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回国后提出应该组建“火箭军”,周恩来摇头:应该改个名字

漫步史书 2023-08-12 11:27:24

1956年1月,在陈赓将军的安排下,刚刚回国的钱学森给在京的军事干部,第一次普及了导弹武器知识的概述。

图|钱学森

当时,参加这次讲课的学员包括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大将、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上将、炮兵司令员陈锡联等,还有总参副总长、总政副主任和总后副部长以及等等相关部门的二级部长。

钱学森自信的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刷刷刷”写了三个大字:

“火箭军”

“火箭军,也就是装备导弹的部队。是一支不同于现有的陆、海、空三军的新型部队,是一支能够远距离、高准确度命中目标的部队,是现代化战争中极其重要的后起之秀。”

尽管那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才刚刚展开,但在钱学森的心目中,中国虽然刚刚从废墟中走出来,但是凭借我们劳动人民的自挥,完全有能力可以自力更生的造出自己的火箭来。

就在授课后不久,钱学森即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建议组建我们自己的导弹部队,名字就定名为“火军”。

意为装备火箭的部队。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用导弹击落飞机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台湾当局经常派飞机侦查,也正是因为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决定发展导弹,1956年5月26日,周总理主持会议决定,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从苏联引进导弹技术。

图|毛主席接见岳振华

当时,苏联也支持中国研究导弹技术,双方经过磋商,并于同年10月15日达成协议,按照协议,苏联提供火箭和航空等新技术。

在地空导弹方面,中方率先引进了S-75地空导弹,依托于此,我军组建了地空导弹营,出于保密的需要,当时称“543部队”。

五十多年过去以后,“543部队”如今已经不再是一个秘密。

不过,除了引进地空导弹外,根据协议,中方还引进了苏联的P-2地地导弹,并对P-2导弹进行仿制。

与此同时,从朝鲜战场回国的第20兵团司令员孙继先也接到了中央赋予的任务,在甘肃茫茫戈壁滩上,兴建中国史上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

当然这个导弹试验基地后来有了一个名震寰球的名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958年4月,中国开始仿制苏制P-2地地导弹,经过两年努力,于1960年11月5日试射成功,并定名为东风一号。

不过,东风一号并没有实际列装。

图|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等人察看击落飞机的残骸

从仿制导弹的开始,国防部五院就在进行自主研发导弹的探索,为了加快进度,当时是仿制与自主研发并行,只不过在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近程导弹与中程导弹之间的跨度比较大,中间应该有一个过度型号,因此在1960年3月7日,改研究中近程导弹,并定名为东风二号。

1960年8月,国防部五院决定,东风二号的设计要在P-2导弹的基础上改进。

1964年6月29日,改进的东风-2号试飞成功,并于同年通过了增程方案,并定名为东风—2A。

有了武器自然也应该有使用武器的人。

1957年12月9日,根据中央命令,我军成立了一个综合性的导弹专业培训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教导大队。

从名字上也不难看出,一开始成立导弹部队,实际上是在炮兵下辖的。

炮兵教导大队后来也被誉为是中国火箭和导弹事业人才的“黄埔军校”。

1964年秋,中央下令,组建战略导弹基地,当时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携炮兵司令员吴克华、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一起在全国各地考察兴建战略基地的地方。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吴克华主动向张爱萍建议:

“应该向中央建议,成立新的领导机构来领导导弹部队。”

吴克华注意到,导弹这种新式武器,与炮兵原有的加农炮、榴弹炮、火箭炮都不同、训练方式、作战方式也完全不同,炮兵作为导弹部队的直接领导机构十分吃力,

张爱萍也赞同吴克华的意见。

1965年,张爱萍以总参的名义建议中央,应成立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构,并将已经建立的数个导弹团划归其下辖。

不过,因为时机不成熟,张爱萍这一建议在当时被搁置了。

张爱萍、吴克华本就是一个负责人的任,对于认定是正确建议的想法,就一定会坚持推动,在张爱萍支持下,吴克华于1966年春致书周总理:

“希望能将炮兵所属的地对地导弹部队尽快独立出去,成立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关,以便更好地指导和管理已经挺进深山老林的导弹团和工兵部队。”

吴克华的报告引起了周总理的高度重视,他迅速把此意见转达给了几位老帅和中央领导人,并请他们给出参考意见。

严格意义上说,当时中央之所以没有批准张爱萍的意见,主要也是因为各方面因素衡量考虑决定。

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两个军事大国,应该是美国与苏联。

图|吴克华

美国没有独立的火箭军军种,主要是因为美国军种之间一直存在竞争关系,特别是在冷战时期,海陆空三军都想争取军费,美军三个军各自都掌握着相应的导弹资源,比如空军掌握着洲际导弹,海军握着战斧导弹和三叉戟导弹,而陆军则拥有战术系统导弹和巡航导弹,三家各自为政,自然不能允许成立火箭军。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苏联是在1959年末成立了战略火箭军,在五十年代前期,苏联并不重视导弹,认为导弹昂贵笨重,缺乏军事效率。一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导弹技术突破,科罗廖夫研制出了射程达8000公里的洲际导弹,苏联这才重视起了导弹的作用,美国一开始并没有研制出如此射程的导弹,一度不屑一顾,但随后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以后,美国才感到恐慌,因为洲际导弹射程很远,能够直接威胁到美国本土。

因此,导弹部队不仅具备战术上的作用,即常规作战中的作用,还包括战略上的作用,特别是同核武器结合以后,更能发挥战略上的威慑。

苏联人为了保护他们的战略导弹部队,一开始根本不敢对外宣称“火箭军”的名号,所有提到导弹、核等字眼统统不许出现,一律只称“炮弹”和“炮”,免得让西方误解读苏联正在研制发射原子弹的大炮。

一直到1959年12月17日,苏联人在技术上成熟后,才公开宣布成立战略导弹部队,1960年1月,苏联正式成立战略火箭军。

图|张爱萍

尽管美国没有成立火箭军,但在1962年5月6日,美国在海上成功进行了一次两弹结合的试验,也等于说是宣告拥有了相对应的实力。

显然在六十年代初的中国,我们的导弹部队尚不具备如此威慑力。

不过,就在吴克华递交中央建议成立独立的导弹部队领导机关这一年,我国的导弹运输工具以及原子弹技术已经在掌握中,因此成立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领导机关的事业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更重要的是,在1966年10月27日,中国成功进行了一次两弹结合实验,标志着我国的导弹部队在战略上正式具备了一定的威慑力。

1966年的6月6日,中央正式下令,撤销公安军,以原来的公安军领导机关为基础,与炮兵分管地地导弹部队的技术部正式合并,成立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领率机关。

至于新成立的导弹部队领导机关叫什么名字,当时张爱萍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了两个意见。

第一、开诚布公,就叫中国战略火箭军,张爱萍一开始也比较倾向于这个名字;

第二、既然有第一炮兵,那么导弹部队的领导机关就称第二炮兵,这个方案作为备选方案。

方案递交上去以后,周总理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叫第二炮兵。

图|周总理

周总理思虑深远,尽管当时我们的导弹部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力量,但是同苏联、美国之间还有相当的差距,叫第二炮兵,既突出了中国特色,政治上也突出了保密,而且还符合单列兵种的实际需求,减少了国际上误读的可能。

1966年7月1日,第二炮兵部队正式建立。

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构成就是由海陆空三个军种以及第二炮兵一个独立兵种构成。

根据军事上的定义,兵种是属于军种之下按照主要装备和作战任务划分的类别。

不过,第二炮兵不同的是,尽管他们都身穿陆军军服,但与陆军集团军没有关联,是直属于中央军委掌控的战略部队。

一直到2015年12月31日,第二炮兵部队正式改称火箭军,成为独立的军种,加上后来的战略支援部队,构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五大军种。

第二炮兵与火箭军虽然只是称呼上的不同,但这背后反映的意义却绝对不同。

俄罗斯是“战略火箭军”,掌握的是俄罗斯全部陆基力量的战略核打击力量,相比之下美国没有火箭军,尽管他们的陆基导弹以及弹头数字都远逊于俄罗斯,但总体以及战略核导弹、弹头数量都在俄罗斯以上,美军的战略核力量的大部头其实都来自水下,生存性和打击效果都很强。

火箭军虽然继承自第二炮兵,但除了掌握我国的战略核力量外,其实还握有战术常规导弹部队,用于高技术局部战争,并担负首轮打击的突击作用。

过去的第二炮兵虽然也承担相应的任务,但它只是独立的兵种,正式改称火箭军以后,也标志着彻底的实至名归。

尽管我们中国的核政策与核战略没有发生变化,但更名无疑更加凸显大国自信,这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11 阅读:8559
评论列表
  • 2023-08-13 11:38

    还是喜欢第二炮兵的名字,含虚不张扬,而感觉深不可测。

  • ad 8
    2023-08-13 21:28

    有了北斗我们才改名“火箭军”,以前我们叫“二炮”。

  • 2023-08-13 23:28

    那就一直叫“二炮”啊!这个名字,低调奢华有内涵!

  • 2023-08-14 00:17

    二炮,多么拉轰的名字!

  • 2023-08-13 06:59

    炮兵部队改为火箭军,由兵种升格为军种,是质的飞跃。彰显着战略纵深的打击能力,是国威的呈现!

    随心 回复:
    国威其实不是呈现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
  • 2023-08-13 18:29

    二炮最好听最经典

  • 2023-08-13 00:55

    第二炮兵,简称(二炮)

  • 2023-08-13 23:58

    东风快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