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犯下的这些“蠢”,既害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有为奶爸育儿 2024-04-27 07:22:59

教育界流行一个计算公式“5+2=0”。即孩子哪怕周一至周五,有5天时间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只要周六、周日在家接受的家庭教育有误,便意味着他此前接受的良好教育重新归零。正如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是基于良好的家庭教育之上。”

“我怎么生出你这么蠢的孩子!初中2年,每一次考试都是倒数第一,我都没脸参加家长会”,又一次在家长会后被班主任留下谈话的王女士忍不住怒骂儿子茂茂。然而孩子没有丝毫羞愧,还反驳道:“你不是说只要我快乐,学不学都无所谓吗?说话不算数?”

听了儿子的反驳,她竟不知如何反驳。毕竟,在茂茂还没上初中之前,她确实因不舍得孩子受累,坚持“快乐教育”,一直向孩子强调的都是“小孩子就是要玩耍,快乐最重要”。事实上,她也真的做到了。如小学1年级开始,儿子贪玩不写作业,老师向她告状,她都会以“学不学是他的自由,我不会管教他”回复。进而让茂茂一直是班里有名的“不写作业达人”,老师多次劝告无果后也彻底放弃了。

而到了初中,王女士觉得孩子的“快乐童年”也该结束了,不仅天天督促茂茂学习,每天晚上亲自监督他写作业,还开始安排他参加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课外辅导班,把周末安排得满满当当。

然而,王女士和丈夫发现,自从开始严格督促儿子学习后,家庭氛围变得紧张起来。除了孩子死活不愿意学习,使得成绩长期垫底外,与他们天天吵架时,甚至因双方争吵激烈,孩子直接选择离家出走,令王女士不得不辞职在家,时刻看管着孩子。

“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从他还小的时候就过于溺爱、放纵他,如今才这么难教吗”,每每提起儿子的叛逆举动,王女士百思不得其解。殊不知,她的怀疑就是问题所在。正是因为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令茂茂从小学起就养成不爱学习的散漫态度,长大后再纠正早就为时已晚!

父母犯下的这些“蠢”,害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1、没有将孩子视为独立个体

《基于中美日韩高中生系列比较研究》显示,4个国家里,中国父母是最不会将孩子视为独立个体,只是当成必须听父母的话的“小孩子”,不允许拥有自己的意愿、想法。

如“小孩子不许有自己的想法”、“爸妈叫你做什么就做什么”等,或许父母们会觉得自家孩子十分听话,不会忤逆父母,进而沾沾自喜,自认为育儿成功。

殊不知,这只是无法令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失去独立性,无法自行思考、生活。

2、努力让自己成为“全能型父母”

“我家孩子什么都不用做,我可以包办所有”、“除了学习,我不会让孩子操心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全能型父母”最常说的话,即他们会给予孩子全面的照顾,小到吃喝住行,大到学业、工作,甚至是伴侣等,几乎都由他们一手安排。

而往往这类被自己的付出深深感动的父母,却不知他们很容易养育出“巨婴”,不仅自理能力极弱,且没有自己的主见,习惯依赖他人,最终很可能无法独立生存,成为“啃老族”,让父母一直养着。

3、不给孩子立规则

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不合格”父母行为自查表调查结果中,超过60%的父母或没有与孩子立规则,或未能坚决将彼此约定的规则施行。故而孩子要么难以管教,要么在溺爱中成长为蛮横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可能不少自认为开明、民主的父母认为“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所以不给孩子立规则,然而,就如青少年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抚养》一书里提到:“从小没有受到规则约束的孩子,既没有教养也容易走错路。”

毕竟,从小没有受规则、法律等约束的孩子不会了解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甚至触犯了法律而不自知。

除了以上几点,对于如今许多拥有2至3个孩子的家庭,父母的偏心亦是一种错误的养育理念,但就像《唐山大地震》中,与弟弟一起压在废墟之下,听到妈妈说出那句“救弟弟”的姐姐内心记恨了30多年,受尽苦难也不愿回到亲生父母身边,足以看出那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影响力。

知名教育家泰曼·约翰逊说过:“只有成功的家庭教育才能造就出成功的孩子,而失败的家庭教育则造就失败的孩子。”毫无疑问,父母能以正确的教育观念给予孩子科学、合适的家教,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孩子在不同年龄,不管是智力还是心理都有不同的发展,若是家教万年不变,只会耽误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如孩子在3至8岁,父母能认真灌输大道理,但到了10岁及以上的青春期时,父母的唠叨就不会被孩子所接纳。

所以,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结合孩子的发育情况调整教育方式与内容,保证与自家孩子匹配,起到良好的效果。

结语:

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最重要的财富就是良好的教养。”而如何能保证给予孩子正确、科学、合适的教养,前提就是父母必须保持明智,掌握足够的育儿知识!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