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sAZ40M2降噪真无线耳机体验-TDSREVIEW

我是音频数码怪 2024-04-26 03:28:54

Technics EAH-AZ40M2 ANC TWS - TDS REVIEW

テクニクス EAH-AZ40M2 ノイズキャンセリング完全ワイヤレスイヤホン - TDS レビュー

TDS REVIEW 与 TDS 无心快语全部基于 TDS Studio 评分标准以及内容说明 V202402 进行。

https://zhuanlan.zhihu.com/p/683194111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

Technics EAH-AZ40M2: IV (Recommend)

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 | TDS ANC Pyramid:

Technics EAH-AZ40M2: In-Ear Fine Level

这是松下 Technics 品牌在 TDS Hearroom 正式出现的第一个产品。

我对于 Technics 这个品牌的认知,一直以来都是“价格昂贵”的高端音频品牌。无论是辉煌时期还是后来的 DJ 台业务,放在之前都算是我难以触达的领域。在品牌蛰伏相当久之后,Technics 重返市场依靠的是 T700 / TZ700 这两个旗舰产品,前者是少见的双单元全尺寸头戴耳机,后者是素质相当不错的旗舰动圈入耳,这两个产品虽然都是具备很强个性的声音风格,但是不得不说定位足够高,于是 Technics 品牌也得以重回民用音频领域的市场。

不过,在这之后,似乎 Technics 的思路又有了明显的转变,松下似乎把高端蓝牙业务在 HD605N 之后逐渐“过继”给了 Technics,于是目前你在市场上能见到的主流 T 牌松下产品,大多是各类蓝牙,其中的 AZ60 / AZ70,我们就曾经在 RKTALLK 节目中多次提到,也是几年前比较典型的第三方 LDAC TWS 例子。AZ40M2 / AZ60M2 / AZ80 则是这个系列的第二代目,本篇文章要介绍的是定位最低的 AZ40M2,感谢 Vineland V 版友情借出!

包装与配件 | Package & Accessories

AZ40M2 的包装体积非常小巧,设计也偏简洁,Technics 的品牌标识所占比例比耳机本体要大出不少来,也可以某种程度上看出来品牌优先的程度很高。内部排布相对比较简单,配件包含一条 USB-C to USB-C 充电短线和四对硅胶耳套。

AZ40M2 的硅胶耳套导管侧相对更硬一些。和常规的 TWS 耳套有所不同,它的高度更加接近于常规入耳式耳机耳套的规格,但是为了适配 TWS 的短导管而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与导管限位槽之间接触的深度会更高。在导管内你能看到密度适中的一节海绵阻尼,同时导管口有一个形似奔驰车标的挡网,限制海绵从中脱落,同时也起一次滤波的作用。可以说 AZ40M2 是 TWS 耳机里相当吃耳套搭配的一个了,毕竟默认耳套的声学结构可以说是这类产品中最复杂的一类了。

设计、佩戴表现与声学结构 | Design, Fit & Acoustic Structure

AZ40M2 共有三种配色提供,分别是相对传统的银色、黑色和本文的玫瑰金。这个玫瑰金配色基本上是以饱和度适当的玫瑰金作为金属质感的体现,搭配塑料部分使用较浅的咖啡色实现的。

它的电池盒相对体积不大,下面也展示了和 AirPods Pro 二代的盒身体积对比,是一个略呈长条状的形态,单手开合较为容易。盒体表面为磨砂处理,虽然是塑料,但是确实有一点金属质感。盒内耳塞的磁吸力度相当大,你甚至能够看到裸露的大块磁铁。

耳机本体非常小巧,基本上仅比 ColorBuds 2 大一圈,延续了这个系列一贯的 buds 造型。后腔体为金属质感的塑料,前腔体则是常规的磨砂塑料。前后腔之间的衔接细节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做工问题。

耳机的重量非常轻,没有可察觉的坠耳感。佩戴稳定性还不错,内侧的贴合程度中规中矩,但是由于整体的造型与耳甲腔曲线基本相合,所以很难产生与耳廓之间的相对滑动。对于小耳廓的友好程度较高。舒适程度也基本上算是 buds 类型 TWS 里最出色的那一档了,不过由于导管偏粗,它的佩戴也并非完全无感,而是在耳道口稍有压力的状态。

AZ40M2 支持 IPX4 级别防泼溅,可以应对小雨或运动出汗场景的使用。

腔体表面对外开孔有两处,麦克风等均在其中,除此之外,在腔体内侧和导管尾部还各有一处小开孔,分别负责内侧拾音和气压平衡。腔体的被动隔音能力不错。

操作与软件端功能 | Control & APP

耳机的全部操作由面板上的触摸识别进行,支持对于单击、双击、三击、长按的动作定义。在初次连接的时候,由于耳机充电盒上没有实体按键,需要双耳同时长按 5s 后进入配对状态。两边的操作均可以独立设定。操作识别的准确率和灵敏度还不错,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振动操作反馈。语音提示的响度默认不算突出,不过可以另行调整,还可以进行语言切换。你甚至还可以针对于连接过的不同设备来设置不同的特定提示音,这些设计倒是在多设备切换中很方便,不必担心连错设备造成的尴尬。

需要注意的是,AZ40M2 并没有佩戴识别传感器。

Technics 的蓝牙耳机全部使用一个叫做 Audio Connect 的 app 进行控制调整。App 的 UI 逻辑相对还算合理,但是设置界面有些过于功能堆积,二级菜单分布不均。

App 提供的功能相对完善,查找耳机可以基于位置信息进行,同时也具备声音辅助查找。但是实际体验下来,这个提示音的响度还是偏低,在咖啡厅等环境距离 30cm 就已经很难听到了。我能想到的有效场景大概仅限掉进沙发缝里或者床头角落的寻找辅助。

在 app 中,可以进行独立于手机自带调节的连接模式切换,所谓的音质优先是指你可以在这个档位的基础上才能在系统层面在 LDAC / AAC / SBC 之间切换,而如果打开连接优先后,在系统中 AZ40M2 会显示成仅支持 SBC 的设备。我个人建议开启音质优先之后再到系统里进行符合需求的调整。

Alexa built-in,在机内内置了亚马逊 Alexa,这倒是国行设备现在很少会有的东西了,硬件层面搭载是好事儿。

降噪/通透/通话 | ANC, Transparecy & Call

AZ40M2 的降噪深度官方并没有进行标称,实际的感知是有,能感知到降噪开了,但是并不是深度很高的类型。降噪所覆盖的有效频宽也不是很宽,基本上仅对于人声低音稍有覆盖。综合来看这个主动降噪能力放在它所处的价位横向来看只能算中规中矩,排不到前面去。耳压感控制还不错。没有发现 AZ40M2 有降噪档位调节的设计。

通透模式方面,AZ40M2 的优势开始显现了,在默认档位下,可用性相对不错,能够感知到高频稍暗,但是总体的自然度还是比较高的。不过需要注意,在开启通透模式之后,耳机声音的变化相对明显,中高频尤其是人声的齿音频段有着明显的增益。

通透模式还有个额外的注意模式,除了像很多耳机的“人声增强”那样会把中高频有所突出,它还提供了一个切换到这一档位时音频自动停止的设计。貌似可以理解为整合了“覆盖耳罩开始对话”的功能。这点还是挺有意思的。

在降噪模式切换的时候,会有一个单边先切换的过程,这点在现在的降噪 TWS 中比较少见了,需要习惯一下。

通话能力方面,AZ40M2 的通话降噪有两档可以调节。在默认的普通状态下,通话时背景噪音的比例还是相对较大的,收音的稳定性尚可,但是收音音量不算很大,降噪算法的介入较少。在“强烈”档位下,降噪算法介入痕迹稍有增加,人声收音的音量会更低,同时稳定性和清晰度稍有降低。即使在开启“强烈”之后,AZ40M2 的通话降噪也并不是很出色,但影响收音清晰度的程度却和一些通话降噪非常狠的产品一样高。考虑到 buds 形态,它的通话表现也只能说堪用。

综合来看,AZ40M2 的降噪能力在上代有所缺失的情况下显得有即是好,且主动感受确实有一定的效果,更多依靠被动隔音能力的结合来实现有一定感知的降噪效果。通透模式的自然度是加分项,其他方面表现中规中矩,也没有额外的智能功能可以给它补分。所以,只能排在 TDS 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的 Fine Level,且在 Fine Level 中并不靠前。

信号与续航 | Connection & Battery

信号稳定性上,基于 LDAC 和 AAC 编解码器下连接 Xperia 5 III 进行了多种测试。断连问题在以下各种模式下都不会出现,这倒是挺好。AAC 下的稳定性和丢包率也做得相对不错,这里就先不赘述了,重点放在 LDAC 上。

首先要说的是,AZ40M2 独立于手机系统在 app 中提供了一个叫做“抑制声音中断和延迟”的功能,在这个页面你可以进行三档的切换。在自动和抑制声音延迟模式下,开启 LDAC 990kbps,信号基本上都是会出现频繁卡顿丢包的,如果你的手机还开启了 WLAN 或是处在复杂的 2.4GHz 信号环境中,那么基本上这个状态就不太能听了……所以,让我们把 LDAC 调到“最佳效果”再看看。两种状态下都会有着更稳定的信号表现,卡顿丢包基本上控制在较低的程度,仅在移动状态或是隔墙状态下才会偶尔出现。

那么再试试抑制声音中断模式,990kbps 下不开启 WLAN 或非复杂环境,那么丢包程度还算是能够接受的,但是开了 WLAN 或是跑动起来,其实……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在“最佳效果”下,稳定性倒是没什么问题了。这个表现,跟印象中的 AZ60 差距还是明显的,毕竟这可是 LDAC 信号质量本来应该仅次于索尼自己的松下啊。日常使用,建议少在 WLAN 开启状态下使用 990kbps 档位。

延迟表现,在自动状态下和抑制声音中断模式下,在流媒体视频、离线缓存视频的场景下基本都能够做到延迟控制在正常语速半个字以内。抑制声音延迟模式下,延迟会更低一点,但是感知不算很强。

AZ40M2 支持多点连接,在 app 中可以设置在 LDAC 支持下的单设备、双设备连接和基于 AAC / SBC 的三设备连接。那么在开启双设备 LDAC 切换的尝试中,会发现通话接入时的切换还是较为迅速的,但是媒体内容的调起并不是很及时。三设备之间的切换在同一系统下时表现尚可,但是如果是三个设备系统各不同,比如我这种 Windows、iOS、Android 同时连接的情况下,基本上这个切换的灵敏度就看运气了。不过三点连接这种东西有即是好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设备专属提示音”的设计。

续航方面,AZ40M2 官方宣称的单次续航时间为 5.5h/7h(AAC,降噪开),结合充电盒的连续续航为 18h/24h(AAC,降噪开/关)。松下官网提供了基于各种编解码器、各种降噪状态搭配下的续航结果,算是非常细了,直接展示如下。

个人经过标准流程测试下来,开启主动降噪不开启低延迟模式,以 AAC 编解码器连接 Sony Xperia 5 III,以50%音量连续播放流媒体音乐(Apple Music Lossless)、播客节目(小宇宙),仅耳机续航为5小时16分钟(三次满电状态下均值),基本符合官方描述标称值。同时,它也支持15分钟快充换取一小时降噪播放续航的配置。

扬声器、EQ 与编解码协议 | Driver, Sound Mode & Codec

AZ40M2 搭载了直径为 6mm 的微动圈单元,振膜材料未知。在 app 中提供了五种额外的声音模式以及自定义选项。

低音增强和超低音增强基本上就和描述的类似,是对于低频和极低频的增益,这两个档位即使在环境噪音造成的频段掩蔽效应的存在下也依然显得非常轰头,其中“超低音增强”还会引入晕染感强、偏浓郁的氛围。如果在安静环境下更不建议这两个模式的开启,毕竟即使是默认的“直接”模式,低频也挺多的了。

人声模式基本上会把人声偏中音的频段进行突出,且结像的贴耳程度也会提高,对于一些习惯日式人声风格的人来说或许可以选择。

高音增强则是会把极高频的峰进行拔高,人声的气声比例和齿音量都会增加,整体的音色变得相当刺激。

动态模式基本可以理解成进一步的“v-shape”,低频量感和中低频厚度有所增加,人声气声比例变多,高频的亮度增加……

我个人还是建议就保持“直接”算了,这几个模式的变化都“过于明显”了,结合本来就低频不少的声底,还真是“充满个性”。

AZ40M2 支持 LDAC / AAC / SBC 以及 LE Audio LC3 编解码器,以下的声音描述基于声音模式“直接”、LDAC 990kbps、抑制声音中断、降噪关状态下得出。

声音主观描述 | Sound Description

低频量感稍偏多,厚度和饱满度都比较充足,有着较为突出的弹性和凝聚感,下潜中规中矩。收放速度适中,残响相对有一定保留。氛围烘托有轻度的晕染感,但是默认没有晕染得很开或者很浓郁,不至于听上去一股味儿。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有一定的前倾。在聆听很多流行录音时,这个中低频都可以说是要到“轰头”的临界了。

中频,人声的距离稍近(或者说啥都挺近的),口型大小比常规稍小一点。AZ40M2 在表现人声时对于质感表现显然要更加重视,线条则不算突出。男女声之间的偏向性不算明显,适合有一定厚度的声线。颗粒感有一定的保留。喉音的位置比标准状态稍微高一点,气声的比例不算很多,有一些齿音。人声的闷感不算强,通透程度尚可。

乐器方面,走的是质感稍厚、线条稍抓耳的路子。弦乐器中,小提琴、吉他、中提琴等的乐器质感都是比较厚实稍微有点冲的状态,拉拨弦的细节稍有突出,这个的精细程度还不错。大提琴的形体感比较饱满突出。铜管类的气势感也比较多,需要亮感的小号等有稍微加强的亮度。木管类听上去有点粗。乐器的泛音自然程度符合价位表现,充沛程度适当。打击乐器在空间里的存在感高,也有一定的刺激感。

高频的亮度适中,但是并不算很平滑,有几个明显的突出尖峰存在来强调“解析感”。极高频的延伸还 ok,滚降稍早一点但没有过快。

声场规模不算大,横纵的距离都不宽,声音的“高度感”也不算强。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还不错,同时也没有怎么缺整体感,毕竟是单单元。解析能力在同价位属于还不错但是跟老旗舰降价的状态比起来也没有啥优势,“解析感”溢出也挺明显的。动态良好,瞬态不算突出。

总结评价与玩法建议 | Summary & Recommendation

AZ40M2 显然是一个为了流行录音适配的耳机,但是这个过多的低频长久听下来让人并不十分舒服,这让我在推荐适应曲风时犯了难。如果聆听欧美流行、很多 anisong、J-Pop、泛电子类和布鲁斯,这个低频都是过了的;听一些华语流行、港台流行或者民谣,这个人声又会显得有点薄;听大编制,这玩意儿显然空间太拥挤;听金属,低频太多了且瞬态又不太够。想了想,或许适合爵士和小编制(但是乐器质感又有点过厚)……如果你能接受这个低频,那其实它的杂食程度不低;但如果不能接受,那……就很尴尬了。

结合不突出的降噪能力,我只能说 AZ40M2 适合低频爱好者、对于佩戴要求较高的人群,同时如果你是个对于均衡器有一定知识储备的烧友,经过调校之后,它的声音基本素质还是过关的。你也可以给它换换耳套试试,毕竟这个低频也与默认耳套的阻尼脱离不了关系,更换的思路是开口稍大的类型。

在这样经过调整的状态下,它可以成为小耳廓人群的良好搭档。看重通透模式自然度的人也可以考虑它。又要小体积又要合理续航的人群,AZ40M2 也适合你选择。由于它的优势都是这个价位大多数产品不具备的稀缺点,且声音在调整后可以到一个还不错的水平,那么给一个 IV 级评分是可能的,但它显然不是 IV 级评分里那个拔尖的选手,而是一个更加贴近于 III 的 IV 级。

KingTsui, TDS Studio.

Apr 2024

It's a TDS production.

所有内容全部自主创作,请勿抄袭内容、套抄行文结构等,保留一切权利。

TDS REVIEW is now available on Zhihu, Toutiao, Weibo, WeChat, SMZDM and Bilibili.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