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五六十年代,煤油灯下闲话,有人描绘将来的生活场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躺在床上就能看到北京天安门……听者有人不信,道:那还有了神了?!我妈不止一次讲述过她亲历的这个场景,在她感慨“现在的日子多好啊”之时。那时,生活在乡下的人,鲜有机会见识到外面的世界。没见过楼房,也没有电灯电话。别说是我妈,至少在我六七岁时,家家户户还都是点煤油灯的。我有个同学,说自己到济南上学前没见过楼房。我转学到城里之前没穿过裙子,第一次见“裙子”,是庄里(就是村里)有户人家来了个城里的亲戚,亲戚家有个小女孩穿了条裙子,很多人远远地围观,我三姨说:哦,那就是裙子啊。她也没见过。那个画面,这件事,我印象可真是太深刻了。00后的小孩,若是看到我写的这个,会不会也说“不信”?千真万确。毕竟是我亲历。《小巷人家》里,林工遭人举报,辞职和宋莹先去了广州,林栋哲暂时留在苏州。待他们安顿好以后,写信让栋哲去广州,并邀请图南陪同。在他们广州的新家里,图南和栋哲第一次吃到菠萝。宋莹听图南说“好吃”,让图南回苏州时多带几个。我就难免会想起第一次吃香蕉。听我妈说,我两岁时,她带我去爷爷家我就吃过香蕉了,那时我爷爷在安徽六安。但我不记得两岁时的事。我记得的第一次吃香蕉是十五六岁。以前写过。半根香蕉。那时,济南的水果摊上,已经有香蕉了。我和一个女同学都没吃过香蕉,俩人合买了一个,一人一半,品味了一下,我俩的评价是“跟地瓜差不多”。当年若是有人跟我说在他们老家,那种香蕉没人吃,用来喂猪,我大概是不会信的,只当他瞎说。得益于互联网“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得益于物流的便利,天南地北的水果,甚至是国外的水果,现在的我们,若是想吃,不过是在手机上动动手指的事。近日,董宇辉在一场直播中将内蒙古美食烧麦说成是“没包好的,蒸裂开的包子,手艺不咋样的包子”,据说还伴以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引起网友不满。他只好出来道歉,称没有恶意,相关言论脱口而出,是“自己见识短浅,有机会一定多去尝试尝试。”我也是前两年才知道烧卖居然是内蒙美食,甚至是烧卖的发源地,里面是羊肉。之前一直以为烧卖是南方小吃,广州早茶的选项之一,饺子皮包糯米馅那种。这次在山西吃过两次烧卖,就是羊肉馅的,应该跟内蒙古是一脉。毕竟出了雁门关就离内蒙不远了。多年前去过一次内蒙是跟旅游团,吃的是团餐,没机会品尝当地小吃,也不知道内蒙居然也有烧卖。看到有人说董宇辉对烧麦的傲慢,说那样的话,做那样的表情,是羊肉烧麦这种东西,超出了他的认知。汪曾祺写过:一个人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对食物如此,对文化或者其他的东西也是一样。我想表达的是什么呢?人,还是要“相信”。承认自己的局限,保持开放的心态。要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就像相信“楼下楼下,电灯电话”。人,一定要多读书,多游历。身虽未至,文字也可帮自己打开视野。而多游历,观世界,会让自己祛魅,拓展认知的边界。还要有一颗平和的、谦卑的心。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