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吴地:89、说说苏州评弹

弓长历史 2024-09-06 16:44:50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简称,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在乾隆后进入成熟、兴盛时期。苏州评弹一直以来以其软糯圆润的吴侬软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诙谐有趣的语言神态,灵活多样的表演风格吸引着苏州及苏州周边江浙沪一带的大批观众,并为观众所乐道。

曲艺艺术是一个庞大的艺术门类,发展源远流长,至唐代已出现职业的说唱艺人和演出场所。曲艺分成说、唱、既说又唱和念诵等几个大类,评话属说的一类,弹词属既说又唱的一类。评话和弹词因所用方言不同,分成若干曲种,苏州评弹属于曲艺艺术中的一种,是从评话、弹词衍变而来,是和苏州话、苏州民俗风情、民间音乐结合而逐渐形成的。

"苏州评弹″的名称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是一种口头语言艺术。评话用苏州话说故事,弹词用苏州话说唱故事。这也称说书,评话在台上要表演动作,用口技反映各种动物声、形,要走动,手面变大,以说、噱、口技、起角色为主要艺术手段,俗称"大书"(注:北方称为评书)。弹词坐着说的多,手势面不大,以说、噱、弹、唱为艺术手段,以唱和表反映故事情节,俗称为"小书"。也因此,说书的固定场所称为"书场″。评话只说不唱,其演出脚本以散文为主,间有韵文;弹词有说有唱,并弹奏音乐,以说为主,其演出脚本散韵相间,也以散文为主,韵文主要为唱词。

评话的说和弹词的说唱主要是说书人的叙述,说书人或一个人,或两人,或男女合作演出。说书人用自己的语言客观叙事,是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事。说书人也会辅助运用"起角色″,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但与戏曲中说唱表演完全不同。弹词的唱受江南民歌、民间音乐影响,具有轻柔流丽的江南特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多种唱腔流派。它虽可单独演唱,但它是为说书服务的叙事音乐,是与书情、人物性格命运结合在一起的。

评弹与戏曲、小说比,有相同点,都是情节性艺术,需要安排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讲究结构,矛盾冲突,但结构方法不同,矛盾展开方式不一样,人物塑造方法不同,叙事方法也不同。评弹与戏曲同为视觉艺术,虽评弹没有戏曲那样的直观性,但灵活性强,通过说,可将直观表演无法表演的东西说出来。评弹与小说同为语言艺术,评弹用口头语言,小说用书面语言,皆为想象艺术,都需要通过调动看的人的思维想象,来塑造艺术形象,产生艺术效果,但小说出版后难以更改,而评弹可即兴创造,灵活变化。

苏州评弹在发展过程中,创作出了许多一直流传的优秀书目,如评话《三国》、《隋唐》、《水浒》、《岳传》、《英烈》、《金枪传》等,弹词《白蛇传》、《双金锭》、《玉蜻蜓》、《珍珠塔》、《三笑》、《描金凤》等。同时,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苏州评弹艺人,如:王周士、陈遇乾、陈士奇、俞秀山、马如飞、魏钰卿、夏荷生、杨振雄、蒋月泉、严雪亭、吴君玉、徐云志、朱雪琴、徐丽仙等,而明末清初的说书艺人柳敬亭则被后人尊为评话祖师。

苏州评弹作为一种地方曲艺,既有其优点,又有其局限性。说书人用苏州话说,喜欢使用苏州俚言俗语,民间传说、故事,常与吴地文化相结合,这容易让苏州本地观众理解,产生共鸣,亦可增加娱乐性,但又往往使不熟悉苏州话的观众难以听懂,增加了吸引外地观众的难度,制约了苏州评弹的更好发展。这是苏州评弹在保持特色和扩大发展之间面临的现实矛盾。

苏州评弹来自民间,形式简便,初时主要流行于农村集镇,观众以农民为主。后随苏州城镇经济的发展繁荣,评弹进入了城市,观众增加了城市市民、工商业者、文人等。随文人参与评弹的创作,并随文人观众增多,苏州评弹逐渐雅化,集中到城里,苏州成为了评弹艺人的集散地、活动中心和艺术辐射中心。大量艺人的集聚,催生了苏州评弹的行会组织——光裕公所的成立,这是苏州评弹界最早、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行会组织,为评弹的发展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崛起,成为了全国经济发展中心,十里洋场,人口集中,财富积聚,娱乐业爆发式发展,评弹艺人随之大量进入上海,上海很快就成了苏州评弹的一个集散地,并取代苏州成为引导评弹艺术发展的辐射中心,从而提升了苏州评弹在全国的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强了苏州评弹的组织管理,苏州评弹在五六十年代,曾出现过一个发展高峰,但"文革″期间又进入低潮。改革开放后,苏州评弹曾有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但随着新经济的发展,新艺术的涌现,苏州评弹又面临着观众减少、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自身的改革来保护和推动评弹艺术的健康发展。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