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了45年,然而越南高层的许多将领仍旧不服气。
越南原副总参谋阮友康中将,就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及1979年的中越战争,他说:
“解放军的装备不如越南军队,如果解放军的空军参战,他们要接受的代价会比美军更高。”
【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前】
彼时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国的空军并未全面参战,那是什么原因,让阮友康中将会有这样的观点呢?
越南抗美战争中美军表现1961年,美国对越南发动了侵略战争,在之后的14年里,美军对越南使用了除了核武器以外的所有核武器,对越南的经济发展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但奇怪的是,彼时在世界空中军事力量第一的美国空军,居然在越南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美越战争时期,南越军队和美国战机】
美国空军有2100多架战机,损失在越南上空,美国在二战中最引以为傲的F-4战机,也在越南被击落,随后美国落败而归。
难道美国的空中军事力量,真的不如越南?
越南抗美成功的原因越南的作为一个只有33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家,其国土面积和我国云南省差不多。
越南地图
并且越南在迎战美国之前,被法国长期殖民,还被日本侵略过,要说他们的科技发展能牛到顶天,那是不可能的,越南抗美成功,究其原因还是与中苏两国有关。
越南被侵略后向中国求援,刘少奇就曾说过:“凡是你们需要的,我们这里有的,我们都尽量帮助你们。”
在当时,中国国内有超过600万群众游行声援越南,国家更累计派了32万多人进入越南战场。
【北京市民在天安门广场游行声援越南】
其中除了铁道部队、筑路部队、国防工程施工队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还有一支防空作战部队。
中国先后有9批高炮部队赶赴越南,15万余名高炮作战精英,在越南和美国进行了2153次交锋,击落击伤了3315架美军战机.
此外,苏联也向越南伸出了援手。
彼时苏联本就和美国水火不容,越南也无形中成为了两国争锋之地。
【苏联此前支援越南的坦克】
苏联派出了大量的军事专家,为越南建造了一个完备的防空体系,还支援了萨姆导弹、装甲车等大量军备,包括1965年越南击落美军的F-4战机,其背后就有苏联的手笔。
可以说,越南抗美的胜利,除了自身的顽强抗战以外,各国的援助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不然越南拿什么跟美国抗衡?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什么中国空军不参战在整个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国的空军部队主要动用的是运输航空兵,专门为越南战场上的中国军队提供物资补给。
彼时我国空军有抗美时缴获的A-37攻击机和F-5战斗机;
【A-37攻击机】
且因为此前和苏联关系密切,我们也有大量的苏械,到1979年时,我国的空军规模已经非常大了。
【1979年,西南某机场上待命的歼-5和歼-6】
但即使我国的空军部队已经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待命,最终还是没有让空军参与战斗。
原因也确实如阮友康所言,彼时中国空军的实力确实不如越南。
虽然拥有大量的美械苏械,但因为十年特殊时期的影响,空军飞行员的整体素质几乎都不达标,我国空军的主力仍旧是J-6,而且飞行员们的总体命中概率不到1%。
关键是越南曾经也装备着J-6 ,对这类战机的优缺点的了解十分透彻,而越南因为苏联二十多年的援助,空中力量早就更新换代了。
【1979年,越南空军展示的米格-21PF和歼-5】
又因为那时中国和苏联已经关系破灭,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后,苏联又开始疯狂地给越南“输血”,另一边东欧也给越南“投喂了”米格-21等先进战机,为他们保命。
所以总的来说,我国空军如果真的进入越南战场,确实可能会付出极高的代价,只能小心行事。
后记但越南的优势,可能也只有防空这一点了,拿他们最好的优势,来对比中国的弱点,颇有种田忌赛马的感觉。
而且空军虽然没有出动,中国的防空力量仍旧不容小觑。
【地空导弹营修整照片】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国在边防上的高射炮和地空导弹,让越南一步也不敢踏进中国领空。
不过,也是因为曾经的小心翼翼,让我国对空军发展越来越重视,据美国2023年《中国军力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拥有3150余架战机,其中3代机就超过1700架,这都还没包括无人机等机型。
歼-20、运-20、歼-16、歼-10C和轰-6K、空警-500,以及红旗-9防空导弹等新型武器装备的服役,更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空军地军事实力。
另外我们还有42.7万余名空军人才,在“国籍军事比赛-2021”中,中国空军获得歼击机组、军事运输机组两项冠军,轰炸机组、远程航空兵组两项亚军。
【“国际军事比赛-2021”“航空飞镖”项目闭幕式暨颁奖仪式】
中国的常规军事力量已经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纵观全世界空军中,唯一能入我们眼的,也就只有美国空军了。
参考资料:
【1】蔡仁照谈美军的战场失败与深度改革:越南战争分析·人民网强国论坛
【2】越南战争:历史评述与启示·中国网
【3】米格21作战史·兵器知识杂志2002年第一期
【4】“国际军事比赛-2021”“航空飞镖”项目闭幕 中国空军代表队获得两项第一·新华社
【5】战和四十年,英雄不变·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