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它是“海洋活化石”,有人说它是“海怪”。
其实都没错,因为它足够古老,来自4.75亿年前奥陶纪,与三叶虫属于同一个时代,但是它又足够的“丑”,以人类的审美标准划分,把它列入“怪物”行列实至名归。它就是地球唯一的蓝血生物,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鲎(hòu)。
中华鲎被逼入绝境中华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属于肢口纲、剑尾目,它们体长可以达到60厘米,重3-5公斤,它们食性很杂,诸如薄壳的贝类、环节动物中的沙蚕、星虫、海葵,动物的尸体等。由于生长缓慢,寿命长,性成熟至少要等13年,中华鲎在中华文化中常常代表着长寿与坚韧。
原本鲎的时代很辉煌,地球上曾遍布了100多个品种,然而时至今日,地球仅能发现四大鲎:美洲鲎、中华鲎、南方鲎以及圆尾鲎。四大鲎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比如中华鲎,被列入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生物,仍然不免让人担心走向濒临灭绝的道路。
为什么曾经大量繁殖的“海洋活化石”,如今走到如此尴尬的境地呢?原来,鲎的一身都是宝,人类极其需要它。
就拿它的神奇的蓝血来说,含有一种特殊的成分——血蓝蛋白,其中富含铜元素,遇到氧气立即呈现出蓝色,遇到细菌立即凝固,更重要的是,它的血液里包含了50多种活性物质,可以抵抗细菌病毒,在人体中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诱导癌细胞自行分化。
科学家们利用中华鲎血液的这种特性,成功研制了“鲎试剂”,在我国的《中国药典》中,成为检测需采用内毒素的300多种注射药品的必备工具,还有一些疫苗的成份就来自鲎的提取。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沿海中华鲎的资源丰富,占据世界总数的95%以上。由于鲎太值钱,被生物医学行业疯狂捕捞,人们只管索取,为了让“凝血原”效用保真,需要从活鲎身体抽血,抽完一次休养一段时间继续抽,直到抽死为止。
中华鲎能人工养殖吗早就有人打主意了,既然中华鲎全身都是宝,那就进行人工养殖,这样也不会成为濒危生物了嘛。这种想法非常好,现在,实验室已经实现中华鲎人工繁育孵化率60%,但要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养殖却还是非常困难。
根据这种古老生物的习性,中华鲎每年冬季会游回深海冬眠,春天回到海滩上繁殖。人工养殖最多一年左右,如果太久,中华鲎就会出现贫血症,最终死掉。中华鲎的人工繁育对环境的要求极高,水质、水温、饵料三者缺一不可。所以要养殖中华鲎,还需要不断研究和提高养殖技术,才能实现中华鲎的人工繁殖。
结语“国资小新”官微发文,大亚湾核电站基地发现的的这种鲎,就是中国鲎,在经过精心救治后,将其放归了大海。
目前,尽管中华鲎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据,但从发现的数量来看,显然比1990年代下降了不止90%,因此2019年,中华鲎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目录,2021年,列入我国二级保护野生生物。如果捕捞到不放生,将会触碰到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