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是良好教育的支柱学科,是有益于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学科,如自然科学、历史、经济学等等。
逻辑是智慧的开端,而不是终点。
——笔者拾人牙慧
非逻辑思维的产生,有时候是因为人们的情感或情绪所导致。
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体验,情绪很紧张或者感情剧烈波动的时候,很难做到清晰思维、冷静行动;一个经常情绪暴躁的人,理性思维的难度会非常大。
用情感来代替论证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论证者在论证的时候必须尽量避免情绪的影响;二是论证者在论证时不能煽动听众的感情。
很多时候,动之以情是效果非常好的论证方式,但是如果滥用感情,就很容易产生非逻辑思维的错误,所以“动之以情”后面还有半句“晓之以理”。
想要成功地避免情绪或感情的影响,事实上是很难的一件事。甚至有时候,过度的冷静,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的是,任何情况下如果完全被情感驱使,会让我们的思维缺乏清晰。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完全没有情感,哪怕是短暂地进行纯粹的理性思考,也是不现实的。理性与感性在共存于人本身,理想状态下,它们应当是融洽相处的。哪怕是最纯净的思想,也不可能不受到感情的影响,因为每一种思想都是被人这种感情动物构思出来的。
这个事实是不能回避的,也不需要回避,因此不需要试图把情感完全排除在理性思维之外。合理的论证是一种智慧的结果,是不同思想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结果,需要做到的是不受到情感暗示或者情绪冲动的影响。
同样,一个结论能不能被接受,不应当是因为我们觉得它美好,而是应当因为它是正确的,是必须接受的,无论在感情上我们觉得它美好还是丑恶。
逻辑思维要求我们必须遵守一个简单的原则:在论证的时候,永远不要直接调动他人的情感,要做的是努力使人们自己发现真相。
唯有真相,才值得为之欢呼。
下面摘录勒庞《乌合之众》里的一段话: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煽动人们感情的专家非当年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莫属!
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首先就是希特勒,但是他的背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
为了煽动当年德国人的情绪,戈培尔的表演非常精彩。
纳粹德国全面开战前,戈培尔有一个历时2小时15分的演说,每句话都精心使用了感情效果。在他的演讲中,精心设计了多个问答,充分发挥了他的演讲天分,并且使现场观众的情绪高涨。
他首先说,“我问你们,你们相不相信在元首和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下,我们会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你们是否决定为了争取胜利愿与元首同甘共苦,甚至愿意承受最大的生活压力?”
自然,在场的所有人都说愿意,一片赞成的声音。
然后他接着说,“我问你们,为了最后的胜利,当元首每天工作10小时、12小时,甚至14小时、16小时,德国人民是否已经决定这么做呢?是否愿意竭尽全力呢?”
此时,数千个声音再次回答:是的。(问:这帮人能代表全体德国人民吗?)
(这个时候,整个会场旗帜飘扬,精神高涨。)
戈培尔问到了最关键的问题,“我问你们,你们要全面战争吗?如果这场战争比我们今天想像的还要全面、还要激进,你们还要它吗?”
就这样,戈培尔问完了十个问题,人们站起来鼓掌欢呼,戈培尔说,“你们告诉了我,你们的答案,你们是德国人民的一部分,你们的态度就是德国人的宣言!”
最后,戈培尔用震撼性的话语做了总结,把群众的情绪带到了巅峰,“现在国家站起来了,冲啊!打破束缚吧!”
据说,当时几百万人通过收音机收听了戈培尔的演说,并为此狂欢。
欢迎看到文章的朋友对文章发表意见并补充讨论。
本文仅仅分享个人学习逻辑学过程的笔记,作为初学者,分析的过程或有谬误,敬请批评指正。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转发。
关注我会看到更多的学习笔记。
本人的逻辑学学习笔记全部发在本人的同名微信公众号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老头和你随便聊聊”微信公众号阅读。
期待您的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