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给孩子立规矩时都非常头疼,明明前前后后规矩立了不少,可孩子却根本不听,天不怕地不怕,久而久之,反而失去了自控力,越来越难以管教。
比如去游乐场玩耍,提前说好十一点就回家,但孩子一直撒娇耍赖,时间一拖再拖;
要求孩子放学回家先写作业,但孩子总是磨磨蹭蹭,玩够了才会坐到书桌前。
为什么立好的规矩会成为摆设?怎样立规矩才能有效果?
其实,给孩子立规矩也要讲究方式方法,错误的立规矩很容易会毁掉孩子的自控力,让孩子对所谓的“规矩”嗤之以鼻。
我们在给孩子立规矩时,一定要避免下面这3种误区,避免让规矩成为摆设,为孩子养成好的行为规范。
一边给孩子立规矩,一边破坏规矩
记得之前网上流传过这样一个短视频,宝爸让儿子写作业,谁成想却引来了儿子的“疯狂吐槽”:
“全家就你不学习,还玩手机,天天你都让我学习,就你没学习,妈妈都在那么认真地看书。”
“你自己有学过吗?367的加减乘法口诀表,你都不会还让我读这么难的。”
“你还老玩你手机上的游戏,你的手机没收,不许再玩了。”
萌娃吐槽的有理有据,获得不少网友的赞同。
有些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时,是典型的“双标”,对待孩子要求苛刻,自己却无法以身作则,前一分钟给孩子立下规矩,后一分钟就已经破坏了。
试想我们为孩子立规矩,如果连自己都不遵守的话,又怎么可能去要求孩子呢?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父母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只有家长为孩子树立榜样,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孩子才能耳濡目染,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否则孩子只会把规矩当成“耳旁风”,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给孩子立规矩不能“一步到位”
有宝妈在家长群里分享过一段亲身经历,5岁的儿子调皮捣蛋,总爱把玩具乱扔,客厅、厨房、阳台、卧室,他把玩具扔到了家里每一个角落。
每次宝妈让儿子把玩具收拾好,儿子总是不管不顾。
后来,这位宝妈改变策略,与儿子约定:“你只要收拾在厨房里的玩具,其他的妈妈来收拾。”
由于儿子很少把玩具扔到厨房,所以他很高兴地答应了下来,每次收拾都特别积极。
紧接着,宝妈又增加了一点范围:“以后你负责收拾厨房和客厅的玩具吧,其他的妈妈来收拾。”
这次儿子还是没拒绝,于是在妈妈的“循循善诱”之下,儿子慢慢开始主动收拾家里所有的玩具,逐渐养成了玩完把玩具放回原位的习惯。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登楼梯效应”,意思是像登楼梯一样一级级地向上攀登,才更容易达到高处。
我们给孩子立规矩也是如此,爬楼梯要一级级地爬,规矩也要一点点地立,尽量由小到大,由易到难,一步步引导孩子做到最好。
给孩子立规矩要管教一致
很多家庭中,可能都发生过这样的情况。
宝妈为孩子立了“每天只能看半小时电视”的规矩,等孩子看完半小时之后,百般撒娇耍赖,妈妈不为所动,还是强硬地要关掉电视。
可正在这时,老人却突然出现当起了“和事佬”,嘴上说着“看会电视能有什么大不了的”,手里把妈妈刚关掉的电视又打开了,孩子坐沙发上看得津津有味,妈妈刚给孩子立下的规矩,立马变得“形同废纸”。
我们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如果不能“统一战线”,孩子夹在中间就会有可乘之机,制定好的规矩很难严格执行下去。
而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手表定律”:当一个人只有一只表时,他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但当他拥有两只表时,却会无法准确判定时间,失去对手表时间的信心。
给孩子立规矩,家长之间应该提前商量好,尽量做到管教一致,家里只出现一种声音,否则孩子只会漠视所谓的“规矩”,最后什么规矩也立不起来。
结语:
给孩子立规矩也是一门学问,错误的立规矩方式,反而会毁掉孩子的自控力。
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避免上面这3个误区,循序渐进为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