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音乐厅恐袭如果发生在美国,会不会被“武装群众”当场反制?

黄娜老师 2024-04-02 09:41:30

最近,网上出现了这么一种脑洞很大的说法——

所谓的“战斗民族”,也不过如此,仅仅四个枪手,花了18分钟,就能造成144人死亡,182人受伤的惨剧。

这要换了美国,人家自己手就里有枪,直接就能把恐怖分子当场给突突了...

美利坚“非物质文化遗产”少儿组

客观看,俄罗斯虽然并未全民禁枪,但有关枪械的管理,确实比美国要严格的多。

可是,就算换做普通美国老百姓,听音乐会的时候,谁还随身带着枪?

另外,虽然莫斯科州番红花音乐厅被袭击后陷入了巨大恐慌,但6000多人的现场并未发生踩踏事件。

危急关头,有些市民竟然都不忘来个直播。

这次袭击中,还涌现出了不少先进事迹。

比如,一名在衣帽间兼职打工的15岁男孩,在恐袭发生时,虽然离出口很近,但却毅然留了下来,主动指引人群撤离。

还有市民敢于赤手空拳出击——一位男性趁恐怖分子换弹夹时,猛地将这个恐怖分子扑倒,夺下了他的武器。

再看美国,前段时间大都会博物馆里有个电动轮椅爆胎,把大家给吓的。结果有十几个人在四散奔逃中,遭遇踩踏受伤。

换做咱们这儿,人们可能还会主动凑过去看热闹,瞧瞧有什么“瓜”吃;美国人则是下意识地——赶紧逃命。

这似乎已经成了他们天生的一种“民族本能”。

这种“民族本能”,来源于美利坚特色国情。

据统计,2023年,美国各类枪支暴力事件造成了大约4.2万人死亡;全年共发生了超过650起造成除枪手以外至少4人伤亡的群体性枪击事件。

作为对比: 美国独立战争死亡:4435人;沙漠风暴(第一次海湾战争)死亡:148人;十年的阿富汗战争死亡人数合计为2465人。

甚至,从这个角度看,对于美国人而言,加入美军出境作战,似乎还要更安全了。

再看这位美国小姐姐举着的牌子,翻译过来大致是——如果我们没有安全堕胎的机会,那好,反正我们的孩子在学校也将会被枪击。

莫斯科州番红花音乐厅枪击案死了144人,举世震惊。美国2023年平均下来,每天有117人死于枪击。

如果按照泽连斯基的说法,两年的俄乌战争,乌军共只阵亡了3.1万军人。而美国2023死于枪击案的人数是4.2万多——所以俄乌战场比美国国内更安全?

跟世界上的大部分枪击案差不多,美国那边的案发地也几乎都是各种休闲聚会或者学校、商超等场所。

比如,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韩裔学生赵承熙用两把手枪,就打死32人,打伤17人,总共花了11分钟。并在警察到来之前,选择了饮弹自尽。

2017年10月1日晚,拉斯维加斯,64岁的退休会计师史蒂芬·帕多克从曼德勒海湾酒店32层的窗户,朝着楼下观看音乐节的观众远距离开枪扫射,造成59人丧命及约851人受伤。

警方72分钟后才破门而入,并发现史蒂芬·帕多克已经饮弹自尽。

被认为全美武德最充沛的德克萨斯州,2017年11月5日,一名退伍军人血洗德州威尔森县萨瑟兰普林斯市第一浸信会教堂。造成27人死亡,25人受伤。

要知道,事发的教堂规模不大,整个现场也就50来人(下图)。

这么看,要说这次莫斯科恐袭的极端分子像雇佣兵一般训练有素,但造成的伤亡比,似乎还不如上述“美利坚民间枪手”。

正如前面说得那样,在学校、音乐会或者教堂这些场所,即便是那些有枪的美国人,也大多没随身带着武器。

比如2022年5·24美国德州小学枪击事件。

枪手是18岁的拉莫斯,他闯入了德州乌瓦尔德市罗伯小学,一人一把枪造成21人死亡,包括12名儿童和2名老师。过了近一个半小时才被击毙。

画有遇难儿童的纪念墙

事发时,虽然被困的孩子们多次打电话求救,但百余名警察愣是层层叠叠的围着一个教室,迟迟没有进入营救。

三天后,迫于公众和媒体的压力,德州公共安全部主管史蒂夫·麦克劳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事件时间表:

面对公众质疑,警方给出的解释为以下四点:

1.经费不足,没配防弹盾牌;

2.学校没建围墙铁丝网;

3.受到疫情影响,最近这段时间没进行反恐练习;

4.有家长要冲进去,结果扰乱了秩序。

前三点不做评论,就看第四点。

根据当年的新闻报道,在学校外围,很多家长都在向警察要枪,表示——你们不愿意进去就给我们枪,我们自己去救孩子。

找美国警察借枪的 Victor Luna

然而,这群家长们却被警察强力拦在了学校门口。

再回去拿枪,显然也根本来不及,家长们只能激动的跟警察争论。有家长竟然还以“干预执法”的名义,被用手铐铐了起来。

对比2004年俄罗斯别斯兰事件,那群“武装家长”确实给俄军特战队添了大麻烦。以阿尔法小组为主的俄军特战队员,既要稳住并试图消灭恐怖分子,又要保护人质,还得维持那些手持AK高喊“乌拉”、横冲直撞的“武装家长”们的秩序,根本没办法发挥全力。

但别斯兰事件跟美国德州这次很不一样,别斯兰的恐怖分子足有32人,且训练有素,被劫持的场地面积大,结构复杂;可德州小学就一个枪手,这种情形下,行动竟然如此迟疑,就很说不过去了...

以至于,德州那个轮椅州长阿博特在前往罗伯小学悼念死者时,全程被群众的嘘声包围,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其实,除了这种独狼式的校园枪击,在很多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美国人就算是随身有武器,他们也不敢直接拿出来“自卫”。

那种有枪就能反击的说法,很不切合实际。

比如,前面提到的2017年拉斯维加斯音乐节枪击案。

有个乐队歌手日常主打“猛男”人设,经常秀自己扛机枪射击的视频和照片。结果在枪击案发生时,他却马上以标准的姿势就地卧倒,然后又猫着腰打着滚各种奔逃。

事后,他接受采访时说——“我汽车的后备箱里就有步枪,但是我绝对不能掏出来,因为这个时候谁掏枪谁来,谁就会被误认为是杀手,周围那些有枪的人和赶来的警察会打死我的”。

实际上,他的解释还真不是一个“怂”字能概况的,这其中的确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突发混乱之时,惊恐的人们往往很难分辨飞过来子弹是从哪里射出的。

那么,咱们再脑补一下,如果这次恐袭发生在美国的音乐厅——

一个热心群众A发现了极端分子,并拔枪进行反击——群众B看到后误认为A就是枪手,打死了A——同理,群众C掏出自己的枪击毙了群众B...群众D爆头了群众C…真正的恐怖分子打空弹夹后走出音乐厅,喜提FBI清空弹夹套餐。

最终,救援人员从一堆尸体里刨出了一只猫咪,将其命名为“和平”。

然后有群众聚集在音乐厅门口摆满鲜花蜡烛,插好国旗,手拉手默哀。现场拍点照片po社交媒体上。注意,一定要充分照顾性别和种族的平衡,不能全是白人和男人、女人...

气氛做足后,白宫隔空呼应宣布降个半旗,美国媒体——God Bless America!

完事儿该干嘛干嘛。

1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