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有统帅之才吗,如果他没有被杀蜀汉北伐是否会取得更大成果

悲欢离合三味评 2024-05-07 19:13:51

诸葛亮临终前为何不让魏延领兵

相信很多人都对魏延之死感到惋惜和同情,认为如果他没被杀,蜀汉北伐的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而且魏延谋反也的确是一桩千古冤案,但他最后的悲剧也是自己作出来的,怨不得别人

不得不说,魏延的确是一位难得的将才,资历老,能力强,有谋略,有军功,与关羽张辽等当世一流良将相比,也并不逊色,但同时他也有着关羽同样的性格缺陷,孤傲,冲动,目中无人,而且没有全局观念,可以说为将有余,为帅不足,为何这么说呢

当年曹操南征荆州,刚好刘表去世,于是诸葛亮劝刘备趁机进攻刘琮,占领荆州,但刘备不忍,结果败当阳,奔下口,几乎丧命,荆州也变成了曹孙刘三方的火药桶,可以说刘备的这一决定为最后关羽痛失荆州,自己惨败夷陵埋下了祸根

然而,诸葛亮却从来没说过诸如“当初若听我的,荆州早就拿下了,何苦现在只剩一个疲敝的益州,导致隆中对无法实现”之类的怨言,仍然竭尽所能的为挽救蜀汉而奋斗,可见,作为丞相,诸葛亮是有胸怀的,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

反观魏延,每次北伐,都要求走子午谷,只因屡次被诸葛亮拒绝,便因此常常跟周围人说诸葛亮胆怯,还说自己怀才不遇

实际上,除了第一次北伐时,兵出子午谷有一定的突然性外,后来几次可以说是机会全无,贸然前去只能白白送死,假如诸葛亮足够腹黑,像司马懿算计张郃一样算计他,十个魏延都不够去送死的,但诸葛亮为了大局着想并没有这么做,也没有怪罪魏延在背后嘀咕自己

魏延有能力,但没胸襟,堂堂征西大将军,前军师,丞相司马,假节,南郑侯,领凉州刺史,竟然在公开场合拿刀威胁同事,实在有失身份,如此乖戾的性格,也导致蜀汉群臣对其敬而远之,时间长了,魏延便成了孤家寡人,也就诸葛亮不计前嫌,仍然重用于他

了解了魏延的性格后,也就明白了诸葛亮临终前为何没把兵权交给他,但诸葛亮还是在尽量维护魏延

因此才对杨仪等人说“假如魏延不愿断后,大军就自己出发”,可能在诸葛亮看来,魏延也就是赌气而已,消气后便会回来,并没有要处罚他的意思,但让诸葛亮没料到的是,魏延竟然选择了一个最极端的方式来回应自己的良苦用心,更险些将自己倾注数年心血的大军毁于一旦

如果魏延没有被杀,蜀汉北伐会取得更大的成果吗,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魏延的性格缺陷是导致他最后被杀的最主要原因,实际上,如果魏延活着,的确会改写历史,但对整个蜀汉政权而言却未必是好事,甚至会加速蜀汉的灭亡

此时有恩于魏延的刘备和能压住他的诸葛亮都死了,蜀汉军界少有人能在资历能力等方面超过他,因此以魏延清高自傲,生人勿近,熟人也不敢惹的性格,很难服从别人的调度,一旦他获得兵权,很可能挟权自重,成为一手遮天的权臣,从而导致蜀汉内乱,加速灭亡

诸葛亮病逝后,魏延抗拒丞相遗命,下令烧毁栈道阻拦大军撤退,如此极端的做法却只为了发泄与杨仪之间的私愤,简直愚不可及,可见他眼中并无大局

另外,决定胜负的关键是天时地利人和,而魏延恰恰做不到人和,且不说与他势同水火的杨仪,蜀汉文武中,除了已故的诸葛亮外,几乎没人与他一条心,关键时刻就连自己手下的亲兵都弃他而去,他连杨仪都斗不过,又如何是司马懿等人的对手

魏延有统帅之才吗

有人认为魏延能提出“子午谷奇谋”就证明他是一位善于捕捉战机的帅才,同时这也是击败曹魏的唯一机会,实际上兵出子午谷不过是一个狂热将领要做的一次豪赌而已,这恰恰暴露了魏延没有统帅之才

从魏延的角度来说,兵出子午谷或许可行,毕竟蜀汉国力与曹魏相差实在太大,不用奇谋,难以取胜,只有出奇招或许才能扭转这种巨大的劣势,毕其功于一役

但诸葛亮作为蜀汉实际上的最高统帅,既要对曹魏保持攻势,又要维持蜀汉政权的运作,还要腾出精力来应付随时可能翻脸的东吴

而且诸葛亮坚持北伐也并非穷兵黩武,一是维护蜀汉政权的合法性,毕竟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不能光靠喊,二是以攻代守,积极防御,三是骚扰曹魏,使其不能休养生息,并趁机扩大战果,四是转移蜀汉内部矛盾,平衡派系权益,让蜀汉不会爆发如东吴和曹魏那样的内乱

因此,诸葛亮每次北伐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是因为他不想出奇制胜,而是蜀汉羸弱的国力让他不得不谨慎,曹魏可以经得起十次百次的失败,而蜀汉一旦失败,将万劫不复

但魏延作为一线将领,他不懂诸葛亮的良苦用心,也看不到诸葛亮眼中的全局,目空一切的他自以为丞相死了,自己就是蜀汉一哥,应该获得兵权继续北伐,来完成之前被诸葛亮三番四次阻拦的兵出子午谷

0 阅读:90
评论列表
  • 2024-05-31 12:00

    丞相不妨分兵三五千予魏延,且看子午谷成与不成,权当投机,怕什么呢

  • 2024-05-09 23:03

    孔明言过其实了,军事计谋一般,用人也一般,他才能尽献在政治上,尽忠职守,忠诚于主,是他成为后人敬仰书写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