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跑学习4年,我总结出提升自驱力的8个方法,有效改善厌学叛逆

百合读书 2024-08-09 07:38:36

自打做家庭教育父母心理陪跑后,承受父母很多不信任的压力,说我编了一个学渣逆袭的娃,也虚构了一个亲子关系鸡飞狗跳的母子到如铁哥们一般相处。

有一些父母觉得这些纯粹是编撰的天马行空的故事,但更多父母给了我鼓励和感谢,特别是有一个妈妈留言说:感谢我的文章,让她不再焦虑,学会了松弛感,我的文章每天必读。

听到这样正向的反馈,让我倍受鼓舞,也下定了决心要更好的将陪跑进行到底,将自己的陪跑4年的经验以及学习心理学的心得全部分享出来。

言归正传,今天要分享的是提升自驱力的8个方法,这些没有假大空的道理逻辑,只有我实践过程中最实战的经验,能有效改善厌学和青春期叛逆:

方法一:看见孩子。当孩子关门、锁门不愿意面对父母时,父母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强行开门,而是退一步想想孩子为什么会关门?

是父母的指责和约束,让孩子烦了,还是因为父母一贯的唠叨让孩子不想面对了。

还是因为孩子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不想被父母入侵?

看见孩子的需求,比一味的想要帮助孩子更重要。

在孩子抗拒父母时,父母不是嫌弃孩子是个白眼狼,而要想一想是谁将孩子变成了这样?

换位思考,去看见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时,相处模式和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

方法二:相信孩子。很多父母都是看见孩子做到时,才会相信,但凡孩子有一点没做好,就会上纲上线地认为这孩子废掉了,不行了。

父母即便嘴上不说,一旦心里有这样的想法时,就会被孩子觉察到。

得不到父母认可的孩子,是没有信心的,也无法做到乐观自信,只会一味的逃避和自责,最终在游戏的世界中沉溺。

父母不相信孩子,往往是因为孩子做得不够好,或者某种行为让父母失望了。

只有孩子无论变成什么样,父母还无条件的相信孩子一定会好的,这时孩子才有了信心重塑人生和自我。

方法三:接纳孩子。很多父母只是接纳孩子做得好的一面,却没办法接纳孩子做得不够完美的时候。

当孩子胆小时,当孩子玩游戏时,当孩子情绪有了内耗时,父母不仅没有去体谅和宽容孩子,反而忧心忡忡,焦虑万分。

这时父母在无意识中,已经将冷冰冰的压抑的气氛,传递给了孩子,孩子只会更内耗,更加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就更自我怀疑了。

接纳是打心眼里接受这个事,而不是不得不接受,明明嘴上什么也没指责,内心的不满已经一触即发。

接受不是接纳,是不得不这样的无奈,而接纳是心平气和的对待。

方法四:共情孩子。当孩子关上房门,当孩子大吵大闹,当孩子内心无比崩溃时,不会共情的父母会斥责:好喝好喝供着点,你却在玩游戏,不学习,你有什么好委屈和崩溃的?

共情的做法是,父母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俯下身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宝贝,你之所以发脾气,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然后抱抱孩子,安抚一下孩子受伤的感情。

孩子愿意说就做到倾听,孩子不愿意说就退出去,给孩子一个空间,这就让孩子内心有了安全感,也会因为被父母理解而被疗愈,情绪也就慢慢稳定下来了。

方法五:赋能孩子。当孩子没做好一件事,当孩子给父母画了大饼,但行为总是落不了地时,父母最错误的做法就是埋怨和指责以及对孩子各种失望。

而是要告诉孩子:没关系,做不到是常态。能有很好的计划,就是成功的第一步了,也很好了。包容孩子后,再想办法帮助孩子怎么去做到知行合一。

在面对孩子行动无法落地时,不去指责,要看到孩子想上进的心,多去理解孩子的惰性是正常的,并想办法推动孩子进步,这时孩子就能一点点将想法落实到行动了。

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变好,只是他们遇到了一些卡点,阻碍了行动。

方法六:允许孩子。有时孩子因为心情不好,会有一点不礼貌,会有一点叛逆,不要把这些事情上纲上线到孩子品质问题上。

要允许孩子有暂时的失控,然后去追溯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父母教育缺失?还是因为父母没有看见孩子的情绪,让孩子以一种极端负面的行为来发泄情绪。

孩子的每一个负面行为后,都有他自己的正面动机,这种动机恰恰是他内心的缺失感。

父母要允许孩子没有那么完美,允许孩子会有情绪,会有不太礼貌的行为。

允许并不是姑息,而是先允许这些行为的存在,然后再去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情感上先接受和允许,才能帮助孩子改善行为和习惯。

方法七:不控制孩子。有很多父母把自己人生成功的经验和自己的习惯强加给孩子,但凡孩子只要没有按自己的规划去走,就会气急败坏,就拼命想将纠正回来。

拿各种“我为你好“强迫孩子非得按自己的要求和意愿去做,这样的强控制在孩子年幼的时候还有效,但到了青春期只会得到加倍的反抗和抗争。

越控制,越失控,最后弄得两败俱伤。

父母要意识到,当孩子长大了之后,就该给他自由和学会尊重孩子,而不是硬碰硬。

方法八:不把成绩当唯一。父母眼里只有成绩,是一件特别可悲的事。

当父母对孩子衡量的标准只剩下了成绩,那孩子大概率走向的就是摆烂和沉迷游戏。

尤其是小时候对孩子包办过度的父母,再加上高要求,对于成绩过于看重,就会加速孩子的躺平。

最终孩子在父母严厉和掌控之下,慢慢内耗,慢慢抗争,慢慢自我怀疑,最终摆烂和躺平。

除了成绩之外,父母要多去培养孩子多元的价值感,让孩子有朋友可玩,有兴趣可依,而不要让成绩成为他衡量自己价值感的唯一源泉。

当搞不赢成绩时,孩子的世界观就会坍塌,觉得自己没意义,没价值,没救了。

孩子所有内心的想法,都是父母家庭教育的映射。当父母越成长,越开放,越有觉察力时,孩子就会越来越有心力,越有自信和动力,这时自驱力就不约自来了。

0 阅读: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