理想的决心,继续努力用功读书,终于在18岁那年考中了秀才,迈出了仕途的第一步。
二、多次科举 一展抱负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18岁的黄道周赴广州应县试,果然高中第一名,获得了举人的称号。此后,他又陆续参加广东乡试、会试,终于在天启二年(1622年)的38岁那年高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宦之路上的翰林院编修,可以说是明朝儒林中的佼佼者。
黄道周18岁中了秀才,激励了他继续奋斗的决心。接下来的岁月,黄道周开始了漫长的科举之路,希望通过考试实现仕途抱负。由于家境所限,每次科举的路费都是问题。但黄道周节衣缩食,不辞辛苦参加州县乡试。期间虽也有几次落第,但他从不气馁,继续苦读,备考来年。终于在31岁那年,黄道周高中广东乡试,获得了举人的荣衔
这对一个出生寒门的读书人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成就和荣耀。但黄道周不满足于此,他立志要进入翰林,进一步实现仕途抱负。于是,在接下来的岁月里,黄道周又经历了数次会试,才在38岁那年终于高中会试,进入翰林,实现了编修的官职。虽然考试之路艰辛,但黄道周以忍耐力和毅力,战胜了困难,终于一览众山小。他也成为儒林学士中的一员,可以以学识治国,实现自己的抱负了。
三、反对权贵 守正刚烈
然而,仕途并不如黄道周想象的那么顺利。由于他性格刚正,多次直谏权贵,引起当时掌权的魏忠贤的敌视。魏忠贤借故将黄道周贬黜,迫使他离开京城。多年之后,崇祯帝重新起用黄道周任职翰林院,但很快他又因直言劝谏冒犯了龙颜,再次被贬出京城。这一次贬谪,使得黄道周明白想要从政清正,路途艰辛。于是他选择回到家乡,不再参与朝堂政事,转而办学讲学,传播仁学,影响一方。
终于入仕做官的黄道周,意气风发,欲为国家社稷尽绵薄之力。但他很快就发现,朝廷内幕与自己理想中的政事大不相同。当时的明朝,宦官势力猖獗,魏忠贤专权,朝政腐败,民不聊生。黄道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多次直言规劝,希望维护正义,但这引起了魏忠贤的不满。魏忠贤横加打击,借故将黄道周贬出京城。
黄道周不屈从命,在地方上继续办学讲学,传播仁政思想。多年后,崇祯帝重新起用黄道周任翰林院编修。黄道周重拾理想,进言次,批评朝政腐败,建言献策。但崇祯帝怒其冒犯龙体,再次贬黜黄道周出京。两次遭遇磨难,黄道周这才了解要守正不阿,道路艰辛。他选择归乡,不再与朝廷为伍,转而通过教书办学来影响民众,发扬仁学,尽到一个学者的社会责任。
四、南明时期 志在复国
正当黄道周打算就此一潭死水,潜心经世济民之时,明朝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北方农民起义军北京,崇祯帝自缢,明亡。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黄道周重新燃起了为社稷奋斗的忠心,南下加入南明朝廷。
黄道周奔波于各地,四处招募志士,意图重振明朝国祚。然而大势所趋,南明弘光政权仅持续了数月便土崩瓦解。黄道周并未气馁,随后又东下江南,与江南志士联手,在苏松、浙江一带组织起反清复明的力量。
这时,满清统一中国的大局已经基本定了,但黄道周仍然孤注一掷,誓要为大明尽最后一点力。然而慷慨就义的志士终究难敌铁蹄。永历元年(1647年),黄道周在徽州作战时为清军所擒。
正当黄道周回乡潜心讲学之时,明朝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故。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自缢殉国,明朝正式灭亡。一时间,豪杰们纷纷响应,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以图恢复明朝河山社稷。这个消息也传到了黄道周耳中。他虽已经退隐多年,但心中仍燃着为国效忠的热情。黄道周毅然放下舒适的乡居生活,告别妻儿,南下投奔南明
他四处周旋,联络散落江南的豪杰志士,积极参与南明的军政事务,为恢复明朝尽心尽力。黄道周出谋划策,振奋人心,一时间为南明政权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大势所趋,南明很快土崩瓦解,仅持续了短短数月便不复存在。
黄道周并未因此气馁,转而又东下江南苏、松、浙一带,与当地士绅联手,训练军队,组织起地方势力,誓要驱逐满清,光复大明河山。尽管时局已经对南明不利,但黄道周仍然孤注一掷,视死如归,誓要为大明尽最后一点力,永不言弃。当时这样梦想复明,视死如归的忠义之士,还有很多,可惜大多难逃满清铁骑,惨遭杀戮,黄道周也终究没有逃过厄运,在几次战斗后,他为清军所擒,就此结束了短暂而辉煌的抗清生涯。
五、就义北京 倔强刚烈
黄道周被押解至京师,清廷希望能收降他,先后派遣大明降将洪承畴劝降,但都被黄道周义正辞严地驳斥回去。清世祖见他刚烈,也很敬重他的为人。但另一方面,又担心放他回去会成为祸患,于是还是决定杀鸡儆猴,以正清朝的威信。
遂定在选日,在城外高台上斩首示众。那一天,黄道周被押上刑台,刽子手本想羞辱他几句,谁知黄道周淡然说了一句“我饿了”。刽子手这才意识到面前的是一位仁人志士,他再也说不出羞辱的话来,只得跪下称“先生请”。
黄道周不卑不亢,昂首走向刑台,仰望南方许久,终以正气就义,用生命践行了仁义忠孝,可谓气节尤高。当时的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黄道周被押到北京后,清廷试图征召他,加入满清政府,发挥余热。但黄道周刚正不阿,对权势不屈,拒绝了清廷的引诱。清廷先后派出多人前来劝降,其中还包括大明投降满清的军事首领洪承畴。洪承畴苦苦哀求,但黄道周义正词严,驳斥他是背叛大明的小人。
面对如此刚烈之人,清廷也很敬佩其气节,但又担心放他回去会成为祸患,于是决定将他就地正法,以儆效尤。清世祖亲自选定日子,在城外高台上设立斩首台,把斩首过程公开进行,以正清朝的威仪。那一天,黄道周镇定从容地被押上刑场。行刑人本想羞辱他几句,但黄道周淡然说了一句“我饿了”,行刑人这才意识到眼前是位仁人志士,他再也说不出狠毒的话来,只得恭恭敬敬地跪下说“先生请”。黄道周不卑不亢,昂首挺胸,最后仰望南方故乡许久,终于壮烈就义,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他用生命践行了理想,可谓气节尤高。当时的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肃然起敬。
结语:
黄道周生逢乱世,虽历经坎坷,但他一生笃志好学,清正廉洁,至死不渝其主义,以身殉国,可谓忠烈之士。虽然他没有扭转朝局,改变时代,但他的精神永远铭记于后人心中。正是有了这样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士人,中华民族才能在动荡中保持自身血性,最终复兴国运。每逢提及忠义仁学之士,黄道周的名字就会为人津津乐道。
还有张煌言李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