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之龙”辛弃疾:豪放是他的坚持,婉转是浪漫的治愈

慕卿容 2025-01-11 13:15:23

历经了许多年的时光流转,可辛弃疾对于临安的那一夜,始终都无法忘怀。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临安一夜的种种,就如同深深镌刻在他心底的印记一般,怎么也抹不去,始终鲜活地留存于他的记忆之中呢。

彼时,他才从那血与火的战场折返,裹挟着北方凛冽的朔风归来。他的脸庞仿佛被刀光剑影镌刻过一般,留下了沧桑的印记,而那鼓角争鸣之声,依旧在他耳畔不停回响,似在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的过往。

然而,毫无防备地就踏入了“百花深处”。

风格各不相同的灯笼挂满了街道,而那各色的茶水点心也一一摆放着。放眼望去,处处都是热闹非凡的景象,喧嚣声此起彼伏,尽显一片繁华之态。

“轰!”一声响,绚烂无比的烟火于临安城的上空欣然绽放开来,那硕大无朋的灯山瞬间将漆黑的夜晚照得透亮。在繁华热闹的街道之上,一辆辆精致华美的香车、一匹匹神骏非凡的宝马,还有那身姿婀娜的美人,在璀璨灯火的映照下,皆闪耀着熠熠光辉……

那巨大的轰鸣声,还有亮如白昼的灯火,一下子就将辛弃疾的思绪拉回到往昔。在那一瞬间,他仿佛又看到了战火纷飞的场景,看到了那些在战火映照下,已然垂死的弟兄们那一张张满是痛苦与不甘的脸。

“醉卧沙场君莫笑,自古征战几人回”所蕴含的那份豪情与洒脱,当和眼前这般喧嚣相对比时,却意外地透露出了些许凄凉之意,且显得颇为微不足道起来。

“轰!”伴随着一声巨响,又一发烟火迅猛地冲向天空,刹那间,烟火绽放开来,光芒四射,那绚烂的景象如同火树银花般,将四周映照得一片璀璨,璀璨光芒所及之处,皆是一片如梦如幻的美丽景致。

他孤独落寞地在街道穿行,街道上是一片狂欢的景象,可这热闹似乎与他毫无关系,他就那样默默地走着,任周围的喧嚣肆意蔓延,而自己内心的那份孤寂却越发浓重,仿佛与这狂欢的世界隔了一层厚厚的屏障。

在那迷离恍惚之时,辛弃疾只觉两眼有些朦胧,恍惚间仿佛瞧见了一位女子。那女子貌若天仙,就静静地站在不远处的人群之中,正朝着他轻轻浅笑呢,那目光中满是含情脉脉的韵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人生三境界有所论述,其指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属于人生的第三境界。

在《青玉案·元夕》里,南宋的伟大词人辛弃疾把自身全部的豪放之情,都倾注于临安那火树银花的夜晚之中。其笔下跌宕起伏的描述,实则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遭遇世事诸多坎坷,可他始终未曾放弃,一直凭借诗词来慰藉自己,把那份坚持化作了令人荡气回肠的豪放。

从北方归来的风华少年

想当年正当少壮之时,我曾亲率万千勇士高举旌旗。那身着锦制短衣的精锐骑兵,随我初渡长江之时是何等威风。夜晚敌军忙着擦拭箭筒,戒备森严,而到了清晨,我方的利箭便如金仆姑般迅猛飞出,直向敌军而去。

——《鹧鸪天·有客感慨谈及功名之事,由此回想起年少时候的相关经历,故而戏作此篇》

金国的女真族统治者,自始至终都未能很好地融入中原的环境里。他们对中原地区的炎热气候极为惧怕,对于当地先进的生产方式也不愿去接纳,仅仅是把中原这片广袤之地当作是可供掠夺的战利品罢了。

女真贵族一直奉行掠夺的策略,使得中原各地不断遭受金军那血与火的残酷洗劫。但凡有人手持棍棒奋起反抗,便会遭到抓捕甚至杀害,以致“积尸狼藉,州县的监狱都因此被填满”。即便过去了几十年的时光,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旧未能恢复到金军入侵之前的那种水平。

苛政、暴刑肆虐,重赋、饥荒横行,如此种种交相逼迫着人们,使得大家的生活犹如置身水深火热之中。那些不甘沦为亡国奴的有志之士,纷纷宰杀自家耕牛,烧掉所居庐舍,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抗金义军的队伍里去了。

这片中原土地,苦难是那样的深重,而辛弃疾,便诞生于此。

宋廷南渡后,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因家人陷于敌区,为保全家老小,只得留于金人治下出任开封知府,守护北宋故都。辛赞虽身处此境,但爱国之情炽热,对金人弑君杀父之举深恶痛绝,向来视其为仇敌,还自幼便向辛弃疾灌输忠君报国的思想。

“辛弃疾”这一名字,恰与汉朝的“霍去病”相对应。从这里能看出,辛赞满心盼着孙儿日后能亲自统领王师北伐,将中原收复,让山河重归一统。并且,辛赞时常领着孙子去“登高望远,指点描绘山河”。在这般耳濡目染的熏陶中,辛弃疾打小就立下了报国的志向。

1161年,金主完颜亮挑起了对宋的战事。彼时金国国内兵力空虚,辛弃疾抓住这个时机,于家乡召集起一支人数多达两千余人的队伍,就此投身到抗金的队伍当中。之后,辛弃疾成功寻得组织,带领所率军队归入耿京统领的二十余万抗金义军。在耿京帐下,辛弃疾尽情施展自身军事才能,真可谓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1162年的时候,辛弃疾可是干了一件能让他炫耀一辈子的事儿呢。就在这一年,辛弃疾接受了耿京交给他的任务,动身南下,去和宋朝方面取得联系,其目的就是要谋划着和宋朝一起两面夹击金国,进而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

然而辛弃疾在北归的行程里,遭遇了极为严峻的状况。彼时,起义军竟被金军来了个突然袭击,如同被“偷家”一般。而义军将领张安国更是做出了背叛之举,他杀害了耿京后转身投靠了金军。在这危难时刻,辛弃疾身旁仅仅留存了50人,处境艰难,近乎到了可以给众人发些盘缠就此散伙的绝境地步。

辛弃疾在愤怒之下仿若开了挂一般。他领着那由五十人组成的“敢死队”,先是饮了些许酒,而后趁着黑夜,一路奔袭千里之遥。待赶到张安国所在的金营时,他们气势汹汹,瞅准时机,趁敌军毫无防备,于五万之众的敌营里,成功将叛将张安国活捉。

仅仅凭借武力抓住了仇敌,难道就足够了吗?显然并非如此,辛弃疾可不止于此,他还要在文的方面发力呢。这不,随后他就如同一位超级演说家一般,满怀着信心登上高处振臂高呼,凭借此举,竟又成功召回了万余名义军旧部。

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便是要带领着一万余名弟兄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心中怀揣着对故国的深切眷恋与向往,决心踏上回归之路,让这一万多同甘共苦的弟兄们也能一同回到那魂牵梦绕的故国怀抱之中。

那降将已然被擒获,降兵也都被悉数带走。如此情形之下,不难想象金庭方面该是何等的震怒啊。紧接着,一场专门针对辛弃疾以及他所率领的军队的残酷绞杀行动,旋即迅速展开了。

在这一段注定充满艰难险阻的行程之中,辛弃疾多次和金军不期而遇,随即双方展开了极为激烈的拼杀搏斗,战斗场面可谓惊心动魄,而辛弃疾也在这一次次与金军的残酷遭遇战里,经历着重重考验。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的上半阙所展现的内容,正是他在往昔岁月里率领军队与金军展开激烈拼杀的那番情景。当时的战斗场面想来是极为激烈的,而这一切都通过词的上半阙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想当年,辛弃疾正值壮年,麾下旌旗招展,率领着万千雄兵。身着锦襜的精锐骑兵,气势昂扬地初渡长江。彼时,金兵夜间忙着整束箭袋,而宋军的箭矢在清晨便如飞般射向敌军。”辛弃疾就这样一路浴血拼杀、一路往南奔行,最终成功横渡淮水,顺利回归到南宋。

万般艰难中,用诗词治愈自己

天边挂着七八颗星星,山前飘下两三点雨滴。那熟悉的茅店就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边,可一路走来怎么都没瞧见呢?顺着小路转过溪流上的小桥,它忽然就出现在眼前啦,真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它有着独特的韵味和意境呢。词人在夜行黄沙道的过程中,将所见到的、听到的诸多景象巧妙地融入词中,描绘出了一幅生动且富有生活气息的乡村夜行图,给读者带来了别样的感受,让人仿佛能跟着词人一同漫步在那黄沙道上。

苏东坡与辛弃疾这两位,一生当中命运皆是充满坎坷波折,在仕途这条道路上,他们始终未能顺遂心意,都是不得志的典型。

他们二人在面对那惨淡的人生时,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怀揣着浪漫情怀,以充满诗意与幻想的视角去看待;而另一个则秉持着现实的眼光,脚踏实地,依据实际情况去应对,二人各具特点。

起初,苏东坡选择了以一种淡然的态度去看待一切,就如他所写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般。把世间诸事都看得平淡些,始终让自己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境,如此一来,人生便渐渐开始呈现出平和的模样了。

接下来便是转移注意力的做法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他开启四处云游之旅,访遍各处名胜,纵情沉醉于山水之间。如此一来,其胸襟豁然开朗,成功从悲惨境遇里挣脱出来,实实在在地做到了放下。

辛弃疾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直面人生,这无疑是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它需要莫大的勇气来支撑。可为何辛弃疾能如此坚定?那是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怀揣着梦想,正是这梦想给予了他直面一切的力量。

在1162年的时候,年仅23岁的辛弃疾就得到了宋高宗的任命,担任江阴佥判这一职务。从那之后,辛弃疾便全身心投入到北伐事业当中,不断为此四处奔走。他所呈献的《九议》连同《应问》三篇以及《美芹十论》等,皆是句句精妙、字字珠玑。

遗憾的是,上述这些措施全然未被皇帝所采纳。随后,辛弃疾便被安排到了南宋的国家粮食局,担任起了办公室主任这一职务。这般安排,与辛弃疾心中的志向相差极大,二者简直毫无关联可言,就如同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关系一般。

最初是满心的失落,辛弃疾就此踏入了一段黑暗的低谷时期。就如他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所写:“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往昔年少,登高极目,壮志满怀,不懂愁意。可如今,饱受压抑、遭人排挤,报国无门,已然尝尽愁滋味。虽说词句看似轻松洒脱,可那内心沉甸甸的压抑感却展露得淋漓尽致。

继而释然,回归真我。且看辛弃疾所写“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彼时朝廷内忧外患,局势摇摇欲坠,主政者却无视危局,依旧纵情声色。辛弃疾起初苦心相劝,后来发觉皆是徒劳,满心愤恨难舒,也唯有借酒浇愁,一醉方休了。

当辛弃疾喝得酩酊大醉之际,瞧见身旁松树枝叶随风晃动,仿佛那老松见他大醉想要过来搀扶一般。然而辛弃疾却不领情,他抬手朝着松树一拍,大声说道:“走,走,走,用不着你来扶!我根本就没醉呢!”由此足见,即便历经诸多打击,辛弃疾依旧这般坚持、倔强,始终不屈不挠。

辛弃疾在对自身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并未选择奴颜婢膝地行事,相反,他以一种极为倔强的姿态,始终坚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初心,不曾有过丝毫动摇。

一直到1174年的时候,35岁的辛弃疾才总算碰到了赏识他的伯乐,也就是丞相叶衡。叶衡在担任丞相之后,大力举荐辛弃疾,让其出任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湖南安抚使等职务。不过,由于身上贴着主战派的标签,辛弃疾之后依旧饱受他人排挤,还多次遭到弹劾,其官职品级最高也仅仅停留在从四品而已。

辛弃疾虽壮志未酬,但并未就此沉沦下去。就如他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所写“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那般,此时的他干脆效仿陶渊明,兴建一处庄园,自号“稼轩居士”,过起了惬意的田园隐居生活。

可别小瞧了辛弃疾,虽说是能舞刀弄剑的硬汉形象,但其文艺范儿起来,那可不比那些顶流诗人逊色分毫呢。他会去聆听鸟啼、蝉鸣、蛙叫,也会去观赏那淅淅沥沥的雨、闪闪亮亮的星星以及皎洁的月亮,并且以生动且细腻的文笔勾勒出江南的田园景致与风俗人情画卷。

辛弃疾难道就会这般安心去做个富家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瞧,往昔的信念哪曾远去,早已深入他的骨髓,融入他的血液之中了。往往在不经意间,过往的那些事儿就又会在他的脑海里冒了出来。

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疗愈呢?即便经受了岁月的重重洗礼,理想却始终保有满满的活力,不断催促着人奋勇向前。别担忧它会就此消逝,说不定在某个不经意的转角处,又或是一次偶然的机缘下,终究还是会和它再度重逢的呢。

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想法!

他这一生,坚持得荡气回肠

我最为怜惜的,是你夜半时分起身奋舞的身姿,你曾豪情言道“男儿到死其心都如钢铁般坚毅”。且看你大展身手,去将那已然破裂的苍天补上吧,去完成那伟大而艰难的使命,一展男儿的壮志与豪情呐。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这首词,有着独特的韵味与情感表达呢。它是在特定情境下创作而出,作者通过再次用韵来回应“同父”与之唱和的相关内容,在词中蕴含着诸多值得细细品味琢磨的思绪、情怀等,是一篇很有内涵的词作哦。

戏剧《等待戈多》这般喻示着:人生其实就是一场看不到尽头,也寻不到希望的等待。

每个人所秉持的态度皆有不同。你看,有的人在等待之时,满脸皆是悲戚之色;可也有另外一些人呢,他们等待着,内心却满是欢喜之情。要知道,“等”这个过程可比最终“等到”所耗费的时间漫长太多啦。所以呢,你以何种心情去等待,便会收获与之相应的人生。

辛弃疾的所思所想极具现实考量,他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无论是面对何种境遇,他都能以一种着眼于实际的思维去谋划,同时又怀揣着满满的热忱与积极向上的劲头,静静等候一展抱负的契机到来。

他心里清楚,致使自己遭受众人排挤的原因,并非是自己身为从金国投奔南宋的“归正人”这一身份。毕竟,秦桧当初不也同样是从金国逃回到临安的吗?

就因为他属于那种坚决不妥协的主战派。他跟他的那帮朋友们,心里都十分清醒,始终坚定地觉得,存在过错的并非是他们这些主战之人,真正有问题的其实是大宋王朝本身。

事实表明,他的确堪当大任。辛弃疾在湖南任职期间,当地饱受匪患困扰,可朝廷官军战斗力着实欠佳。为此,他着手组建起一支规模约两千人的精锐队伍,名曰“飞虎军”。经辛弃疾精心指挥调度,湖南的匪患很快就被成功清除掉了。

辛弃疾在担任镇江知府之时,借鉴曾经创建“飞虎军”的方式,成功组建起了一支规模达万人的军队。这支军队的战斗力极其强悍,在当时颇具影响力,展现出了不凡的军事实力。

辛弃疾所展现出的这份坚持,不禁让人联想到东晋时期的“陶侃搬砖”一事。

陶侃身为大将,却遭人恶意诬陷,结果被贬到了广州。在那时,广州还属于较为边远的地方,陶侃就这样因他人的诬陷而被远远地贬谪至此,命运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陶侃抵达广州后,并未灰心气馁。每日清晨,他会将一百块砖头从书房搬运至房外;待至晚间,又把这些砖头运回屋内。天天如此行事,旁人见了都觉诧异,不禁询问他这般做法究竟是何用意。

陶侃讲道:“我虽身处南方,可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收复中原之事。要是一直闲散下去习惯了,等日后国家真有需要我贡献力量的时候,我又怎能担负起那重大的职责呢?正因如此,我才每日借着做这件事来锻炼身体。”

之后陶侃果真成为了勤王军的盟主,在其带领下成功平定了苏峻之乱。而经此一役,也为江南地区换来了长达七十年的安稳局面,让这片土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得以安宁太平,免受战乱纷扰。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诚如词中所表,辛弃疾及其友人抗金北伐之志,至死都坚如铁石。他们盼着能得一契机,于战场上尽显身手,待风云变幻之际,重现英雄气概。

那么眼前的这些困难又能算得上什么呢?即便前方的路途之上烟波浩渺,一片迷茫,可他们依旧是心之所向,便勇往直前,哪怕穿着朴素的鞋子也要坚定地前往。仅仅为了能够获得一个机会,他们心甘情愿地在孤独落寞之中,守候上整整一生啊。

1203年,辛弃疾已然63岁,步入了英雄迟暮之年。彼时把持朝政的宰相韩侂胄,急切渴望一场战略性的胜仗来树立威望。然而,在偏安一隅且歌舞升平长达数十年的南宋王朝,忠臣良将早已难寻踪迹。而历经三朝的老臣辛弃疾,终是等来了朝廷的诏书,皇帝召唤他出征啦。这一等,便是整整43年呐!

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充满热血,那状态就如同少年一般呢,身上满满的都是朝气与活力,丝毫不见岁月在这份热血上留下消减的痕迹,依然保持着那份最初的热忱,真真是像极了活力无限的少年模样。

在浙江这片土地上,那场梦寐以求、期盼了一生的北伐,他全力以赴。为让军队具备强劲的战斗力,他不辞辛劳,亲自对两万精锐展开严格操练。为能做到知己知彼,他安排众多细作深入金国内部,全力刺探军情。而为保障出兵顺遂,更是耗费巨资购得金国的布防图。

辛弃疾有着清醒的理智,虽满腔热血却并不狂热。在对敌我双方情况进行细致分析之后,他深知就宋军当下的实力而言,要像岳武穆那般通过一场战役便北定中原、直捣黄龙,是不太现实的。于是,他秉持宋金应打持久战的观点,认定若要北伐取得成功,务必要步步为营,徐徐图之、缓缓推进。

很明显,这样的建议并非是韩侂胄所期望的。也正因如此,辛弃疾再一次遭遇了被罢免的命运,其仕途之路又一次陷入了困境,只能无奈地面对这一结果。

遥想元嘉年间,行事何其草率,妄图效仿霍去病封狼居胥之功,结果却只落得仓皇败逃、北顾追兵的狼狈下场。屈指算来,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眺望远方,仍清晰记得当年扬州路那烽火连天的景象。怎堪回首啊,在那佛狸祠下,竟是一片祭祀的热闹,神鸦盘旋,社鼓声声。可又有谁来问一问:廉颇已然老迈,他是否还能像从前那般健饭呢?

辛弃疾再度归隐后,只能无奈地看着悲剧一步步上演。果不其然,面对金军发起的猛烈反击,宋军压根儿无力抵抗,被打得节节败退,众多年轻的将士就这样将生命永远留在了疆场之上,实在令人痛心。

人生往往有着诸多无奈。说不定就会遇到那么一个姑娘,让你整夜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每日里心心念念都是她,拼尽了全力去追求,去努力迎合她的喜好。可到最后才惊觉,原来彼此在三观方面压根就不契合呢。

辛弃疾的一生,都在苦苦期盼着能有一次挥师北伐的契机。怎料想,当他年近六十之际,好不容易盼来的这个机会,却让他陷入了有劲无处使的无奈境地……

在1207年的秋天,辛弃疾走完了他的一生。这位为了收复大好山河,已离家漂泊长达四十五年之久的志士,如同那在秋风中飘落的树叶一般,生命就此消逝。临终之际,他拼尽全身的力气,喊出了那贯穿一生的心愿:“杀贼,杀贼!”

“男儿到死心如铁”,此句着实令人赞叹!这般话语,尽显男儿坚毅不拔之志,仿佛让人看到了那拥有钢铁般意志的男儿形象,至死都坚守内心的信念,毫不退缩,实在是好一个气概非凡、意志刚强的写照啊!

真正的男子汉,就应当有敢于坚守真理的勇气,哪怕面对命运的重重阻碍,也绝不退缩,要毫不畏惧地与它抗争到底,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这才是真男人该有的模样!

在临安的那个夜晚,于《青玉案·元夕》里出现的那位让他怦然心动、心旌摇曳的美丽姑娘,或许穷尽他的一生,都只能是一个遥远而无法触及的梦罢了……

然而辛弃疾却是用其整整一生来予以践行的。

他始终不屈地同现实展开顽强抗争,在此过程中,仿若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其体内爆发,进而进射出一道璀璨耀眼的强光,那光芒直直地穿透了深沉厚重的黑夜,给黑暗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而他,已然化作一座丰碑,熠熠生辉,闪耀于后世的时空之中,供后人仰望、铭记,其光芒永不磨灭,成为了一种永恒的象征,在岁月的长河里持续散发着璀璨而令人崇敬的光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