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睡毛主席下铺的老班长写信求工作,毛主席:待在乡下为好

野史记录 2024-03-21 12:50:49

1951年夏天,新中国已经正式成立一年多时间,但毛主席仍然日理万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有太多事情需要他来决定了。百忙之中,毛主席收到了一封来自湖南衡东县的信,署名是彭友胜。

这个名字对毛主席而言已经十分久远,但并不陌生,因为彭友胜是毛主席年轻时从军时期的老班长,当时就住在他的下铺。毛主席收到老班长的信十分高兴,立刻停下手中的工作给他写了一封回信,这才心满意足的再次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之中。

彭友胜写这封信的时间很早,距离毛主席写回信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多天。对于日理万机的毛主席而言,二十多天或许是弹指一瞬间,但对于苦苦等待的彭友胜而言,却显得有些度日如年。

当年的战士毛润之,如今已经成为新中国的主席,还会不会记得他这位老班长?就算记得,又是否还认他这位老班长?这么多天过去了,自己给毛主席写的信如同石沉大海,音信全无,村民们说他吹牛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毛主席还会给自己回信吗?

往事

彭友胜与毛主席第一次见面,是在毛主席刚刚报名参军的时候,由于当时参军的要求严格,想要参军必须有人担保才行,而毛主席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参军报国是每一位有志青年的权利,为什么需要别人担保?因此对这样的规定颇为不满。

而征兵的人也不退步,坚持要求毛主席找人担保再报名,气得毛主席十分生气,连呼“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两人的争执声被一位名为朱其升的战士听到,他深刻地认同毛主席的话,主动找来了彭友胜,一起替毛主席担保,帮助毛主席顺利参军。

彭友胜性格敦厚老实,当时在军中担任副班长的职务,而毛主席参军后正好被安排在他的班里,住在彭友胜的上铺。

彼时参军之人,并非所有人的志向都是参军报国,大多数都是为了混一口饭的粗人,彭友胜便是如此。彭友胜自幼家境贫寒,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为生,后来索性参军拿军饷。因为彭友胜为人憨厚,做事利索不抱怨,很快就被提拔为副班长。

彭友胜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他还是看出了毛主席的与众不同。他们拿到军饷会买吃的,或寄给家里,但毛主席会用来买书和报纸。他们基本没什么文化,斗大的字认识不了一箩筐,但毛主席博古通今,总能说出一些他们不懂的道理,平时还热心的替他们写家书。

不过,毛主席由于长年读书,所以在干体力活方面并不擅长,而身为新兵, 难免要做一些挑水的苦差事,毛主席仅挑了几天时间,肩膀上就磨出了水泡,苦不堪言。

这时候,彭友胜立刻伸出援手,决定由他来替毛主席完成任务,因为他当年在老家干过矿工,挑水这种活对他而言毫无压力。但毛主席坚决不肯,因为毛主席不愿意搞特殊化,即便是在那个艰苦的年代。

彭友胜却以副班长的身份给毛主席下命令,毛主席只好照办,但彭友胜也并非是故意违背毛主席意愿,为了让毛主席心里舒服一些,他让毛主席每天晚上给他们讲《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故事,算是对他们的报答,毛主席欣然同意。

就这样,彭友胜与毛主席同吃同住了半年的时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随着溥仪下台,毛主席当时认为革命已经结束,也就随之离开了军营,与彭友胜就此分别,但两人的缘分却远远没有结束。

重逢

1926年,转眼十余年的时间过去了,彭友胜已经从副班长晋升为排长。有一天他看报时发现,上面赫然写着毛主席要来广州讲学的消息,这才知道昔日上铺的兄弟如今已经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了(当时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彭友胜为了这次见面,准备的十分充分,不仅买了一套新衣服,还特意去理了发。彭友胜见到毛主席时,两人十分亲切,双手紧紧握住。经过十余年的磨砺,两人远比当年更加成熟,毛主席对革命有了更高的认识,与彭友胜相谈甚欢。

临别之际,毛主席向彭友胜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考虑留在自己身边继续从事革命事业。但彭友胜认为自己是一个粗人,更适合在军队里扛枪,留在毛主席身边也帮不上什么忙。毛主席了解老班长,知道这是他的真心话,所以并未强人所难,两人再次分别。

彭友胜的想法是好的,但国民党的部队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革命队伍,蒋介石开始变得独裁,国民党军队开始变得腐败。油嘴滑舌、贪图利益之人在军中盛行时,彭友胜这种老实人就没了生存土壤,最终选择在愤恨中离开部队,返回老家继续耕种,重新当起了农民。

情谊

1949年,又是20多年过去了,彭友胜在老家已经适应了农民身份,却在开国大典的报纸上看到毛主席时,昔日的军旅回忆再次被勾起来。彭友胜很兴奋,因为当年睡在他上铺的润之弟如今成了主席;彭友胜也很失落,因为他当年如果选择留在毛主席身边,或许现在也在北京。

只不过这一切都已经无法改变,彭友胜只能将自己当过毛主席副班长的经历说给村里人听,才能感到十分骄傲。但彭友胜是农民,与毛主席的差距实在太远,他的话又没人能证实,所以大家都认为他在吹牛。

彭友胜很不甘心,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吹牛,他后来鼓起勇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与毛主席叙旧,同时也提了一个要求,希望毛主席能给他安排一份工作。

彭友胜在煎熬中等待了二十多天,终于收到了一封回信,彭友胜一看就知道是毛主席的亲笔信,因为当年毛主席帮他写家书时就用这个笔体,他认识。毛主席在信中告诉彭友胜,如果他的生活还过得去,还是待在乡下为好,如果生活实在困难,就带着他的亲笔信去找程星龄先生。

程星龄时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毛主席给彭友胜回信时,同时也给程星龄写了一封信,说明了彭友胜的情况。毛主席当时给程星龄指示是,“加以考察,如历史清白,则酌予帮助”。

从这样的安排可以看出,毛主席做事照顾得十分全面,既要帮助当年的老班长,也要注意防范,毕竟两人已经二十多年未见,这期间彭友胜到底都做了什么,毛主席并不清楚。但彭友胜若是历史清白之人,又恰好处于困难之中,毛主席也不会坐视不理。

很快,彭友胜手持毛主席的亲笔信去见了程星龄,而程星龄也迅速查明了情况,按照革命老人的待遇每月给彭友胜补贴三十元,至于工作便没有安排。彭友胜对此十分满足,后来每年都给毛主席寄家里特产的茶叶,直至1969年离开人世!

《领袖与人民——毛泽东和老百姓的故事》来源:湖北党史

1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