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本打不过南宋,有人告诉元朝皇帝8个字,导致南宋彻底毁灭

葫芦娃史书 2025-01-08 21:30:55

世人皆道,蒙古铁骑所向披靡,横扫欧亚。可鲜有人知,这支横跨大半个地球的军队,却在南宋这个"弹丸之地"上栽了个大跟头。从1234年到1279年,整整45年,蒙古帝国的铁蹄始终未能踏破南宋的江山。

连忽必烈大汗也曾为此发出感叹:"我军征战天下,所向无敌,为何偏偏拿这南宋不得?"直到有一天,一个南宋降将站了出来,对忽必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彻底改变了南宋的命运。

这个降将是谁?这八个字又是什么呢?更令人深思的是,为何区区八字就能扭转乾坤?

一、蒙元与南宋的初次较量

1234年二月,蒙古大军与南宋联军在蔡州城下会师,共同对金国发起最后的进攻。当时的金国皇帝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城内负隅顽抗,最终在大火中自焚而死,这一刻,延续了120多年的金国终于覆灭了。

蒙古大军与南宋军队站在蔡州城下,本该是庆功的时刻,却弥漫着一股诡异的气氛。南宋的统帅赵范看着城内的废墟,对身边的副将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今日之金,就是明日之宋啊!"

果不其然,金国的尸骨未寒,蒙古大军就撕毁了与南宋的盟约。大军主帅木华黎派出使者,要求南宋归还河南、陕西等地,这些地方本是金国的领土,如今金亡,自然要"物归原主"。

南宋朝廷对此自然不肯,一来这些地方本是宋朝旧土,二来这些土地已是南宋北防的重要屏障。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最终在1235年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木华黎率军南下,兵分两路。一路沿汉水而下,直取襄阳;另一路则东进河南,意图夺取蔡州。南宋也不示弱,派出大将孟珙率军迎战。

孟珙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为人谨慎持重,善于用兵。他深知蒙古骑兵善于野战,于是采取了据城坚守的策略,将襄阳、蔡州等重镇布防得如铁桶般严密。

木华黎多次强攻襄阳不下,损失惨重。有一次,他亲自率军强攻城池,被守军用火炮轰击,差点丧命。蒙古大军虽然骁勇善战,但在攻城战中却屡屡碰壁。

这一战,打得蒙古人颇为郁闷。他们原本以为南宋如同金国一般,不堪一击。谁知这个看似弱小的政权,却像是一只刺猬,碰哪儿都是刺。

战事陷入僵局后,木华黎不得不向大汗蒙哥请示。蒙哥得知南宋竟如此难缠,大为光火,当即决定亲自挂帅南征。

1258年,蒙哥集结大军,分三路进攻南宋。他自己率领中路军,直取四川。一路攻克重庆、成都等地后,在钓鱼城遇到了顽强抵抗。这一仗,不仅打得异常艰难,还让蒙古帝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钓鱼城守将王坚,把守城器械布置得极为精妙。城上不仅有强弩、火炮,还有一种叫做"神臂弩"的利器,能一箭射穿两个蒙古士兵的铠甲。

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督战时被一块飞石击中,当场毙命。消息传到军中,蒙古大军一片哗然。继任大汗的人选尚未确定,各路军马只好暂时撤军。这一撤,就给了南宋喘息之机。

于是乎,这场蒙元与南宋的初次较量,以蒙哥的意外身亡而告终。这一战,不仅让蒙古人认识到了南宋的顽强,也让他们明白,要想攻下南宋,还需要另辟蹊径。

二、南宋的三大制胜法宝

元军统帅伯颜曾对手下说过一句话:"南宋看似弱小,却有三件利器,使我们迟迟不得寸进。"这三大制胜法宝,正是让南宋能在强敌环伺下支撑近半个世纪的关键。

说到南宋的第一件利器,便是那闻名天下的火器与水师。南宋的火药技术冠绝天下,更创造出了"震天雷"这等威力巨大的武器。一次攻城战中,蒙古将领阿术就差点被这震天雷炸死。那震天雷一响,方圆百步之内,马匹惊慌,士兵东倒西歪,威力之大,让蒙古骑兵闻风丧胆。

除了震天雷,南宋水师更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临安的造船厂日夜不停,打造出一艘艘威武的战船。这些战船不仅装备了火炮、投石机,甚至还能发射一种叫做"火龙出水"的可怕武器。

有一次,元军在江面上遭遇南宋水师,对方突然发射出一枚"火龙",那火龙竟能在水面上游走,所到之处,战船燃烧,士兵落水,一时间水面上哭声震天。从此以后,元军对南宋的水战始终心有余悸。

第二件利器,是南宋得天独厚的地理形势。长江天险横亘东西,犹如一条天然的护城河。北岸的蒙古骑兵纵然能征善战,却对这滔滔江水束手无策。

不仅如此,南宋境内还有无数大小湖泊和纵横交错的水网。1275年,元军围攻江州时,就吃尽了苦头。江州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守将夏贵率军利用地形优势,让元军在城下损失惨重。

元军将领阿术曾感叹道:"北方打仗,只需一马当先;南方征战,却要准备船只桥梁,难上加难。"这话道出了南宋地理形势的特点。

而南宋的第三件利器,便是那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南宋在长江沿线修建了一系列坚固的城池,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防线。这些城池不仅城墙高大,更配备了大量的守城器械。

以襄阳为例,城内不仅储备了充足的粮草,还建造了多处地下暗道。一旦城池被困,守军可以通过暗道运送补给,进行反击。元军曾多次强攻襄阳,却每每铩羽而归。

南宋的军事防御还有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联城互保"制度。相邻的城池之间会互相支援,一旦某处受到攻击,附近的城池就会派兵增援。这让元军每次攻城都要分散兵力,难以集中优势兵力。

正是这三大制胜法宝的存在,让南宋成为了蒙古帝国征服路上最难啃的骨头。有一次,蒙古大将赤老温在攻打南宋的一座城池时说:"我宁愿去打十个金国的城池,也不愿意攻打一个南宋的城池。"这句话生动地道出了南宋防御体系的厉害。

前方城池的顽强抵抗,给了后方生产恢复的机会。南宋虽然地域狭小,却因为这道坚固的防线,得以维持国力,与强大的蒙古帝国周旋。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后来刘整献出那惊人的八字,整个形势才开始逆转。

三、刘整的人生转折

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四川泸州城外的点将台上,一场军事演习正在进行。时任泸州安抚使的刘整站在台上,检阅着他训练多年的水师部队。这支水师,曾在汉江、长江一带立下赫赫战功,是抗击蒙古军队的一支劲旅。

此时的刘整,已是南宋朝廷倚重的名将。他出身军旅,年少从军,凭借着过人的武艺和军事才能,一步步坐到了今天的位置。在他的带领下,泸州军队战斗力蒸蒸日上,成为了南宋抵抗蒙古的重要力量。

然而,就在这一年,一场朝廷内部的政治风暴,彻底改变了刘整的命运。

当时的宰相贾似道,正在朝中大肆排除异己。他先是以"军费开支过大"为由,削减了泸州军队的军饷。接着又派遣他的亲信吕文德担任四川宣抚使,专门监视刘整的一举一动。

一日,吕文德突然派人到泸州军营,说要检查军需物资。刘整按规矩打开了军营大门,却不料对方带来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检查报告,声称发现军需物资短缺,要追究刘整的责任。

刘整这才明白,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陷阱。他立即派心腹赶赴临安(今杭州)上书申辩,但此时朝中支持他的大臣,如江万载等人都已被贾似道排挤出朝廷,他的申诉石沉大海。

更让刘整触目惊心的是,就在同一时期,抗元名将向士璧被贾似道诬陷谋反,在狱中被活活打死。另一位名将曹世雄也因不堪诬陷而自尽。一时间,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景定二年(1262年)初春,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刘整在泸州城主府召集了亲信将领。他拿出一封密信,这是蒙古派人秘密送来的劝降书。信中许诺,只要刘整率部投降,不仅既往不咎,还能保住偌大的军队。

三天后,刘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先是秘密处决了几个反对投降的官员,然后派人通知了附近的蒙古军队。当天深夜,泸州城的北门悄然打开,蒙古骑兵长驱直入。

这一夜,南宋失去了一位抗元名将,也失去了重要的军事重镇。消息传到临安,举朝震惊。贾似道更是又惊又怒,连发三道圣旨,要求四川各路军马围剿刘整。

然而为时已晚,刘整带着他的三万精兵投向了元朝。忽必烈对这位投诚的南宋名将格外重视,立即任命他为夔路行省兼安抚使,统领军队继续向南推进。

短短数月,刘整率军连下十五座州城。他对南宋的军事部署了如指掌,再加上手中掌握着一支训练有素的水师,让元军在长江沿线的进攻势如破竹。这支原本保卫南宋的军队,此刻却成了刺向南宋心脏的一把利剑。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刘整对忽必烈说出了那个改变战局的八字建议。这八个字,不仅是他多年军事经验的总结,更是他对南宋防御体系最深刻的认识。

四、改变历史的八字真言

至元五年(1268年)的一个傍晚,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的御书房中召见了刘整。这位元朝大汗刚刚收到前线的战报,南宋战事再次陷入僵局。

"我军征战四方,所向披靡,为何单单这南宋如此难啃?"忽必烈的这句话,道出了元朝君臣的共同困惑。

刘整向忽必烈深深一拜,说出了那句改变历史的八字真言:"欲灭南宋,先取襄阳。"

这八个字说来简单,却是刘整数十年军旅生涯的精华所在。襄阳,位于汉水与长江交汇处,扼守着南北水路咽喉,更是南宋北方的门户。只要拿下襄阳,元军就能切断南宋东西交通,并顺江而下,直捣临安。

忽必烈当即拍案:"好!就依你所言。"随后召来阿术、伯颜等大将,开始筹划襄阳之战。

刘整向众将详细分析了襄阳的防御体系。这座城池背靠汉水,三面环水,城墙高大坚固,更有樊城在北岸与之遥相呼应,形成唇齿相依之势。要攻下襄阳,必须先断其粮道。

元军采纳了刘整的建议,派出水师在汉江上游设卡,切断襄阳的水路补给线。同时,大军分成两路:阿术率军攻打樊城,伯颜则率主力围攻襄阳。

襄阳守将吕文焕虽然骁勇善战,却抵挡不住元军日以继夜的猛攻。最要命的是,由于水路被断,城中补给渐渐匮乏。守军不得不采取"糠菜充饥"的办法坚持。

宋廷派出名将张世杰率水师前来救援,却在汉江上与元军展开激战。这一战,双方你来我往,战了整整三天三夜。最终,张世杰的船队被元军的"铁锁连船"阵困住,损失惨重,被迫撤退。

襄阳之围持续了整整六年。期间,守军曾多次突围,却都被刘整预先布置的伏兵击退。刘整对南宋水师的战术了如指掌,每每能先发制人,让救援部队功亏一篑。

至元十三年(1276年)冬,襄阳城中已经断粮近月。吕文焕派出使者,向元军提出投降。当年正月初八,这座坚持了六年的坚城,终于开城献降。

襄阳一破,南宋的防线顿时土崩瓦解。元军沿长江顺流而下,势如破竹。不到三年时间,整个南宋就土崩瓦解了。

后来有人问刘整:"为何单单看中襄阳?"刘整说出了一个让人醒悟的道理:"南宋倚仗长江天险,但江防再严密,总有薄弱之处。襄阳就像是锁链上的关键一环,断其一处,全局可破。"

这番话,道出了那八字真言的精妙之处。正所谓"一招制敌",刘整仅用八个字,就找到了南宋防御体系的致命弱点。这八个字,不仅改变了南宋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五、功成身退的悲剧结局

襄阳城破后,刘整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他率领水师沿长江东进,一路攻城掠地。然而,就在他准备建立不世功勋之际,一场意想不到的政治较量,却让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元军统帅伯颜,一直对这位南宋降将心存芥蒂。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伯颜当着众将的面说道:"南方水战,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将士,不能事事依仗降人。"这番话,无疑是在暗示刘整"功高震主"。

至元十四年(1277年)春,刘整率军攻下了扬州,准备继续南下。就在此时,伯颜突然下令,要求刘整部停止进军,等待中路大军会合。

对于这道军令,刘整大为不解。他派人向伯颜解释:眼下正值江水丰沛,正是顺江而下的最好时机。如果错过这个机会,让南宋有了喘息之机,恐怕会前功尽弃。

伯颜却置若罔闻,不仅坚持原令,还在刘整的部队中安插了亲信,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更有甚者,伯颜还暗中削减了刘整部队的粮草供给,使其难以维持大规模军事行动。

一日,刘整召集部下商议对策。有将领提议:不如趁夜渡江,先下手为强。刘整摇头道:"我等既降元朝,就该以大局为重。"

然而,军情紧急。南宋在镇江一带集结了大量水师,如果不能抢在他们布防之前渡江,后果不堪设想。权衡再三,刘整决定率军强渡长江。

不料消息走漏,伯颜立即派出大军,在江面上拦截刘整的船队。双方在江上展开激战,刘整的水师虽然善战,却抵挡不住伯颜调来的援军。最终,刘整不得不率军退回江北。

就在刘整被迫退兵的同时,伯颜却率中路大军抢先渡江,一举攻占了重镇鄂州。这一战,让伯颜名声大振,而刘整却背上了"违抗军令"的罪名。

至元十四年冬,伯颜下令,将刘整调离前线,改任后方文职。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名将,就此告别了他熟悉的沙场。

一个月后,有人在镇江的军营中发现了刘整的遗书。上面写道:"首帅止我,顾使我成功后人,善作者不必善成。果然。"

这位为元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就这样郁郁而终,得年六十三岁。讽刺的是,就在刘整去世后不到半年,南宋就彻底灭亡了。他那句"欲灭南宋,先取襄阳"的八字真言,最终还是应验了。

在刘整离世后,元朝朝廷追赠他为荣禄大夫,以示褒奖。然而这份迟来的荣誉,却再也唤不回这位功臣的生命了。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