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教育犯了这四大错误!!孩子越学越差、抑郁越来越多都是因为……

深本思维邹老师 2024-08-12 18:02:06

不得不说,现在孩子抑郁的越来越多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

很多家长纳闷:我们那会哪有这么多这些乱七八糟的?这些孩子不愁吃穿,有什么压力大的呢?

现在时代不同了,孩子面对的压力不同往日。其实,很多学生厌学、休学、抑郁,等等,小小年纪就饱受折磨,和愈演愈烈的教育内卷息息相关。

问题到底出在哪?有人说是孩子心理素质太差,更多人说家长望子成龙、关心则乱,把孩子逼出病来……但其实,这些问题其实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学校——可以说,学校也是问题的制造者之一!

今天,给大家分享学校犯的四大错误,不论老师,校长,非常重要,文章较长,一定要看完!

一、违反教育规律

根据本质理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培养人才是教育的主旋律。其实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讲得很清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其实就是素质教育。

可是,很多学校却单纯以分数为目标,大搞应试教育,逼迫学生每天大量刷题,安排大量考试,很多学校大大压缩学习周期,知识赶着学,很多学校直接都不按教材,按内部的学案学,为的就是能快速过一遍知识之后,能立刻进入做题状态;

有的甚至还没到毕业学年就进入复习阶段,开始重复刷题的长线拉锯战,学生没有自己的课余活动不说,连该学的知识懂没懂都不知道;这无疑违背了教育的规律,给学生带来巨大伤害,这是第一个大错误。

二、违反教学规律

教学的本质是学不是教,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讲得再好,学生不想听,听不懂,没学会的,都是假的。只有学生想学,会学,能自己学会才是真的。

可是,在应试思维下,老师的成绩指标压在头上,现在的课堂也只能满堂灌,赶进度,应试技巧多、知识理解少。在紧张的学生阶段,学生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只能老师怎么讲的,自己就怎么做——能把老师给的学习任务完成就不错了,更别说思考和升华了。

这相当于剥夺了学生经历感悟的过程,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成长的机会。最后导致学生没有学习能力,到头来只会考试,到了社会也戒不掉学生思维,总想着有人带,这是第二个大错误。

三、违反考试规律

考试的本质是考能力,考的是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考的是心理素质、临场反应等等,而不是考谁的题做得多。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起来,让学生用提升思维能力,用能力考高分,才是考试的根本。

可是,很多学校老师不教思维,而是教学生用做过的题、类似的题思考,套题模仿,用记忆替代思维,导致学生不会思考,缺乏思维能力。而在错误的方法下,题目千千万,记不住、做不明白是很正常的,学生靠记背得高分的也只是占少数,大多数学生是吃苦了却得不到好成绩,甚至越练越差,而悲哀的是,学生还只能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这给学生带来了多大的伤害!这是第三个大错误。

四、违反评价规律

教育评价的本质是评素质,教学评价的本质是评能力。学校以分数单一目标,片面评价学生,很多学生有独特才能,却没有被挖掘,甚至被扼杀。

为了追求分数,老师替代思考,急功近利,教学表面等等,只用短期的成绩来全盘评价学生,只要成绩不好,就是不努力、不认真……忽略了学生探索和犯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最后能练到能力、让自己受益才是好的,也是能在考试中取胜的根本。

学生为了证明自己,取得好成绩、好评价,甚至不择手段,虚假学习,用押题套题投机取巧,无法在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考出来的分数没有含金量,都是虚假分数,不能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这又是给学生带来伤害,是第四大错误。

四大错误导致了教育内卷,学生日复一日比谁更努力、睡觉更少、刷题更多、拿分更高,却忽略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多少学生因此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发展为情绪问题,在地狱一般的竞争中精神崩溃,患上抑郁,不得不休学……

根本原因,是学校教学已经偏离了教育教学方向!违背了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所有苦果却由学生自己来承担:身体越学越垮、思维越学越傻、能力越学越低……顶不住压力的,因此失去自我认同,陷入抑郁的泥潭;顶得住压力的,上了大学没人管就成了无头苍蝇,不能持续学习,到了职场没人带就束手无策,能力差没竞争力……

这种错误不改,问题将越来越大,这一代的教育者将会成为千古罪人!

教育学者、深本思维创始人邹华权老师,他通过30年的潜心研究,不但找到了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并把这些思考写在了他的著作《深本思维·数学的本质》中。

家长、老师和校长看了,能明白教育的问题所在,正本清源;孩子看了,能学会正确的科学学习方法,摆脱痛苦,在应试的环境中独善其身、脱颖而出,到了大学、职场依旧有自信、有能力。

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走出教育错误的桎梏,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真正有能力、有成就、有追求的优秀的人。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