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云中途要离开公孙瓒?你看他投靠公孙瓒军队时说了啥

历史眼中的普通人 2024-03-28 09:16:33

公孙瓒是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前期非常励志,出身贵族家庭,母亲地位低微,导致自己也很难有大作为,只能成为郡中小吏。不过公孙瓒并不认命,他通过自己坚韧不懈的努力,终于一步一步的改变自己的命运。先是成为涿县县令,而后成为都督北方四州的大军阀,他的“白马义从”威震天下,北方的游牧民族对他惧怕不已。

公孙瓒是白马将军,他每次听到有敌人来犯的时候,都是立马骑马出击,和敌人作战到黑夜,勇猛非凡,北方的游牧民族都非常惧怕他,不敢再敢进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纷崛起,朝廷的皇帝已经失去了绝对的话语权,只能通过安抚来稳定各地诸侯。各地百姓为了自保,纷纷自发组织,推举有胆色的英雄来带领,加入崛起的诸侯队伍,以此来免受诸侯混战带来的灾难。

赵云是少年英雄,很早就展露出英雄气质。他受到常山郡人的推举,率领常山郡的义从加入了公孙瓒的部队。这让公孙瓒很是意外,因为当时的冀州还有另外一个诸侯袁绍,比起公孙瓒,袁绍的士族背景更加浓厚,汝南袁氏的四世三公名望,让天下人都为之向往。

公孙瓒眼见常山的赵云率人来投,心中很是疑惑,甚至问出了一句: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这里看出公孙瓒的质疑,也从侧面看出他的狂傲。赵云不愧是英雄人物,他回答很是有见解: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我们常山人经过商议讨论,决定要追随能够实施仁政的地方,并不是因为我们要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

赵云的意思很明显,他追随的是能够实施仁政的地方,并不是要远离袁绍投靠公孙瓒,这一面是夸赞公孙瓒,另一面却是在暗中劝诫公孙瓒实施仁政,只有实施仁政,才能得民心,有了民心才能更加强大。

显然公孙瓒并没有听懂赵云的劝诫。他的勇猛好战让他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仁义,他对待北方的游牧民族和起义的黄巾军,总是只有杀戮两字,甚至是对待朝廷任命的官员他也不放过。

刘虞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宗室大臣,是一位仁厚的长者,他主张用怀柔政策对待游牧民族,获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好感。但这与公孙瓒的好战形成了对立,公孙瓒为了自己的利益,他竟然杀害了刘虞。东汉末年有一个现象,就是杀害名士一定会获得天下士人的谴责,公孙瓒这种性格显然配不上仁义。

当初常山赵子龙前来投奔,就是想寻找一个施行仁政的地方。他以为公孙瓒会有仁政,没想到这是一位崇尚杀戮暴力的诸侯,这时的赵云就想带着部下离开了。好在赵云认识了另外一位具有英雄之志的人物刘备。

刘备是一位仁义之士,可惜他无法掌控公孙瓒,他只是公孙瓒的部下,除了服从命令之外,没有办法改变,他只是公孙瓒提拔起来的别部司马。

赵云和刘备两人对上眼了,两人私下定终身,赵云甚至说出终不背德也。刘备很想挽留赵云,可是自己也是在他人手下打工,根本没有实力收纳赵云以及他的义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赵云这个大英雄离开。

公孙瓒并没有很在意赵云的离开,因为在他的眼中只有白马义从才是他的最爱,他手下的能人猛士太多,根本就不差赵云那个少年将军。只是他肯定忘记了赵云说过的那番话,有仁政的地方百姓才会拥戴。

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一败就立马输了全局,只是因为他缺少了仁政,最后只能是失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