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第一次踏进婆家的门,我至今记得那一刻的尴尬和无助。结婚一个月后,我陪丈夫张立回老家过年。
一路上,他不住地叮嘱我:“我妈脾气有点直,嘴上说话不留情,你别往心里去。”
我当时笑着点头,心想,婆婆嘛,难免有些“婆婆脾气”,我懂。
可谁能想到,刚进家门,一股陌生又冷淡的气氛扑面而来。
婆婆没正眼瞧我,只是嘴里念叨着:“家里就这么点地方,你们回来也别弄太久,省得添麻烦。”
丈夫打圆场:“妈,过年嘛,热闹点好。”
婆婆冷哼一声:“热闹?热闹就是花钱!家里就这点吃的,回来人多了什么都不够用。”
我站在一旁,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年货,笑着说:“妈,我们带了不少东西回来,够吃的,您别担心。”
谁知她看了一眼袋子,说:“带回来有什么用?还不是要放我家冰箱里?”
这话让我心头一窒,却强压下心中的尴尬,低头假装整理东西。可当我无意间抬头,看到厨房冰箱上挂了一把大锁,那一刻,我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晚上,婆婆做了几个菜,我主动去端盘子,却被她拦住:“你别动,弄洒了我还得收拾。”
饭桌上,她一直给丈夫夹菜,对我却连提都没提一句,好像我只是个透明人。
吃完饭,我刚站起来想收碗,她又阴阳怪气地来了句:“哎呀,别碰别碰,这些碗可金贵了,摔了可赔不起。”
我看着丈夫,他低头扒饭装没听见,我只能默默坐下。
这一晚,我彻底明白了——婆婆从心底就把我当了“外人”,而且连一丝遮掩都懒得做。
从那以后,每次回婆家,我都小心翼翼。婆婆的冷言冷语我忍,冰箱被锁我也忍。
丈夫劝我:“她就这脾气,别跟她计较。”
我点头,心里却明白,这不是脾气的问题,这是对我的满眼嫌弃与不屑。
有一次,家里来了亲戚,婆婆当着众人面说:“这年头娶媳妇真不划算,吃我的住我的,啥忙都帮不上。”
我忍不住了,站起来说:“妈,我跟张立结婚以后,我们可没从您这拿过一分钱,您别这么说。”
婆婆冷冷瞥了我一眼:“这是我家,你住着就欠我的。”
那一刻,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
回城后,我对丈夫说:“张立,我觉得你妈不喜欢我,每次回去她都让我很难堪。”
他叹了口气:“她就是那样,你别多想。”
可他不明白,我不是在意婆婆的态度,而是伤心他从来不替我说一句话。
后来,我怀孕了。婆婆听说后,没一句祝福,反倒对张立说:“别指望我过去伺候啊,我这老骨头伺候不了人。”
那一刻,我彻底死了心。我对自己说,不用她伺候,我也能过好自己的日子。
孩子出生后,我更少回婆家了。婆婆偶尔打电话过来,也只是问孙子怎么样,从不问我一句。
我渐渐学会了冷漠,不再期待她的关心,也不再试图讨好她。
五年后,我和丈夫终于攒够了钱,在城里买了房子。那天,我站在新房子里,看着窗外的阳光,心里五味杂陈。
张立说:“以后咱妈年纪大了,来城里住方便。”我笑了笑,没回话。
没多久,婆婆打电话来,说:“你们不是有新房了吗?我这年纪大了,住老家也不方便,过两天我就搬过去吧。”
听着电话那头的语气,仿佛她住进来是天经地义。
我沉默了一会儿,说:“妈,房子是买了,可我觉得,我是个外人,不适合和您一起住。”
电话那头顿时安静了。
张立问我:“你为什么这么说?”
我冷笑了一声:“她当我是外人,我就成全她。”
这五年,我忍受了太多的冷眼和嘲讽,却从未抱怨过一句。可如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尊重是相互的,关系也是双向的。
婆婆从没把我当家人,我又何必强求呢?
后来,婆婆搬过来住的事不了了之。她偶尔打电话来,语气也变得和气了些。可我心里清楚,有些裂痕,一旦产生,就再也无法修复。
不久后,婆婆身体不好了,张立提议接她过来住。我点头,却在心里做了决定:房门可以开,但心门,永远不会再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