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回应一切!3个月出手2次,房贷继续降,物价见底,存钱潮放缓

蓝白侃楼市 2023-10-11 17:03:04

大家好,我是蓝白。

8月17号,央行官网发了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货政报告每个季度都会发,也代表了央行对目前的利率、投资、消费、通胀、房地产的判断。

如果只是看报告的文字,大部分人都会看的头昏脑涨,甚至会觉得有点车轱辘话反复说的意思。

其实重点看的是哪些内容有增减,措辞有什么改变,从中读到一些风向的变化。

比如经济的挑战里,提到了“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

一些企业,是不是指的阿碧呢?

比如对物价的判断,预计8月开始CPI有望逐步回升,全年呈U型走势,下半年不会有通缩风险。

还有,尤其注意强调了:

6月和8月,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分别合计下行20个和25个基点。

央行专门点出来应对严峻形势的手段之一,就是降息,那咱们今天就从这次8月份的利率下降开始聊,后面再聊降息的背景,7月的经济数据和金融数据。

说实话,这次的降息是真妹想到,距离上次降息才两个月,央妈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又一次超预期的放大招了。

8月15日央行公告,逆回购和MLF操作利率,分别下降10个和15个基点。

这俩东西是什么呢?

印钞票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条河,央行就是上游控制水量的,上游的逆回购和MLF,是央行借给银行不同期限的钱,这叫政策利率。

下游的银行要把钱再贷出去,会在MLF基础上加点,形成LPR,这叫市场利率,最终才形成不同期限的贷款利率。

上游水位涨了,下游的水量也会变大。15号的MLF利率下降,那这个月21号公布的LPR也会跟着降,我们的贷款利率,也会更便宜。

为什么说这次降息是纯纯的意外呢?

一个原因是,时间太短了。

以前降MLF利率,除了2020年初MLF利率曾在2月和4月连续两次下调外,其它调整间隔时间,至少是5个月。

今年第二次降息,距离6月15号只隔了两个月,可以说极其罕见。

上次视频里跟大家说,央妈发布会上回答记者“降准降息空间有多大”的问题,很多人觉得,说了很多又好像又说的不明确,有点关键问题是抓住问题关键的意思。

其实,对降准降息这么大的事来说,如果一个GDP超百万亿的经济体货币走向那么好猜,啥都是明牌,那人人都能当诸葛亮了。

当时我的理解是,降准这事有戏,要保证银行手里有钱嘛。降息这事不好说,因为净息差确实已经比较低了,不少机构预测的都是8月份先降准。

没想到,这次直接玩了个大的,三个月出手两次,油门开始轰上了。

想起了昊京的名言:本以为抓个小贼,没想到捅了老窝。

还有个原因,这次是非对称降息,MLF降的力度尤其大。

注意看央行的公告,逆回购利率降了10BP,MLF利率降了15BP。

要理解这个非对称,还是得先理解逆回购和MLF这俩工具的区别。

上面说了,它们都是央行借钱给银行的工具,但方式不一样。

逆回购时间短,期限一般是7天。

央行向银行买入债券,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到期后再卖给银行。

金额越大,短期投放出去的钱就越多。利率越低,放的钱就越便宜,银行之间借钱的成本,也会变得便宜。

MLF期限长,一般是1年,以招投标的方式,银行给央行提供债券质押品,央行再把钱贷给银行。

很明显,一个是购,另一个是贷。

一个是短期政策利率,另一个是中期政策利率。

央行利率变动的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

这是权威,这是传统功夫,他可不是乱打的。

因此,逆回购的利率变动指向的:是银行之间的钱够不够。

而1年期MLF,是跟LPR挂钩的,是跟我们去银行贷款利率高低息息相关的。

这样来看,MLF利率比逆回购利率多降了5BP,说明:

1,银行并没有那么缺钱,就像公告里说的那样,现在是企业缴税高峰期。

缴税,就意味着企业账户上的钱,转到了政府账户上,市场上的钱短期会减少,等高峰过去之后就没事了。

2,降贷款利率更加迫切,不管是企业贷还是个人房贷,需要更低的利率、更便宜的钱、更低的门槛去刺激。

以往都是时隔5个月以上,每次5-10BP的降,这次直接迈开大步,6月刚降完,8月就罕见降MLF更大幅度的15BP。

一句话:急促而猛烈。

这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1,房贷利率继续降。7月百城房贷首套利率已经降到了3.9%,接下来会见到前几年想都不敢想的3.7%。

2,新发房贷和存量房贷的利差继续扩大,提前还贷潮,可能还会继续。

天下买房人,本是一家人,前几年做大冤种的,现在巴巴的瞅着新上车的兄弟们,后槽牙都要碎了。

这比杀了我都难受,既怕兄弟过的苦,又怕兄弟开路虎。

3,存款利率会接着降,以后我们存在银行里的钱,括弧(大银行),主打的就是一个安全,不乱投不乱亏,就别指望能有多少利息了。

是什么让央行改变了以往克制的态度?

这是我们今天要聊的第二部分,那就不得不聊起最近的各种话题了。

近的,有8月15号公布的7月经济数据。

稍远些的,有上一周阿碧躺了,社融和CPI掉了这些话题。

搁原来,肯定早聊好几期了。

现在我觉得比较尴尬的是什么呢,这一类话题,说的少了,被说是蜻蜓点水,给数据洗地。

说的多了,又被说是渲染焦虑,是何居心,还有一些不可言说的因素。

总之,少有人关注事情本来是什么样子,大家都是基于自己的立场出发,弹幕评论走一波爽了再说。

反复几次下来,有点不太敢碰这些领域。

后来想想管他呢,该说啥就说啥,还是自己太在意别人看法,被说几句又掉不了一块肉,观众是衣食父母啊,真被骂的没食欲正好还能减肥呢。

所以,下面就结合货政报告和降息的背景,把最近关注度极高的7月经济数据、社融、碧桂园,也都简单聊一聊。

8月15号公布的7月经济数据,大概把投资、生产、消费都扫一遍:

投资方面,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4年平均增速,都比6月要低。

生产方面,海通宏观的报告说,从季调环比看,7月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长0.01%,接近于零增长,较6月的0.68%继续下滑。

而且,是2011年以来历年7月的最低值!

最让我关注的,是消费方面的社零。

7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2.5%,可选消费里,服装鞋帽纺织品、化妆品、体育娱乐用品、家电音响、装饰材料都在降。

相比之下,像粮油食品、饮料、烟酒、日用品这些必选消费品就好的多。

形势差不差,确实差,投资、生产、买买买的劲头是越来越低了。

但也不是没有亮眼的地方。

比如社零这个指标,有一点要知道,它是不包含除餐饮外的服务业消费的。

如果把餐饮、旅游、酒店、出行都考虑上,服务类消费,比商品类消费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这也符合CPI的表现,9号公布的CPI,同比降0.3%,一块公布的PPI同比降4.4%。

双降,负区间,年内第一次出现,数据出来后,各种标签这就打上了。

但是物价必须要看结构,同比要看去年是什么情况,环比要看上个月是什么情况,不是说公布出来的是啥它就是啥。

CPI的统计范围,可以分食品项,和非食品项这两类。

食品里的猪肉,非食品里的能源,权重占的太大了。

去年这个时候,猪肉涨的很快,当时我记得还做了一期视频聊,猪肉上涨是不可能跟2019年那时候相比的。

今年上半年猪肉又猛跌,虽然最近猪价两个星期就涨了快20%,但比去年单价还是降的太多。

能源也是一样,国际原油从7月已经开始上涨,国内成品油价格6月底到现在已经上调多次,只不过,2022年同期基数高,所以油价同比还是下降。

也就是说,猪和油已经开始在涨了,但同比去年还是降的,因为这两个大块头拖累,CPI看起来自然很差劲。

但衡量CPI真正意义上的高低,更应该看扣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CPI”。

而核心CPI,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创出了2013年有数据以来同期最高。

尤其是暑期出行带动的服务项,跟社零中餐饮指标完全能对得上。

旅游服务价格上涨10.1%,飞机票、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上涨26.0%、6.5%。

酒店、景区、电影院今年真是在报复性涨价,也难怪最近都在说,月薪两万也住不起经济型酒店。

如果再考虑到,8月份猪肉已经开始涨了,油价又涨回到8块了,金九银十的出行也不会弱,服务价格一时半会也降下来,CPI下半年不涨就怪了,这也是货政报告对未来物价判断的逻辑。

所以CPI转负,并不是降息的原因,炒作CPI下降的,都没炒到点子上。

接下来要担心的绝不是通缩,这根本就不是通缩,而是“物价即将见底”的重要征兆。

就像货政报告里提到的,经济挑战是“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

央行连着降息,更多考虑的,可能还是社融下降,还有8月一系列事件对市场信心的影响。

7月的社融增量,在去年低基数的基础上,再度创下了2016年8月以来的新低。

社融是实体经济对钱的需求,不说企业债、政府债、股票融资这些,社融其中的大头,是新增人民币贷款。

拆分人民币贷款结构,怎么说呢,确实有点辣眼睛。

7月新增信贷3459亿,同比大幅少增3331亿,居民短贷减少1335亿元,同比多减1066亿元;中长贷减少672亿元,同比多减2158亿。

也就是说,消费贷、经营贷、房贷,全线下降。

为什么贷款突然少这么多?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过了季末冲刺放贷的考核时间点。

李奇霖的报告说:从2022年开始,银行为了弥补房贷增速下滑对业绩的冲击,开始加大对其他消费贷和经营贷的投放。

比如,今年5、6月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量中,经营贷分别贡献了102.3%、64.4%。

但是,完成季末的业绩考核后,银行就马上换了一副面孔,不冲了,进入贤者模式。

典型例子是,今年3月居民中长经营贷达到了3661亿,过了一季度末,4月就只有955亿,6月和7月也是一样的情况。

这是抽一鞭子才跑一阵啊。

换句话说,靠消费贷和经营贷冲量,掩饰不了房贷的萎靡,早晚还得现出来,7月社融大降,相当于是一次现原形了。

注意,9月份,又到季末了。

除了银行冲刺,还有一个原因:存款利率下降,推动存款“搬家。”

7月份人民币存款余额277.5万亿,比6月份的278.62万亿,减少了1.12万亿,同比少增1.2万亿。

存款跑哪去了?

一部分去买理财了,比如我们可以看到理财规模在7月份上升了,增幅创了两年新高。

但大部分,是用来还贷了。

新增人民币贷款=新发的贷款-存量的贷款还款。

虽然RMBS条件早偿率指数,在5月达到最高点0.215后逐步回落,但7月大部分时间,仍然在0.17左右的较高水平。

这说明:居民房贷提前偿还现象还在继续。

尤其是今年存款利率接二连三的调降了,很多企业要掂量一下,与其存那吃仨瓜俩枣,不如买点固收理财,而居民想的是把高利率房贷给置换掉。

高情商的说法,是从去年愈演愈烈的存钱潮在放缓。

低情商的理解,是存钱实在没啥意思,还贷潮在继续。

更难的一点是啥呢,央行的货政报告里,关于房地产哪哪都提了,就是没提存量房贷利率下调,这块骨头真是难啃啊。

背着房贷的也不傻,不见兔子不撒鹰,手里只要有点存款,就去填房贷的坑。

如果说7月金融数据,有银行冲刺之后的季节性因素、还有受企业居民贷款意愿低和存款搬家的影响。

那8月以来,各种把人搞的头皮发麻的雷,对信心的损伤,可能才是匆匆大幅降息的推动力量。

报告里说“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很多人把阿碧比作恒三,融创比作恒二,这是不对的。

因为,以阿碧的体量,恒融两家都要往后排。

阿碧目前在建项目3121个,是龙湖的近三倍,是恒大目前778个在建项目的四倍,65万预售房屋背后,就是65万个家庭。

碧桂园今年计划交付70万套,但上半年只交付了27.8万套,接下来在建工程的交付难度可想而知。

现在聊阿碧爆的原因,其实已经没有意义了,大家说的聊的也都是老生常谈。

极限高周转模式,棚改货币化受益者,县城之王,五星期的家,十口锅七个盖。。。

天龙八部里的阿碧,跟着疯了的慕容复凄凄惨惨。

宇宙第一房企的阿碧,也只是时代洪流下的一粒流沙,与所有爆雷开发商没有任何区别,化身借钱机器,乘风而起,光速陨落。

有个段子说,2023年最惨的人生应该是,买了阿碧的房子,投了中植系的理财,家属是医药代表,刚过35岁的中年男,前几年高价囤了芯片,晚上还要辅导孩子作业到半夜。

段子既是调侃,也是预期,是各行各业信心弱化的一面镜子。

阿碧的问题,不是救或不救,而是救了它也解决不了问题。

从2021年到现在,很多人都对“救项目不救企业”的思路有看法,但面对一个年销十几万亿的巨型行业来说,央行是没法救,也不可能救的。

救了一个,就有下一个,救了这一笔债,还有下一笔债,救了开发商,还有供应商建筑商设计院,子子孙孙无穷尽。

公司躺了,可以,债不还了,也可以。

但是,必须要交房,把吃到嘴里的吐出来,把那些通过捐赠、减持、分红、转移中饱私囊的钱撬出来,只要能确保交楼,保住楼市“期房必定能交付”的心理底线,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所以你说现在形势差吗?

比年初确实要差,但没有网络上渲染的、炒作的、醒目标题那么差。

CPI转负,少有人去关注物价的结构,其实并不悲观。

社融断崖的因素很复杂,银行季节性的冲刺,存款转化成理财,存量和新增房贷的巨大利差导致的还贷潮。

建筑建材、装修家电很差,但餐饮旅游船舶航空电动车强的一批。

负面消息,在互联网时代传播速度是惊人的,当所有人讨论的话题高度集中,又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信心。

而像降利率、各种买车买房的补贴、生育补贴、减税降费,种种逆周期调控的手段,又因为感受不到、信心不足,效果大打折扣。

央行的举动,更多的是发出一种“全力一搏”的信号。

连一向持克制态度的央行态度都一百八大转弯,8月和9月,还有会更多超预期的政策出来。

降息是药,病不好,药不会停,降息也绝不是唯一的药。

降存量房贷利率,创设新的贷款工具,保交楼贷款,手段多的是,打吊瓶也得认准血管扎进去才行。

如果只是一味的说太难了太差了,情绪是宣泄出来了,可生活还是要过,闹钟响了还是要去给那个恶心的老板打卡上班。

昨晚和朋友吃饭说,2023年居然只剩4个月了,想想这一年,工作又是庸庸碌碌,人又老了一岁,哪还有什么退路,硬撑着也得往前走啊。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