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孙子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看了此人传记,我算是明白了

新波聊历史 2023-02-10 16:20:04
天下的强汉(45)主笔:闲乐生朱晖

汉昭帝时期,北方的匈奴踏上了分崩离析的完蛋大道,兔子尾巴越来越短了。

本来,在汉武末期,匈奴对汉朝三战三胜,甚至全歼了汉军李广利兵团,狐鹿姑单于得意洋洋,竟自称天之骄子,写国书羞辱汉武帝。然而战争频发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其实并非好事,战败如此,战胜也是如此。关键是匈奴久居漠北苦寒之地,虽然打了几次胜仗,但均属被动作战,而非主动抢掠,所以无法以战养战,战败则亡族灭种,战胜也是苦苦消耗,再加上当时漠北遭遇数年风雪灾害,就像我们现在天气预报里常说的那样,西伯利亚寒强势流南下,匈奴人民牲畜冻饿死者无数,国势益弱。而汉武帝发轮台诏停止干戈后,匈奴单于既无法凝聚各部对抗汉军,又因汉边防卫严密而无从劫掠,从前的和亲岁贡也没了着落,这些都大大减弱了单于作为匈奴捍卫者的角色,其地位变得岌岌可危,这一切最终导致了匈奴的内乱与分裂。

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匈奴大阏氏派人暗杀狐鹿姑异母弟左大都尉,激发民怨,导致左大都尉部落脱离匈奴汗国。同年,狐鹿姑病重,因太子左贤王年幼,便欲立自己的弟弟右谷蠡王为单于。然而狐鹿姑死后,狐鹿姑的次妻颛渠阏氏就与卫律合谋,伪造单于遗命,竟立其幼子左谷蠡王壶衍鞮为单于,再次激发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左贤王与右谷蠡王心怀怨恨,竟也率部脱离匈奴,不再去参加龙城祭天大会。按匈奴习惯,每年各王侯贵人,会龙城三次,有些像西汉的大臣朝见一样,不肯会龙城,显是公然分裂了。

自此,匈奴内乱频仍,年幼的壶衍鞮威信全无,根本镇不住场子,往昔的百蛮大国日益分崩离析。谁能想到,汉武帝这无奈的止战政策,竟出人意料的对匈奴造成了最大的伤害。

眼见着日子越来越难过,匈奴人又打起了汉朝的主意,他们释放了扣留了十余年的苏武等人以示友好,并用重金贿赂汉朝使者,乞求恢复和亲,而赚取丰厚嫁妆;不料霍光察知匈奴已势衰,掀不起啥风浪,便按下和亲之事绝口不提。匈奴求亲不得,日子又愈发难过,只得屡次以小部队骚扰汉朝边郡,欲借兵威以胁和,同时抢些钱粮好过冬。

当时汉朝的军届最高领导人、大将军霍光是行政事务出身,没有带兵打过仗,并不精通戎事,所以防备匈奴的具体事务就落在了大将军护军都尉赵充国的身上。而自昭帝以来匈奴降汉者日众,因而每次其军事行动都早已为汉军所侦知,汉军乃秉承赵充国坚壁清野诱敌深入袭其身后之策略,屡次大破匈奴。

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秋,匈奴人趁着秋高马肥,组织了左、右两翼共计二万兵力,分四路入边为寇。然而受益于外长城防线的烽火预警工作,汉军得以迅速集结兵力,在对手劫掠得手,返回漠北之时追上了这些满载而归的匈奴人。除了夺回全部的损失(人口、财物)之外,汉军还斩获了9000余匈奴人。

三年(公元前78年),匈奴右贤王、犁汗王四千骑分三队入侵河西重地张掖郡,复大败,仅数百人逃脱,就连犁汗王本人也被汉军一名义渠骑士射死。

几次入侵,匈奴都损兵折将,一无所获,看来抢汉朝是行不通了,但他们又饿的难受,咋办呢?匈奴人又想了个好办法,既然汉朝太硬,那就捡个软柿子来捏,比如,乌桓。

我们在霍去病一章就讲过,乌桓是东胡的一支,原本为匈奴的属国,漠北之战后归顺了汉朝,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乌桓日渐壮大,于是频频引兵侵扰汉朝边郡,同时也经常攻击匈奴,这下子汉朝与匈奴当然都不答应了。

然而还没等汉朝出手,匈奴就先出手了,是年冬,匈奴发兵两万,欲击乌桓,表面理由是说乌桓曾侵入匈奴盗掘了匈奴单于的祖坟,所以要打击这个盗墓贼以示报复,其实呢也是饿坏了想抢它一票,汉朝咱打不过,小小乌桓那还不是手到擒来。若能进一步收复漠东故地,那么以后的日子就要好过些了。

霍光收到消息,便召赵充国前来商量,意思也想去趁火打劫干它一仗。

毕竟乌桓所处辽东重地,是上谷、右北平等郡的北方屏障,汉朝必须展示威力,以加强对乌桓的控制。

霍光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想让赵充国杀敌立功,也封个侯来当当,这不仅是上司之情,也是朋友之义,他想赵充国应该不会拒绝的吧!

然而令霍光没想到的是,赵充国竟然拒绝了他的好意,表示:“乌桓近来数犯塞,今匈奴击之,于汉有利。大将军不如隔岸观火,任由蛮夷自相攻击。若出兵干预故人内战,招寇生事,即便得胜,也不足喜!”

赵充国认为,匈奴最近屡次抢掠不成,已经变得很老实了,现在帝国北边难得安定,咱们又何必为了蛮夷间的黑吃黑去劳师糜饷、招惹是非,这不值当啊!

看来,赵充国是个彻彻底底的稳定至上者,帝国百废待兴,稳定压倒一切,霍光已经够稳重了,赵充国比他还要持重,甚至为了持重,竟连升官封侯的机会都愿意舍弃。

这就是赵充国,中国武人中的独特异类。别人打仗是为了立功封侯,他打仗的目的是为了不打,而且要打就要一次性解决问题,打得敌人还不了手,而且长时间不敢再来。

霍光也没想到赵充国境界这么高,既然如此,那就不好意思了,只能把这大好的封侯机会让给自己的女婿未央卫尉范明友。同时心中一声长叹:“将军不爱名利者,充国为甚。”

于是范明友被任命为度辽将军,率骑兵二万出辽东。临行之前,霍光告诫范明友:“兵不空出,即后匈奴,遂击乌桓。”意思说大军既然出动,就不可以像马邑之谋那样毫无战果回来,否则全体人民都不答应,到时不仅我的政治支持率下跌,你范明友也要背锅!

结果,范明友大军一到辽东,匈奴人就跑了,范明友没办法,只能依照指示去教训乌桓,斩首六千余级,获三王首。霍光一看女婿还挺识相,于是以二千九百二十户封其为平陵侯。

此役,乌桓接连被匈、汉痛扁,实力遭到巨大打击,匈奴乃得以继续向漠东方向发展,乌桓遂在匈奴的压力下彻底叛汉,接连大举犯塞,边境百姓惨遭荼毒;范明友只得再次出击,损兵折将废了好一番力气才将其击退,这可真是“招寇生事”。此后朝廷只得缩减了玄菟郡(今吉林省东部与朝鲜北部一带)疆界,以空出缓冲地带与乌桓周旋。看来,相比霍范为了个人利益损害国家利益,还是赵充国老成谋国,大公无私,实乃社稷之宝也!

而就在这个时候,西北地区武都郡的氐族人造反了,这次赵充国没有半点犹豫,立刻奉命前往平叛。

氐族大概是春秋战国时西戎的一支,汉朝时生活在甘肃东南部及四川西北部一带,与夜郎、滇、邛都等少数民族部落被统称为西南夷。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刘彻为开拓西南境,遣中郎将郭昌、卫广攻灭氐王,置武都郡,郡治武都,在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

氐族被灭国后,不堪管束,时常反复,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起兵复乱,武帝为保关中安全,乃将他们分批迁往酒泉。这个工作持续了很久,但效果并不显著,大部分氐族人逃入了武都的山区丛林之中,据险而守,汉朝一时也拿他们没办法。(氐通阺,即陵阪之意也)

这样一晃四十多年就过去了,氐族人再次反叛,这些强悍的山地步兵,突入平原,攻城拔寨,将武都郡守打的落花流水,关中为之震动。危急时刻,赵充国果断出马,剿抚并用,一举将氐族彻底打服。为防止氐族再叛,赵充国将此战擒获的氐人部众全部释放,并与其首领置酒欢饮,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相约从此汉氐一家:氐人愿出深山者,政府划地一处供其居住、耕种;不愿出山者,任由自便,若无干犯汉律,尊重其习俗,凡事不得妄加干涉。果然,此后历西汉一朝,氐人再未反叛。

赵充国平叛回朝后,论功行赏,霍光和昭帝却感觉很头疼,因为老将军功劳虽高,却对氐人杀伤不大,而汉军功爵制讲究数字化管理,封侯必须靠斩首虏数,也就是斩首数与俘虏数,可赵充国斩首数不够,俘虏又全给他放了,这可叫朝廷如何给他封侯呢?

赵充国笑道:封侯非我意,但愿海内平,老夫年纪一大把了,哪还有那么多争强好利之心,如果能够天下太平不用打仗,老夫求之不得。

这就是赵充国,讨厌打仗,要打也要一次性解决问题,否则如范明友打乌桓,杀人不少,可乌桓不服,仍是屡屡叛乱,那杀人再多又有啥用。

大家被赵充国深深的感动了,老将军不爱名利,劳苦功高,实在令百官汗颜,于是昭帝下令,调赵充国为中郎将,代替范明友屯兵上谷郡,防备乌桓。

赵充国到任上谷后,坚守城池,数次挫败乌桓入侵。乌桓见讨不着便宜,只得又退回漠东,与匈奴争利。匈奴跟乌桓打了半天也占不到啥便宜,只得又退出漠东,继续去经营西域。

而经过长期考察,昭帝发现,赵充国在打仗过程中非常注重后勤与理财,擅长用最少的钱,打最漂亮的仗,这样的经济人才放在边疆太可惜了,左右现在北边无事,不如让他回朝来搞财政工作。赵充国为官清廉,忠厚老实,让他来管钱,昭帝放心。

于是不久,赵充国又被调回长安,升任水衡都尉,秩两千石,终于名列公卿。

所谓水衡都尉,汉武帝时开始设立,为帝国三大财政官(大司农、少府、水衡都尉)之一,其主要工作有三项:

第一,掌管宫廷园林上林苑。自汉武帝以来,关中人口及军费赏赐数额暴增,皇家开销巨大,刘彻便将整个关中中部渭水南岸的最肥沃的土地,全部划入皇家私家庄园上林苑,以供养这个越来越庞大的关中权贵集团。而赵充国作为水衡都尉,就负责管理这个当时地球上最大的农林牧副渔猎与手工业生产基地(约两千多平方公里),里面的什么花草啊,园木啊,禽兽啊,水产啊,马苑啊,田地啊,粮仓啊,丝织厂啊,水利局啊,矿场啊,造船工坊啊,手工作坊啊……大大小小几十个产业集群以及数十万的官奴婢,都归水衡都尉管。

第二:保管皇宫财物,皇帝是天下珍宝最多的人,数都数不清,没人管可不行。

第三:铸钱。武帝时禁私铸钱,规定所有铜钱一律由政府铸造并发行。而水衡都尉就负责上林苑的铸钱工厂并掌管国家紧急储备资金之一“水衡禁钱”,这不仅责任重大,且是一个大大的肥差,从来都由皇帝最宠信的人担任。汉武帝时的水衡都尉,就是那位曾卷起巫蛊大乱的刘彻宠臣江充。

赵充国在水衡都尉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四年,期间又曾率军出击匈奴,生擒敌酋西祁王,这次斩首虏数仍是不够,但昭帝觉得不能再等了,侯位有硬指标封不了,那就升官儿,升为后将军,位上卿,金印紫绶,同时兼任水衡都尉。

汉朝自卫霍后,内朝兴起,所以最大的官儿已经不是三公了,而是内朝列将军。由大将军、大司马领衔,丞相与车骑将军(或骠骑将军、卫将军,皆位比三公)为副,再下来就是前后左右将军,最后才是御史大夫与列卿。当时大将军为博陆侯霍光,车骑将军为富平侯张安世,前将军为龙頟侯韩增(韩说之子),赵充国为后将军在帝国军界中排名第四,时年六十四岁。

这就是赵充国,六十四岁才当上将军,而且无功无爵,声名不显,李广在他这个岁数早就急的想自杀了,但他却仍然干的很淡定很平和,一副再干几年就要老老实实回家安享晚年的样子。《孙子兵法》曰:“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我以前总不太懂,看了《汉书》中的赵充国传记,我终于算是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正在此时,帝国内部忽然卷起一阵惊涛骇浪,让天下局势骤然大变,考验赵充国政治立场的时候到了。

0 阅读:27
评论列表
  • 2023-02-12 10:45

    牛逼🐮!我喜欢这个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