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军舰能直接到苏丹撤侨?苏丹内战双方都是中国院校毕业生

解析冷知识 2023-12-09 09:36:02

在前些年中上映的电影《红海行动》中,讲述了一个在架空世界观下的虚构国家伊维亚共和国,由于政局动荡,武装冲突不断升级变得越发危险,中国海军军舰为了撤侨,改变任务转道进入伊维亚共和国港口,护送华侨安全撤离的故事。

而在2023年4月,中国海军第二次上演了现实版的《红海行动》(第一次则是《红海行动》的电影原型“也门撤侨”)。

由于苏丹内战的升级,各国公民的生命安全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苏丹内战的情况十分紧急,双方动用了包括火炮与战机在内的重武器

为了解决中国公民可能会遇到危险的隐患,4月26日,隶属于中国海军的南宁号驱逐舰、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紧急赶赴苏丹,执行撤离滞留苏丹人员的任务。

为什么是军舰会参与其中?

对于撤侨任务,常人认知中其重点是“越快越好”——毕竟内战的环境下,情况瞬息万变突发情况太多,能最快速度将人员撤出危险区的方法,自然会是撤侨的第一选择。

正在组织撤侨的微山湖号补给舰

在撤离现场担负警戒任务的海军陆战队队员

在一般情况下,撤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例如:民航包机撤离、租用外国邮轮撤离、派遣运输机撤离等。

基于“越快越好”的原则,大部分撤侨行动都会选择基于速度最快的手段撤离人员——利用飞机,将平民从空中撤出。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利用空中进行撤离必然会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支持——包括并不限于机场、油料储运设施等等。

利用空中进行撤离存在一定的限制性

而这些设施同时往往具有军民两用的特性——这意味着在战争中,这些界限模糊的基础设施会成为交战双方优先针对的对象。

这次苏丹内战的状况也是类似,在冲突激化后濒临内战时,冲突双方就已经就机场的控制权进行了交战。

在这样的复杂情况下,通过空中撤侨作为主要手段也不太合适。

苏丹内战时空中撤侨危险性相对较高

在这样恶劣的安全环境情形下,大使馆方面决定分散投资,采取空中、海运、陆地三位一体,多种方式进行撤侨。

在复杂环境下,撤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则意味着更多安全保障,也能够提供更好的组织力——特别是在这种中国驻苏丹大使馆周边,都能够枪炮声大作的恶劣安全环境下,是更急需的。

我国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方面决定利用海港进行撤侨工作,由军舰护航撤侨。

正在等待撤离的滞留苏丹人员,正在有序排队等候

内战双方的态度,出乎意料但合情合理

本次苏丹内战中的双方,“苏丹武装部队”和“快速支援部队”尽管势同水火地爆发了新一轮内战,但出人意料的是,在中国组织撤侨一事上,双方却一改之前针锋相对的态度,达成共识——均表态将会配合中国的撤侨行动。

这个出乎意料的双方态度其实有着合情合理的原因,也算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典型——由于中国长期秉持的不参与国际争霸、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主动挑起战争的理念,一直是各地军事人员外派留学的重要去处。

这一点在此前的局势变化中就可管中窥豹:

2013年时,南苏丹与苏丹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北苏丹与南苏丹双方由于将领都曾有过中国军事学院留学经历,在互联网上一度被戏称为“国防大学 vs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实兵操练考察”。

《那年那兔那些事》中代表南北苏丹的“河马”们PK了一场

这一点在本次苏丹内战中也是类似,参与内战的双方军队军官,有相当的比例都有在中国的军事学院留学背景,甚至有些人还是曾经的同学。

在知晓了这一点后,也就不奇怪于为何苏丹本次内战的双方都会表态支持中国撤侨的行动了。

中国并不愿意干涉他国内政

而且由于中国长久以来在国际上的行动,都秉持着遵守“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立场的规则行事。

即便是当事国家主要武装人员都是自家学院教育出身,当事国家现在也将被派驻自身军事人员与装备,也都是“说什么就做什么”,绝无干涉他国内政的心思。

反观某些自称“人类灯塔”、“文明象征”的国家,总是找尽借口寻尽手段地将军事力量派遣入驻他国。

他们将武力作为干涉他国内政的手段,甚至不惜让自己的国务卿在联合国大会上,无防护手持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为了将其无授权发动战争的行为“合情合理化”。

“人类灯塔”、“文明象征”勇气之证,无防护手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出席联合国大会

此相对比,可谓是“一高一低,一天一地,一白一黑”,对比清晰明确。

参考资料

【1】新华网《热点问答:苏丹为何突发武装冲突》

【2】人民日报《这就是祖国,你永远可以相信她——中国政府自苏丹撤离中国公民纪实》

【3】环球网《中国海军第三次执行撤侨行动!苏丹撤侨任务展现三大特点》

【4】新华网《三次撤侨航迹遍及亚非欧!军事专家:中国海军担负撤侨任务已是新常态》

【5】新华网《中国海军两艘军舰紧急撤离我在苏丹人员》

【6】央视网《“我们来了,大家安全了!” 中国海军紧急撤离我在苏丹人员》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