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一个勇往直前的善人和真人(魏宝荣)

行走世界的笔记 2024-09-19 20:46:32

读完这部厚重的集子,惊叹不已。掩卷沉思,一个平民竟能引发近百人为他和他的事迹写评论、赋诗作文,出自内心地为他鼓与呼,歌与颂。这些人里,有领导干部、教授、专家、学者等社会名流,也有农民、文学作者以及他的朋友,大家几乎都对他众口一词,赞不绝口。于是乎,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逐步清晰而全面地走进了我的脑海和心灵,在我面前山一样挺立起来。我震惊了,折服了。这是一个有大格局、大胸怀的人,一个当之无愧的平民尊者!

一个人以权势和地位赢得的尊敬是经不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但以人格和修为赢得的尊敬却是永恒和不朽的。董颖夫先生几十年来所做的点点滴滴,用铁的事实为自己也为社会树立了一座不倒的丰碑,这在长安、陕西、乃至全国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说他独一无二,也丝毫不夸张和过分。他是一个利他之人,一个无私奉献之人,一个为了理想和信仰而顽强奋斗的勇士。毛主席当年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说“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些话用在董颖夫先生身上,笔者以为也是当之无愧的。

下面我想从众多的评论中拾取几朵浪花,归纳梳理理出共性的话题,搞一番“评论中的评论”,浅谈一下我对《评说老董》一书的看法和感想。

一 文学路上的追梦人

董颖夫先生为什么能这样执迷地为文学做事,为弘扬柳青精神做事,几十年坚持不懈,奋斗至今?他的思想根源和精神支撑是什么?我想刨根究底,弄个明白。也只有从灵魂和思想深处搞明白了他的目的和动机,那么他做的一切就不难理解了。董颖夫先生从小喜爱文学,中学时,他的作文就常被老师当做范文读。二十多岁时,他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因文学创作成绩斐然,后又被调到县文化馆当了临时工从事辅导文学创作之事。后来他任地方文化站站长,文学是他的追求、梦想和精神支柱,同时文学艺术也造就了他高雅的格局、宏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文学精神极大地拓宽和提升了他对世界的认知,激发了他勇攀高峰、踔厉奋发、锐意进取的意志和决心。他废寝忘食、焚膏继晷,一头扎进文学的海洋里纵横驰骋,故事、小说、散文、诗歌、通讯报道,戏剧创作、建言献策均有涉猎,且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作品在县、市、省屡屡获奖。他和陈忠实因文学成了终生的挚友,那时他们经常一起探讨文学,切磋技艺,互相激励,彼此欣赏。一路走来,董颖夫先生的文学成就是丰硕而辉煌的,他在文学上取得的成绩绝不逊色于一些所谓的专业作家。他出版的70余万字的文集《沣浪集》(上、下集),囊括了他不同时期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其品位之高,质量之优令一些驰名国内的专家学者交口称赞,纷纷就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给予高度的褒奖和赞誉。他的35万余字的个人回忆录《平民记忆——我走过的路》,是他75载精彩、沧桑人生之路的撷英和浓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他的《平凡人生——董颖夫画传》,以图片的形式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他辉煌且卓尔不凡的人生轨迹。一帧帧图片都是他经年所做的事迹和善举的承载。“山不争高自齐天”,事实胜于雄辩,图片是无声的历史和凝固的永恒。纪录片《沣河之子——董颖夫》(共5集),引人入胜,带着观众在时光的隧道里穿越,身临其境地感受他那波澜起伏、坚韧不拔、砥砺前行、有情有义、敦厚善良、大爱无疆的像彩虹般绚丽夺目的精彩人生。他编创的大型秦腔现代剧《柳青》获优秀剧目奖,(合作)拍摄的纪录片《柳青》在央视播出,好评如潮。在神圣的文学领域,董颖夫先生化茧成蝶,浴火重生,踏着荆棘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陕西文学界赢得了一席之地。

二 勇立潮头的创业人

董颖夫兄弟姐妹十人,父亲过世后,生活的困难压在他的肩上。面对贫困和厄运,他要改变,要抗争,就得先解决生存问题,换一个活法。加之他在县文化馆的临时工身份又无法转正,收入微薄。于是他搁置了自己的爱好,下海创业,闯出一条生存之路。虽然文学事业是神圣而美丽的,但文不养家,缺乏经济支撑的文学之路注定是坎坷曲折,布满荆棘的。暂时放弃文学创作,是他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他发誓挣钱之后再搞文学。他的心在滴血,但他雄心万丈,抱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因为他深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谈,要挣钱就必须奋力一搏,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大家子人饥饿的目光等着他拿回钱来糊口,他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波诡云谲、充满风险和未知数的商海之中……

起初小打小闹,他照过相,开过摄影部,后办起了造纸厂。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一切从零开始,调查研究市场行情,从市场需要出发。高息贷款建厂,狠抓技术和管理,一切围着市场转,以市场需求定产品,企业很快有了起色。抓生产,跑销售,他都亲力亲为,历尽辛酸和苦难,终于见到了利润和回头钱。一不做二不休,他一鼓作气又办了两家造纸厂,他成了三家造纸厂的老板。他勇立潮头,坚韧不拔,克服了种种困难和风险,诚信经商,踏实做人,生意蒸蒸日上,如火如荼,效益很好,他成功了。造纸厂一干就是十年,他走南闯北,经风雨见世面,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他后来二度从事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和素材。下海经商,他上过当,受过骗,但他把这当成了人生路上的必修课,并没有因此而对人生和社会产生绝望和仇恨,还是一如既往地以善心、诚信、真心待人。真可谓“生活虐他千百遍,他待生活如初恋”。后因环保问题,他彻底关闭了纸厂。此后,他又二次创业进军建筑行业,他是一个头脑灵活、有胆识、有魄力、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会一行的人。果然他很快在长安建筑行业站稳了脚跟,先后出任西安市长安建筑开发集团公司副经理,西安市长安建筑开发集团西京分公司经理,陕西佳苑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陕西紫昱科技开发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长安区工商联副会长等。他早期的文学底子,加上多年经商对社会深刻的洞见和认识,使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如虎添翼,水到渠成,日臻步入成熟和完美。可以这样说,文学提高了他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经商给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他是文人中的商人,商人中的文人,两个层面都游刃有余,进退自如。

三 弘扬柳青精神的举旗人

董颖夫先生挣了钱,生活得到了保证,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他要为文学做些事。他很早就崇拜柳青,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深深吸引并打动了他。特别是柳青放弃在北京优渥的生活条件,举家迁到陕西长安终南山下的皇甫村,14年深入生活,扎根农民之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写出了著名长篇小说《创业史》。柳青不是肤浅地体验生活,而是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把农村当成了自己家,用生命和热血谱写出了一部中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创业之歌。《创业史》出版后,柳青又把稿费全部捐献给了所在地,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怀。柳青卓越的艺术造诣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渗透到了董颖夫先生的血液和灵魂里。他毅然决然地用自己下海经商挣的钱高举起柳青这面旗帜,旨在是弘扬柳青精神,给世人树立正气和榜样;助推、传承和繁荣文学创作。他先后倡导、策划、促成了柳青墓园、柳青文化广场、柳青文学馆、柳青雕像、柳青故居、柳青纪念公园等项目的建设。他创立了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任执行会长,创办《秦岭》杂志,任社长、主编,创立了柳青文学奖和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以上柳青文化系列品牌,他累计投入资金五百余万元,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如今柳青文化系列品牌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和网红打卡地,吸引着省内外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凭吊和参观。其现实意义、教育意义、社会影响力都是巨大的,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日益显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省市和中央领导对此颇为关注和支持,可见董颖夫先生的思想和眼光是极为敏锐和超前的。董颖夫坚持20多年弘扬柳青精神的动人事迹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首肯。2015年5月20日,他赴北京出席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作家协会、陕西省委宣传部、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弘扬柳青精神研讨会”,并做了发言,赢得了与会者热烈的掌声。

四 文学朝圣者的摆渡人

他组织创立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和柳青文学奖,办《秦岭》杂志,为广大作者提供平台,就是做文学作者的摆渡人,把他们摆渡到追求理想的彼岸。在长安,受过董颖夫先生资助的文学人多不胜数。他出资为许多作家和无名作者召开作品研讨会,资助多个经济困难的作者出书,帮其圆文学梦。何少南先生病逝后,董颖夫欣赏其才华和作品,与朋友一起出资将其著作出版,一时传为美谈。有人说,他是长安文学人头顶上的一片蓝天,哪位作者有困难,他总是慷慨解囊,为此花去了大量的钱财,而长安比他有钱的人多的是。董颖夫先生自己生活极其简朴,抽着不到十块钱一盒的劣质烟,穿衣服也不讲究,是几十块钱一件的地摊货。这个细节我是在近距离接触他之后发现的,一个动辄给别人几千几万的人,对自己竟是这么的苛刻和吝啬,这是谁也想不到的,然而又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董颖夫先生特别爱才、惜才,只要谁的文章或书写得好,他都引为知己大力扶帮,不管以前认识不认识,一视同仁。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文不养家,搞文学之人贫寒之士居多,但他们怀揣梦想,矢志不移,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踽踽独行。董颖夫先生对文学道路上的朝圣者深为理解,尽可能地给予支持和帮助。许多业余作者因为有了他的资助,在文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了当地颇有影响的作家。说他是摆渡人,贴切而形象,他以此为乐,一以贯之,令人敬佩和难忘!

五 心系民生的善人、真人

董颖夫先生的爱心善举不光体现在文学事业上,民众生活的许多方面也有他乐善好施的身影。他带头捐资在家乡马王村成立养老基金会,关爱帮助六十岁以上生活困难、身体有病的老人,使他们能够老有所依,安度晚年。实行合作医疗的头一年,他主动把全村村民应交的费用全交了,此事在村里传为佳话。他曾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100元“敬老金”,倡导敬老、爱老,关怀“空巢”老人。至于修路、修桥、建庙、建文化室等,他更是积极出资,大力支持。他出资五万元在马王村举办“千人百席宴”,请全村老人吃顿饭,让乡亲们感受生活和社会的美好。董颖夫先生深知,一顿饭不能饱一辈子,他的用意是唤起良知,树立正气,让全社会都来关爱老人,逐渐形成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另外,他为马王村考上学的孩子送去慰问金,旨在奖掖后辈,促成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的形成。对他的老师,他心怀感恩,在其有病卧床之际,他把表心意的钱送到老师床头,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感情至诚,令人感动。他大力资助自己的亲属上学、盖房,在家乡传为美谈。在人情日益冷漠的今天,他的所作所为具有净化民风民俗,促使社会和谐的作用和意义。

董颖夫先生曾连任五届长安政协委员(一届常委),他积极建言献策,他提交的提案和调查报告110余份,其中80%以上被长安区委、区政府采纳。他不光为传承、弘扬柳青精神鼓与呼,还为历史名人井勿幕、朱子桥、张云山、张周勤、张季鸾等修墓。并策划举办杨虎城将军纪念活动,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他自筹资金组织纪念中条山抗日英烈活动,意义重大,效果良好。他先后策划编辑了《民营企业家专辑》《创业者风采》《长安百村》(4部)《老长安》(3部)《柳青在长安》《辛亥革命在长安》《纪念朱子桥专辑》《柳青评论文集》《柳青纪念文集》等系列丛书。他请《西安晚报》记者到家乡马王村,进行采访和宣传报道,使马王村的历史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村子的知名度空前提高……

董颖夫先生做的公益之事太多了,数不胜数,在此难免挂一漏万。要了解更多,大家可以回头翻看他的书籍、画册和视频资料。他做事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不被困难和流言蜚语所阻挡和吓倒。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勇气和毅力,为着心中的梦想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的视野和境界超乎时代和常人。他眼光独特、思想敏锐、敢说敢干,他的所作所为是弘扬正能量的利国利民的好事和善事。

他的事迹和作为,被有关专家学者称之为“董颖夫文化现象”加以研究。雷涛先生提出了“南董北曹”之说。邢小利先生说:董颖夫是个真正的文学人。畅广元先生说:老董这人,为人质朴,做事实在。李星先生说:董颖夫为家乡立了功,为社会立了德,树立了一个当代中国农民光辉而伟岸的形象。齐雅丽主席说:颖夫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亦文亦商完美结合。成德奇先生说:儒商致远。仵埂先生说:若没有董颖夫这个人物,长安区的文学生态会很不一样。王作兆先生说:颖夫的善心和爱心,伴随他的人生一路走来,像一朵朵鲜花,洒向人间。段建军先生说:董颖夫的作品,像沣河上的浪花一样有质感,能感动人。阎建滨先生说:董颖夫扛起了柳青这面旗。肖宝善老师说:乐人之乐的颖夫。卢恺先生说:董颖夫,柳青精神的传承者、发扬者。王小洲先生说:董颖夫是一尊菩萨……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董颖夫先生是一个勇往直前的善人和真人,他的所作所为让人钦佩。若干年后,说起柳青,说起柳青文学奖,说起当代陕西文学,他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和话题,他为此辛勤付出而结出的硕果,将伴随着柳青精神而不朽!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