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件事情来。
好多年前,有个朋友在所在单位人事组织部门工作。那一年招录的时候,有几个岗位属于机关行政后勤岗位,在编制和报送岗位及招录要求的要求的时候,设置的要求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可报考,专业不限制,性别不限制,基层经验要求两年。
就这么个岗位,成为了当时那个地方省考的热门岗位。不过当年就收到了温馨提醒,既不能把专业限制设置的这么宽松,要注重人岗相适性。
当然从考试招录部门来说,考虑的一方面是统筹考试招录要求,不要出现过多的特例性;第二是考虑整个考试成本问题,如果每个岗位都这么来,那每个岗位从报名、审核到组织考试,会增加很多技术性成本。
但这么多年下来,确实有一个体会,就是在各级公务员招录考试中,对于考生的要求更加严格化,即从条件上就开始注重岗位与考生的匹配度。以国考为例,有兴趣的可以做个对比,看一下每年不限专业的岗位有多少、大多集中在什么层次。可以发现,如今不限专业的岗位,多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基层岗位,对于大多数岗位来说,专业要求基本上要在几个学科门类之中甚至更加细化,这就是常态化。
而对于地方的招录来说,也体现的很明显。过去我记得很多地方的事业单位招录考试,从条件上要求相对随意。后来慢慢要求的比较严格,比如外事部门就明确要求有对应的各级证书等,比如法律部门就要求需要通过司法考试拿到证等等。从侧方面来说,这说明我们如今的选人用人机制更加科学化,当然这种科学化,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被打磨出来的。
过去非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大家都不满意。现在要求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这就是未来的导向之一。
如果从考试层面来说,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至少某些程度上降低了一些额外的竞争。比如过去限制少,大家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岗位竞争溢出,如今要求条件更加明确之后,所谓的竞争也就更加精准一些。预计在未来,这种情况还会强化。即招录条件上,越来越符合岗位实际工作需要,比如设置一些准入门槛等等。
对于毕业生来说,在实际报考中,选择自己更加符合的,条件匹配度更高的岗位,胜算也将高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