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陶,字季冶,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名士刘晔的少子。刘陶在魏国的朝廷中担任选部郎的职务,负责选拔和举荐人才,他以公正无私、慧眼识珠而闻名。刘陶是一位善于论纵横之术的谋士,他的言辞犀利,见解独到,常能够一语中的,得到了许多名士的赞誉和推崇,其中就包括邓飏等人。他们认为刘陶的才华堪比古代的贤臣伊尹和姜子牙。
刘陶曾有一次对傅玄说:“孔丘称不上是圣人!身为智慧之士,面对一群愚劣,就跟手掌里玩一团泥一样,能把大家玩得团团转。孔丘竟不能控制天下,算什么圣人!”傅玄听后,并未立即回答,只是淡淡地告诉他:“天下之事,变化无常,今天这番议论,说明你并没有给自己留余地!”
傅玄的话虽然简短,却深含哲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今天你所坚持的观点,也许明天就会因为新的证据或思考而改变。因此,在评价他人时,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开放的心态,不要过于绝对和肯定。这也是一种智慧,一种成熟的表现。
刘陶的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他过于自信,没有给自己留有余地。他只看到了孔子不能控制天下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孔子在教育和道德方面的伟大贡献。孔子虽然未能统一天下,但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却影响了后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基石。他的智慧和胸怀,是刘陶所不能比的。
249年的,曹爽被杀,震惊天下。刘陶是曹爽的亲信之一,自然也受到了牵连。司马懿在夺取了曹爽的权力后,并没有对刘陶手软。刘陶被剥夺了一切官职,从云端跌落至尘埃。或许是出于对其父亲功勋的顾念,司马懿最终没有对他痛下杀手。
这次事件成为刘陶人生的转折点。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退隐。他回到了自己的家宅,开始了隐居的生活,不再过问那些纷扰的世事,不再卷入权力的斗争。他选择了宁静,选择了自我放逐,以图在乱世中保全自己。
然而,宁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六年后的255年,淮南地区的毌丘俭和文钦发起了对司马氏的叛乱,这场叛乱被称为“淮南二叛”。大将军司马师想起了刘陶,于是他向刘陶征询意见。
但刘陶已经不再是那个热衷于权力游戏的人。他或许已经看透了司马氏的野心,或许是对司马师的不信任,或许是出于对自己安全的考虑,他选择了沉默,不肯明确表态支持司马师。这个举动激怒了司马师,他认为刘陶的不合作是对他权威的挑战。
司马师决定给予刘陶一个教训。他将刘陶外放为平原太守,这是一种变相的流放,意味着刘陶将被边缘化,远离权力的中心。但司马师并没有打算让刘陶在外安度余生,不久之后,他就派人将刘陶杀死。
这么一看,司马家后代被赶尽杀绝不出奇了。原本用卑劣至极的手段篡位就算了,还连坐,牵连甚广。而且导致中华进入了空前黑暗的时期,五胡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