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未谋面却互骂15年,晚年忽然和解,鲁迅和郭沫若的关系匪夷所思

乖乖每日更新历史 2024-10-07 10:08:39

鲁迅和郭沫若都是文坛大家,这两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却一生素未谋面,但两人的互怼骂战却长达十五年,直到鲁迅去世前不久才和解,郭沫若甚至亲自给鲁迅写挽联,字字真切,句句情深,着实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文人骂战不带脏字,却字字刺人心肺,鲁郭二人都是文人中的精英,鲁迅先生的文字以犀利著称,郭沫若作为当时文坛的少壮派,言辞激进,两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这场持续十五年的隔空骂战可谓精彩绝伦,甚至惊动了周总理,专门发表文章评价这件事。

鲁迅出生于1881年,比郭沫若大11岁,他在文坛声名大噪的时候,郭沫若还是刚刚崭露头角的新人,两人原本没有交集,鲁迅对这个后生也没什么意见,骂战完全是郭沫若主动挑起来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国内各种文学团体层出不穷,郭沫若和郁达夫等人也在1921年成立创造社,创社宗旨是反对封建思想、主张个性解放。这些人都是文坛新秀,迫切想要打出名气,可惜事与愿违,根本没有多少人关注。

最后也不知是谁想出“碰瓷”大文豪的主意,想借鲁迅的名气让创造社火爆全国。他们把鲁迅的《呐喊》作为批斗对象,写了长篇大论发表在创造社的刊物上,果不其然,这一招让创造社赚足了眼球,同时也得罪了鲁迅。

鲁迅有心不与他们计较,但终究咽不下这口气,在写给弟弟周作人的信里暗戳戳地阴阳郭沫若等人,“大不看起”四个字大概是他对郭沫若最刻薄的评价。

不过这两人的关系也并非始终势同水火,1926年郭沫若忽然改变对鲁迅的态度,力邀他共同经营《创造画报》。当时国内斗争激烈,老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中,鲁迅是心怀大义之人,认为国家很需要像创造社这样的文学团体,敢于发声、想要唤醒民众,他不愿把私人恩怨和民族情感混淆在一起,欣然允诺,而且他认为创造社对他的批判,不一定是郭沫若本人的想法,想要借这个机会和解。

鲁迅加入《创造画报》以后,用自己在文坛上的名气为创造社造势,还和郭沫若联名写了一篇恢复期刊的公告,和社里的很多人相处也比较融洽,只是好景不长,没多久创造社内部的分歧越来越大。

鲁郭之间的分歧主要在文学方面,鲁迅经常用犀利的笔调批判社会的黑暗,而郭沫若和成仿吾等人同情劳动群众,尽管他们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唤醒民众,但是郭沫若等人认为鲁迅的文章是在嘲笑底层人民,对此非常不满。

很快,鲁迅就受到针对,他的意见没人听,他的文章处处遭批判,无论他做什么,都会遭到反对,就算他什么也不做,也会被故意找茬指责,他和创造社最终不欢而散。

这次经历让鲁迅感到既愤怒又委屈,他在写给许广平的信里评价创造社的人“量狭而多疑”,原本想要摒弃前嫌,和郭沫若等人一起做点实事,没想到处处遭受不公对待,他委屈地说“(郭沫若等人)认为我在捣乱”。

此后多年,对于创造社和郭沫若的所作所为,鲁迅耿耿于怀,以至于一直拒绝和郭沫若在同一场合同时出现。1926年鲁迅受邀到中山大学任教,他收拾妥当准备出发的时候,忽然得知郭沫若正在中山大学执教,果断取消了行程,任凭校方和许广平再三催促,始终不肯到学校报到,直到郭沫若离职,才出发去广州。

次年10月,鲁迅举家搬迁到上海,他的好朋友内山完造在上海开了一家书店,他时常到那里去看书,有时也会把内山完造约出来聚会。巧的是,当时郭沫若也在上海,和内山完造的关系也非常好,也经常聚到一起聊天。为了避开不喜欢的人,鲁迅每次约好友都挑郭沫若不在的时候,虽然同在上海,两人竟然一次面都没见过。

随着国内斗争越来越激烈,鲁郭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起初只是文学思想的争论,后来逐渐演变为意识形态的批判。1928年8月,郭沫若发表著作《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在文章中称鲁迅为“封建余孽”和“法西斯蒂”,这两顶帽子可不轻,直接把鲁迅推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否定了他对国家的贡献。

文章发表后,鲁迅极为恼火,认为郭沫若是抛开事实打棍子,是极大的污蔑,他立即写了篇“一只手”进行反击,讽刺郭沫若是“处女媒婆”。郭沫若也不甘示弱,再次反唇相讥,就这样两人一来一往,以文章为战场,以笔杆为枪炮,陷入持久的隔空对轰。

这场旷日持久的互骂一直延续到1936年,这年鲁迅写了《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文章中中肯地评价了他和郭沫若的矛盾,鲁迅认为他和郭沫若之间虽然长期笔墨相讥,但是他们的大目标是相同的,关系也没有外界想象的那样恶劣,说他们“斗法宝”,纯粹是小报记者为了博眼球胡编乱造。

随后,郭沫若也在文章中公开向鲁迅道歉,承认自己在创造社时期思想过激,做了很多错误的事情,至此,两人终于冰释前嫌。文章发表没多久,鲁迅病逝,郭沫若亲自为他撰写挽联,接过鲁迅的左翼文学大旗,还多次在公开场合纪念鲁迅,深切表达了对鲁迅的敬重。

鲁郭之间的争执也引起了周总理的关注,1941年周总理写文章指出两人之争是“不必要的误会”,算是为这场争论做了官方的盖棺定论。

鲁迅和郭沫若都是文学巨擘,在特殊的年代,他们用文字启迪思想,为处于黑暗中的中国点亮明灯,尽管两人矛盾很深,但对待民族大义的态度是一致的,他们都值得后人尊敬。

参考资料:

《关东学刊》2018年第04期

《作为书法家的鲁迅与郭沫若》文汇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