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谈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体会的文章后面,有网友评论说:民生问题为什么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针对这个问题,我想进一步再谈点体会。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8个字,是在“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责任”这一段中出现的。原话是“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的理解是,对于民生工程,无论是制度体系的建设,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不能盲目地摊大饼,看大吃虚,贪图政绩,垒高债务,留下后遗症。
所谓“尽力而为”,首先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把民生工程挂在心上;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基础,根据有限的财政收入,最大可能地把钱用到解决民生问题上。要从严掌握财政支出,不该花的钱不花,不该办的事不办。譬如一些没有实效的面子工程,对于民生来说,意义不大,就不能往那上面多花钱。像什么雕塑、公园、路边绿化、亮化、领导办公室装修等,尽可能压缩开支,能不办的尽量不办,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许多年来,我们的一些地方干部,喜欢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热衷于把政绩做到表面上,动辄大把大把的真金白银就花出去了。像什么水司楼,什么关公像,什么环城公园等等,根本就是与民生相去甚远,但有些领导却乐此不疲,并且屡屡升迁。
不在与老百姓实际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之外乱花钱,应该是尽力而为的第一层意思。
“尽力而为”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对于老百姓急难愁盼的事情,一定要舍得投资,要敢于集中有限的财力,把这些事情办好。譬如,医疗保险的问题,政府就要舍得投资,不能让老百姓觉得这是鸡肋。现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居然需要挨家挨户催缴了。为什么这样?就是医疗保险费用年年上涨,但是实际报销情况却令人很不满意。县医院门诊不保险。只在社区诊所才报销。而社区诊所报销的也很少。于是,就出现了许多断缴现象。有人就创作出了“小病靠挺,大病靠命”、“小病自我诊断,大病自我了断”的民谣,反映老百姓的心声。
再如,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农民不企求和干部职工们一样高,他们觉得每个月有三五百元养命钱,就满足了。政府如果能在这方面有突破,农民朋友会欢欣鼓舞的。
还有就业问题,如何拓宽渠道,让年轻人有工作干,有收入,能安居乐业,这才是民生问题的焦点,各级政府必须当成大事来抓。
所谓“量力而行”,就是根据政府有限财力,决定应该先办什么事,后办什么事,什么事办到什么程度。不搞那种看去很鼓舞人心,但是难以持续进行的事。
譬如,全面免费医疗,显然需要雄厚的财力来支撑。如果政府财力还不雄厚,就可以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
对于“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八个字,为什么要把“尽力而为”放在前面,就是因为“尽力而为”才是最重要的。
尽力而为的要义,就是把民生放在每年地方财政预算的首要位置,首先要保证雪中送炭。如果财力不允许,就不要考虑锦上添花了。否则,雪中送炭还不能保证,就去搞锦上添花,那就是主次颠倒,是非混淆了。
如果不能遮风挡雨,光有雕梁画栋,那是景观,那不是民生。民生就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养老抚幼、生老病死。
尽力而为的另一个要义,就是必须考虑你的民生开支,是不是惠及社会底层最贫困、生活最艰难的那一批人。前几年的扶贫攻坚,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精准扶贫,就是要有钢使到刀刃上。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对于那些有能力的人,对于那些能够搏风击浪呼风唤雨的人,生活困难都是相对较小的,很多时候,是没困难的。真正需要扶持的,需要帮助的,就是那些老弱病残者,是那些生活生存能力相对较差的群体。
如何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那首先就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地深入街道、社区,村庄、家庭,了解最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集中在哪些方面,集中在哪些地方,哪些人群,做到心中有数,精准发力。不图上级发奖励,唯求百姓给好评。
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人民主要是普通劳动群众,是底层百姓。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的福祉,是这次三中全会公报中最亮眼的句子。各级党委政府,针对老百姓的急难愁盼,精准发力,尽力而为,明显推进,群众会为之欢欣鼓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