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刚观察|东莞、武汉、成都、重庆进军软件:“软件化”成为工业城市新趋势

九派新闻 2024-06-29 23:09:47

老牌工业城市开始“软件化”。

苹果弃车投AI,ChatGPT、Sora问世,大模型的发展为软件开发带来更高的通用性和拓展性;对乘车体验感和智能性的新要求则带来了“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

种种信息表明,“软件化”已经成为新趋势。软件产业成为新的城市竞技场,一众以制造业起家的城市入局,或有可能改写北深沪杭宁穗领军的格局。

近日公布的《中国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紫金指数(2024)》中,在软件产业发展优势和企业集聚发展水平上,成都已与杭州、广州、南京等软件标兵同列。

从2023年软件业务收入来看,武汉、东莞、重庆等老牌工业城市的成绩也令人惊喜,增速均超过平均水平,颇有奋起直追的态势。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登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时代已然来临。入局软件,会给工业城市带来新机遇吗?

▲ 文章封面图由AI生成

【1】

一众城市将目光瞄准了软件产业。

首先体现在地方频繁出台的政策上。

大刚观察不完全统计,2022年来,东莞市已经两次更新了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行动计划。

重庆官方也两度发文推动软件产业的“满天星”计划;成都5次发布新政,明确软件产业发展方向和提升规划。

武汉更甚,连发4条软件新政,分别针对工业软件、汽车智能软件园等特色产业方向布局软件的高质量发展。

其两个功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即“光谷”)也分别细化出台了“软件十条”政策。

再来看具体行动。

今年以来,成都先是成功招商车企吉利集团,吉利工业软件全国总部落户成都高新区;后是吸引鸿蒙在当地设立全国首个生态产业园和鸿蒙生态(成都)创新中心。

武汉也没有落后。今年5月,东软集团在武汉建立第三个研发基地,立足武汉面向中南地区开展软件业务。

其中一个细节被东软相关负责人反复提起:占地158亩的东软软件园,仅用了18个月建成。

对此,武汉经开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党工委委员王京津曾对大刚观察表示,东软软件园的项目从注册、过渡办公,到施工过程中的道路扩建,园区都派出了专班专人对接,主动为企业提供服务。

最终才有建筑面积14万余平方米的软件园提前半年落地的佳话。通过此事,武汉发展软件产业的诚意和决心也了然了。

成都、武汉的行动倾向于招大引强,重庆则是从基础出发,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一是联合西南大学等15家成员单位,设立培育软件产业人才的“超级工厂”。

二是循序渐进吸引企业入驻,小微企业遍地开花的“满天星”计划,到去年已经升级为培育有竞争和带动力的明星企业的“启明星”“北斗星”方案。

纵是向来以硬件制造闻名的东莞,也开始强调要为符合条件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及其员工打造低成本的空间。

回到城市发展历程上,不难发现:靠制造业发家的老牌工业城市,正在进军软件。

成渝一度被称为“世界IT工厂”。

2020年,就有“世界上每3台笔记本电脑、每10部手机,就有一个来自重庆”“全球每10台iPad,有7台是成都制造”的说法。

到现在,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仍在我国45个国家级集群之列。

东莞就更不用说了。在“中国制造”风靡全球的年代,它已经是中国制造业一张典型名片,作为“世界工厂”享誉全球。

武汉的工业发家路则要追溯到1958年——武钢产出新中国第一炉铁水。改革开放后,武汉的产业结构中,发电、机床、船舶、汽车等重工业更是节节攀升。

近年,伴随东风总部落地武汉,“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制造业产业集群,汽车制造成为武汉的第一大支柱性产业。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靠着制造业发家的工业硬核城市,为什么会青睐软件?

【2】

要谈原因,绕不开“大势所趋”四字。

先来讲讲身边的例子。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用的手机已经不仅是曾经的通信和娱乐工具,桌面上每多下载一个APP,手机就多一项功能。

APP,就是我们最常见的、具象化的软件。发展到现在,通过软件的赋能,这小小一方屏幕已经可以帮助我们完成社交、购物、娱乐、工作、学习等各项事务。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软件延展了硬件的功能。

而后是系统,电脑的Windows、手机的鸿蒙,也都是离我们非常近的软件系统。如我们所见,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系统每一次更新,就会带来硬件能力的新一轮迭代。

当然,这些都是相对日常和具象的软件。

软件更宏大的价值体现在产业上。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成为热词,我们进入了一个“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时代。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的底座上,多个产业聚集、交融,并衍生出一个个新兴的产业。

软件,正是这个“底座”,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

例如,汽车行业内盛行的“软件定义汽车”。

过去,汽车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一块铁皮”。现在,我们青睐更智能、舒适的汽车,就需要一个更智慧的系统。

目前业内常提到的智能座舱,就是这个智慧系统的外化。通过传感器和识别技术,智能座舱可以调节座椅。算法还可以计算出车辆行驶的较佳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这一切,都基于AI引擎的引入,这就是汽车的“软件”之一。

在工业领域,我们还会看到这样一个“自动化车间”:机械臂在流水线前作业,负责组装、打包等程序,随后,自动导向车(AGV)将货物送进仓库,而后,仓储管理系统(WMS)更新仓储数据,再由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按照各项需求完成产品的分发。

整个生产过程都基于智能系统的调配,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数字化”“信息化”的应用。

其实就是各项数据汇集后,软件系统再进行处理、分类,并传导至应用端指导生产的过程。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软件无形中已经渗透各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需求即前景。2021年底,我国出台了《“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从宏观层面强调了软件赋能产业的重要性。

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信息化和互联网的风靡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的爆发力。那这一次,软件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各个城市都满怀期待。

【3】

不过,发展软件产业,不是逐浪而行就行的。各工业城市投身软件,究其根本,还是产业赋能升级的需要。

东莞是最典型的例子。作为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代表,东莞的工业表现一直很亮眼。2022年,东莞规上电子信息工业产值9470亿元。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到2022年,东莞的“三大手机”——华为、OPPO、vivo合计产值已经连续三年下滑。

彼时,电子信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比例为25.4%,而东莞的这一比例为17.7%,远不及行业的平均水平。

瓶颈还是在电子信息产业。

东莞市2022年度《数字经济发展报告》中明确点出:东莞软件、新兴产业等“软”实力和创新动力不足。

上述报告显示,东莞研发设计类软件市场,已经被市外的企业完全占据。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东莞超过73.41%的制造业企业使用的是外地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

本土从事工业软件研发和销售的少数企业,也面临着规模小、市占率低的困境。

电子信息产业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依靠人口红利大兴制造就可以占有市场。软件,也就成了“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转型的希望。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至今,深圳、上海、杭州、南京等名城已经先行占领了技术和资源的高地。

与“标兵”们相比,东莞等后来的工业城市,需要立足自身的产业优势发展软件产业。

东莞于2022年印发的文件和今年更新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行动计划》中都多次提到,要“依托电子信息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基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培育自主软件产业生态”。

这一逻辑同样可以应用到武汉身上。去年9月,武汉智能汽车软件产业园开园,落地经开区。

外界有个说法:经开区是带着武汉的“汽车梦”诞生的。在其设立之初,经开区就获科技部批准建立“国家电动汽车研发、产业化及示范运营基地”。

20多年过去,软件的赋能将汽车产业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市场需要更智慧、更舒适的车,拥有整车制造优势的经开区,也需要向“智能车谷”转变。

应市场之变而变,造就了武汉的汽车软件市场,为武汉的软件产业带来新的增长极。

从目前的软件产业数据来看,火热的政策支持和数字经济的大势,已经为各地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2023年,东莞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收突破463亿元,位于全省第四位,有望追赶珠海,竞争广东前三。更亮眼的是它的增速,高出全国平均增速30个百分点。

在全国副省级、直辖市城市中,成都软件产业突破5000亿元大关,位列第八名;重庆软件业务收入3152亿元,闯进前十;武汉软件业务同比增速为20.12%,成为增速超过20个百分点的两座城市之一。

如此看来,老牌工业城市向软件市场求可能,与其说是“工业‘硬’市软件化”,不如说是软件赋能下,发展新型工业的需求。

软件入局,一则工业强市的新故事开始叙写。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