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400米的铁路“牛郎织女”近距离无法相见,团圆饭也得分开吃

人在旅途多快乐 2024-11-17 09:58:40



被人民日报点赞的铁路“牛郎织女”:相隔400米却无法相见,团圆饭也得分开吃

作者:南风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ID:hunyinyujiating99

金秋十月的乌蒙山,群山多彩,静美如画,引无数游客注目。突然,一阵对答声划破宁静,引来鸟鸣啾啾。

“K86看守点,客车6081次呼叫。”火车司机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K86看守点正常。”端立在铁路线外的防洪看守工秦德胜迅速回应。几分钟后,满载着欢度国庆假期旅客的6081次列车,呼啸着穿过隧道,消失在远方的崇山峻岭间。

52岁的秦德胜放下象征安全的黄色指挥旗,和身边同为看守工的妻子陈留仙相视一笑,而后变魔术似的把几粒糖果放进她的手心。陈留仙被逗得开怀大笑,笑声在山谷里回荡。

夫妻俩极其珍视这三五分钟的“鹊桥相会”,因为很快就要回到各自驻守的站点,并且将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法碰面,哪怕他们的工作地点仅相距400米。

这对防洪哨所“牛郎织女”不是第一次因工作无法一起过节了。越是阖家团圆的假期,夫妻俩越是要坚守岗位,今年春节,他们就过了个特殊年,吃了顿特别有意义的年夜饭,当时被人民日报点赞,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对铁路哨所夫妻。

01

相隔400米,两顿团圆饭

回忆起2024年春节那次特别的年夜饭,夫妻俩仍记忆犹新。

大年二十九的晚上,寒气逼人,但陈留仙的2号看守房里满是欢声笑语。5岁的小儿子秦浩宇举着饮料跟妈妈碰杯,并送上真挚祝福。“你夹给妈妈的菜,好吃得很,太香啦!”

400米外,同样的幸福氛围弥漫在秦德胜的房间。“爸,新年快乐!”21岁的二儿子秦猛端起饮料和父亲干杯。秦德胜笑着点头:“新年快乐!你和你大哥在外面好好工作,我就是最高兴的!”

2024年春节期间,秦德胜和陈留仙刚好在同一天值班,而他们在外地工作的大儿子秦泽运也因值班没法回家过年。得知情况后,远在浙江实习的二儿子秦猛做了一个决定。

除夕夜,他要和弟弟在家陪伴75岁的奶奶,于是在大年二十九他带着弟弟上山和爸妈提前庆新年。孩子们的到来,让秦德胜和陈留仙很欣喜,但欢聚之余,他们照旧尽职尽责做好每一次巡查。

下午4:35,秦德胜的工作顺利完成,他赶紧带着等候许久的哥俩贴起春联。接着,他又和二儿子一起做起了年夜饭。一阵阵饭菜香从厨房飘出,一式两份的五菜一汤上了桌。

秦德胜把其中的一份打包好:“快,给妈妈送过去!”兄弟俩小心翼翼地端着饭菜走向妈妈所在的看守点。“妈妈,开饭咯!”浩宇远远地就扯开嗓子喊起来。陈留仙笑着走出来,给哥儿俩一个大大的拥抱。

蒸鱼、炒豆腐、煮火腿、清炒豌豆……热气腾腾的饭菜刚摆好,秦泽运的视频电话就打来了:“妈,祝您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陈留仙回道:“儿子,新年快乐,工作顺利。”可爱的浩宇一把抢过电话,向大哥汇报:“大哥,我和二哥陪爸爸妈妈过年,你就放心吧。”大家一起笑起来。

打完视频电话,秦猛端着妈妈蒸好的糯米饭回到父亲的1号看守房,父子俩吃着聊着,碰杯声伴着屋外的爆竹声不断响起。不远处,陈留仙抱着浩宇望向烟花升腾的夜空,前方两条钢轨正向远方无限延伸。一家人,400米,两顿别样“团圆饭”,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迎接龙年的到来。

明明相距只有400米,为何夫妻俩没法相见?这就要说到他们驻守的这条“特殊”的铁路了。世世代代居住在乌蒙山腹地的村民们,见证着层峦叠嶂的美景,却也被它的陡峭牢牢困在山中。

20年前,连通滇黔两省的惠民铁路水红铁路开通,一改村民出山难的困境,极大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这条极其重要的铁路安全压力很大,因为它依山而踞,横跨北盘江大峡谷,沿线山高谷深,边坡落石、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为保障水红铁路安全畅通,铁路部门特意安排了一批铁路人二十年如一日巡检铁路线,监测危险地段情况,以保证旅客和列车安全。秦德胜、陈留仙正是其中成员。

他们负责看管的这段铁路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的乌蒙山深处,虽只有400米,但由于山体阻挡,铁路被迫转了一个“u形”弯。列车行驶时,只能看到前方200米的路况,而另外200米则藏在“u形”弯的另一端。再加上铁路一侧是岩层裸露的高山,另一侧是深不见底的峡谷,路况异常复杂,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丈夫秦德胜值守在1号点,妻子陈留仙值守在2号点

因此,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公司曲靖工务段特意在“u形”弯两端设置了两个防洪看守点,保证24小时不间断巡查守护。就这样,夫妻俩成了“铁路银河”两头的“牛郎织女”,秦德胜驻守1号看守点,陈留仙负责2号看守点,只有相向巡护时,才能匆匆见上一面。

02

家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虽然不能时常见面,但对于这份工作,夫妻俩相当珍惜:“我们觉得很好,不用出远门就能赚钱,还可以顾家。”一转眼,夫妻俩已经在K86公里1号、2号防洪看守点工作12年了。

年轻那会儿,秦德胜为了赚钱远赴昆明打工,家里的重担全都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她经常身上背着一个娃,怀里抱着一个娃,还要在田间地头干农活。秦德胜实在于心不忍。

后来,家乡要修建水红铁路,秦德胜兴冲冲赶回来在铁路上做工人。待到建好通车,他便留下来做了看守员,再也不四处漂泊了。但当真正站在工作岗位上,秦德胜才发现这份工作的辛苦程度超乎想象。为时刻掌握铁路沿线的安全状况,他需要每三天巡山一圈,每隔一小时巡线一次,还要在客车到来前10分钟例行巡检一趟,一天忙到脚不着地。

看守点处在危岩落石威胁比较大的地段,巡山时,秦德胜需要爬到道旁陡峭的山路上检查。那里常年长满杂草,崎岖难行。秦德胜不仅要扛着铁锹,随时铲除道旁的碎石树枝,还要当心脚下突然窜出的蛇虫鼠蚁。

白天的巡检还好说,到了晚上就异常难熬。间隔一小时的巡检,让人没法睡觉。为赶走瞌睡,秦德胜在屋子里来回走。实在太困,就洗把脸;再不行,干脆猛灌一肚子冷水,人瞬间清醒了,可时间久了,就落下了胃病。

一天午后,秦德胜正准备出门巡检,突然听到一声巨响。他飞奔出去,倒吸一口冷气:两块硕大的石头从山上滚了下来,差点儿砸在轨道上。秦德胜果断按下预警按钮,第一时间上报情况,要求封锁区间路线,并留在现场挥动红色信号旗,以示警告。经过工区人员的抢修,铁路顺利恢复了畅通。

秦德胜擦擦脸上的汗水,目送列车上一张张笑脸远去,他被晒得黝黑的脸上也扬起了笑容。因及时处置危石险情,秦德胜成为单位里的安全标兵。荣誉感澎湃在胸膛中,秦德胜觉得这份工作有奔头,更有意义,只要付出与坚守,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来。没多久,他说服在家务农的妻子也加入进来,夫妻俩一起守护铁路。

03

守好安全,就是守护幸福

“单位考虑周到,让我们各在一个看守点,错开排班,方便照顾家。”秦德胜介绍说。他和陈留仙的3个孩子都是自己带大的,很少让家里人帮忙。大多数时候,他们是错开时间上班的。

秦德胜在家时,陈留仙出来上白班;陈留仙看孩子时,秦德胜上夜班。但这样的安排也会导致夫妻俩经常见不到面,因此,偶尔碰到两人同天上班,他们就很期待,终于可以见到对方了。

秦德胜解释说:“一天中的首次出巡和客车来之前的出巡,才会碰得到。”尽管他和妻子每隔一小时就要巡视一次,但由于出巡时间不同,他们碰面的机会只有两次。

这天早上8点钟,秦德胜和陈留仙背好工具包,走出各自的看守点,开始首次巡检。“喂!下来,不要走路道!”秦德胜看到两个村民正在翻越铁路,大声喊起来。等到村民走近,秦德胜又耐心叮嘱:“过铁路要注意安全,隧道里要是遇到火车,提前避到车洞里。”

秦德胜说完继续大步往前走。没一会儿,他敏锐发现一处小型塌方,目前没有对行车造成影响,但尽职尽责的他还是拿出手机拍照上报,不留下任何安全隐患。

秦德胜在巡护铁路线

按照巡检图安排,秦德胜和陈留仙相向而行,20分钟后,他们已经能望见彼此的身影了。秦德胜快步迎过去,开口第一句就是:“这几天雨多,你巡山的时候要多加小心,寨子里经常有老人放牛横穿铁路,要特别注意提醒。”

随后,他掏出两根刚掰下来的玉米,塞进妻子背包,陈留仙笑着点头。没有甜蜜情话,没有你侬我侬,这对夫妻的“难得一见”,居然如此朴素。

陈留仙很知足,腼腆地笑着说:“能见上一面,就感觉很开心。”但秦德胜还是有点儿不放心妻子:“她那条路上,上山割草、横穿铁路的人特别多,我要多提醒她小心。”

夫妻俩虽然辛苦,但很欣慰:“孩子们都很懂事。”大儿子考上了贵阳财经大学,一毕业就找到了喜欢的工作。二儿子今年毕业,已经落实了实习单位。

去年陈留仙过生日时,没等秦德胜张罗,两个儿子就一齐把活儿揽了过来。大儿子为母亲准备了两套漂亮衣服,二儿子用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给她买了一对手镯。陈留仙忍不住红了眼眶,她和丈夫没读过太多书,讲不出什么人生大道理,他们只是用朴素的生活作风、踏实的工作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们。

“叮铃铃……”看守房的座机响了。陈留仙拿起电话,接收来自曲靖工务段生产指挥中心的指令:“K86公里2号看守点,开始客车前巡检。”一般在列车经过看守点前10分钟,看守员需要进行全面巡检。

陈留仙迅速带好防护包,拿上望远镜、对讲机,戴起安全帽,大步朝外走。虽然巡检路线走过千百回,检查动作烂熟于心,但每一次他们都如第一次那样,打起十二分精神认真对待。

陈留仙在看守点外接送列车

对于自己肩负的职责,夫妻俩非常清楚,牢牢盯死铁路线上方“虎视眈眈”的石头和大树,一旦掉落下来,能处理的第一时间处理,一个人实在做不到的,及时上报。

陈留仙说:“前段时间,一个树根掉在铁路上,被我迅速拽走了。”秦德胜力争做到“早发现隐患、早防控风险”,把一切有可能影响行车安全的险情全部掐灭:“每隔3天,我们就要爬上来看一次,哪些石头、哪些地方需要重点关注,我们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到了雨季,夫妻俩脑子里的弦就绷得更紧了。好几次,暴雨突至,他们顾不上穿雨衣就冲出去巡检,一会儿工夫,豆大的雨点把人从头到脚浇了个透。

降雨不停,巡检不止。夫妻俩在暴雨中来来回回地巡视,确保一处不漏,遇见淤堵立即疏通。有时候实在饿得心慌,就跑回看守点扒拉几口凉饭,吃的时候还要站在门口,目不转睛地盯着铁路。

今年雨季来临时,不巧小儿子生了场大病。为不耽误巡检,夫妻俩特意做了分工,秦德胜坚守岗位,陈留仙带着儿子去外地寻医问药。多少个日夜,秦德胜一边巡检一边默默牵挂着远方的妻儿。

但陈留仙还是放心不下工作,孩子情况一好转,她就匆匆赶回家乡。刚下火车顾不上休息,就直奔工作岗位。就这样,日日奔波的她足足瘦了10多斤。但陈留仙不觉得苦,因为只有亲眼看到铁道旁这些石头安安稳稳的,心里才有底。

远离喧嚣,驻扎深山,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正如夫妻俩所说:“干工作就像干自家的事,来上班就像回家一样。”夫妻俩像打理自家一样装点着看守点。淡黄色的小平房被收拾得窗明几净,里面有工务段配备的冰箱、电磁炉、电饭煲等生活设备。屋外一角,种着红艳艳的辣椒、翠绿的小葱和金黄的苞米,那是夫妻俩经营起的独特风景线。

南来北往,春去秋来,这份工作虽不起眼,但正所谓“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微小个体的付出和坚守,也能为“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圆梦时刻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光和热。

穿行于水红铁路的6081次列车上,热热闹闹挤满了乌蒙山区的村民们。“夏卖脆桃,冬卖甘蔗”,他们正笑容灿烂地将自家特产带到外面卖个好价钱,这班列车是奔向新生活的“幸福快车”。

车窗外,是一闪而过的1号、2号看守点,也许没有多少人注意过,那里正有一对铁路守望者夫妻,为他们的行路安全保驾护航,平安送走了10多万趟列车。

巍峨的乌蒙山,挡不住人们追寻生活的热情,更挡不住秦德胜和陈留仙夫妻俩齐心协力守好400米铁路线的初心和承诺。工作平凡,做好却难,守住一方平安,就是守好一个小家和万千大家的幸福。听,远处山谷里又一次鸣起了悠长汽笛声,仿佛是在向夫妻俩致谢。

本文摘自《婚姻与家庭》杂志 2024年10月上

原标题《铁道线上的“牛郎织女”,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摘编自《婚姻与家庭》杂志 2024年10月上)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