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中山到毛主席再到邓公,关于这个问题,中国思考了74年

奇人看其事 2024-09-10 19:51:42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汪精卫从孙中山先生遗嘱中,提炼出这幅挽联,彼时有许多人并不知道“革命”的最终形态,于是出现了毛泽东。

辛亥革命38年周年,新中国诞生。

毛主席颇为感慨的在《纪念孙中山》一文中展望:“辛亥革命至今,中国面目完全变了;再过45年(文章写于1956年),中国的面目要大变。”

可关于中国面目大变成什么模样,并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直到邓小平在中华大地掀起改革开放第二次革命,中国才坚定地走出一条独属于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孙中山到毛主席、邓小平,关于中国的未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考量,而他们的目标始终一致:努力推进中国现代化。

这种追逐贯穿整个20世纪的中国,完整了解中国这段历史,或许能给出孙中山、毛主席、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也能探究清楚一个思考了74年的问题——中国将变成什么样子?

一、推翻封建帝制,宣扬民主共和

“中国该走什么样的路?”

没人清楚确切答案,但一定不是封建老路。

1924年,孙中山乘火车抵达北京,来之前他的病情已不容乐观,虽未确诊为癌症,实则早已步履维艰。在其入京后发表的《入京宣言》中,他再度重申他的救国论:“非争地位权利,乃为救国。”

救国,是他追求半生的事业。

自少年学医始,他希求通过医病以治国,然治人表面之伤,难救国家灭亡之殇,故而他转向“医国”。

28岁,孙中山呈递给李鸿章一篇长达8000字的改良中国之建议,其内容言辞恳切,字字珠玑。

本以为主张“洋务运动”的李鸿章会对其建议另眼相看,他在文章中表示:“其时不过二十年,必定能驾欧洲而上也。”

那时候的他,将希望寄托在早已烂透的清王朝身上,换来的自然是冷眼旁观、再无下文。心灰意冷的他只能走上一条更加激进的路:革命,于1894年11月24年,“兴中会”顺应时代诞生。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这是兴中会的宣言,与朱元璋所说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有异曲同工之处。不难看出,哪怕他13岁远赴香山,接受过当时最先进的教育,依旧会从传统中国中寻找救国之理论依据。

他是传统的、也是激进的,看似在传统中寻找救国良策的他,并未同梁启超等人一样,仍旧将希望寄托在清王朝上,他要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革命,革清王朝的命,推翻腐朽的封建王朝。

孙中山开始掀起一场场惨烈的革命,确实用“惨烈”来形容更加贴切,无数次革命只有流血、牺牲,甚至是无谓的。

至于有没有意义?仁者见仁。

他早已不相信腐朽到极致的清王朝,唯有推翻清王朝才能实现复兴中国的梦想,于是乎便有了流血的革命。

几乎无法设想,从兴中会到同盟会,再到国民党,看似他是领导者,领导的革命却时常以失败告终,以背叛收场。

正如他再度奔赴北京时所说,此番绝不是为权利、地位,只是为救国!他从未将“权利”视为追求,也不曾理解“权利”的真正含义。

孙中山是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的,他希望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现代中国。可外界曾一度将他形容为“草药郎中”,即便多数人都清楚清王朝靠不住,可没多少人清楚谁能靠得住,对孙文(孙中山)持怀疑态度。

然而相较于袁世凯、黎元洪等辈,孙中山又显得那么可靠。1912年1月1日,他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那一年,毛主席18岁、邓小平7岁。

就任临时大总统这天,是孙中山人生中的巅峰时刻,亦是中国历史性的转折点。那一刻,他期许建立一个有着现代制度的富强中国。

“当以共商实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

毫无疑问,孙中山是现代中国之父。

他为迷茫中的国人照亮了前行的路,为青年人心中想象的“新秩序”绘上了美好蓝图。然而在就任临时大总统两个多月后,他就被迫下台。

没办法,看似为领导者的他,从未掌握实权。

直到此时,他依旧没有意识到建立一支可以支配的军队的必要性、打造一个坚固的根据地的重要性,一直靠着依附地方政权、军阀的力量,这样的处境是尴尬的、无助的,一次次背叛、逃亡,让他逐渐醒悟过来。

同时期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让孙中山看到了希望,他想在中国建立一个类似且坚固的政权。

1918年,孙中山向列宁致信。

两位现代之父(中国、苏联)通信频频,可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孙中山心中同样类似且坚固的政权,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不过俄国十月革命始终提供给他大致方向,他不再如从前一般极富理想色彩,而选择走一条列宁曾走过的路——建党、组建军队、缔造现代中国。

中国大地掀起一股新的革命之风,唯一值得一说的是,革命之风气始终围绕在城市,似乎遗忘了中国社会另一个代表:农村。

民主、共和,是当时喊得最响亮的口号。

可对于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特别是在农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民来说,最大的问题依旧是吃饱饭、穿暖衣。

至于革命?不知其所以然。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这位中国现代之父的逝世,给中国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后继者如蒋介石、汪精卫等辈,无一不为争权夺利。

权利,如毒药一般蚀人骨髓。不过有这样一个人,他此时正在湖南老家思考如何鼓动农民革命。没错,就是鼓动农民革命!

这不是件容易事,需要费很大的力。

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孙中山逝世时,民国政府已运转14年。

运转14年的国民政府为中国带来了什么?富强、民主,亦或者最简单的温饱?似乎都没有带来。

不,有变化的!

滑稽的辫子消失了、皇帝被赶出了紫禁城、民主自由成为一代年轻人最热衷的新词,还包括各种新式的思想。

那是一个近现代思想的“百花齐放”,一如上千年之前的诸子百家一样,思潮的驳杂让人眼花缭乱,整个社会风气在不断变化,旧式中国已经初步具备“现代中国”的影子,可离真正成为现代中国,依旧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那究竟现代中国是什么样?陈独秀曾概括说是“全社会幸福的”,并用上进步、积极、自由、平等等词汇。不难发现,这些词汇极具理想色彩、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期许的“大同”社会不谋而合。

看似社会正在进步,然而毛主席、邓小平等人敏锐发现,中国社会从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人民依旧麻木!

麻木,是旧式中国的代名词。

孙中山建立的共和世界,被一群争权夺利、尸餐味素搞得乌烟瘴气,这个世界时空洞的、外国的,并不属于中国。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这一刻,显得格外真挚。

孙中山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却不意味着中国的结束,必将有人捧起富强中国之使命,创造一个新式中国,而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肩负历史使命的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革命究竟该走哪条路?是如苏联一样,采取“城市包围农村”。

不可否认的是,几乎世界上所有的革命,都以城市为据点。可中国一次次革命失败又在告诉他,“城市包围农村”这条路行不通。

或许不是行不通,而是不适合。

旧式中国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农民人数占绝大部分。在孙中山逝世之前,中国革命始终围绕在城市,鲜少涉及到农村,农民对民主、自由一类词汇并不敏感,从前日子怎么过如今就怎么过。

唯一改变的是,不用再纳皇粮。可连年军阀混战,少了纳皇粮的名头,却多了其他形式的征粮、纳税,农民生活愈发贫苦。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各地相继爆发前所未有的农民运动,那是一种类似于“沉默中爆发”的绝望,这也让毛主席看到了希望——中国未来的希望。

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主席就中国革命形势作出了非常深刻的论述,基本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念是前所未有的、是独属于中国的,随着根据地一再扩大、人民武装也随之增加,游击队也朝着正规军发展。

其实并不难理解,各地相继爆发的农民运动预示着农民思想的觉醒,代表着渴望自由、民主、独立。率先发现这一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建立革命根据地,当一块块革命根据地串联在一起,就是完整之“中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旧式中国被新式中国取缔,中国迈入了新的历史高度。毛主席领导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自此,新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

从1949年到1976年,他依旧再思考最初的问题:中国革命究竟该走哪条路?新时代赋予新的历史任务,让他不敢有任何松懈。在长达二十余年思考中,毛主席迷茫过、坚定过,最后将重担交付在邓小平手上。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革命,决不能照猫画虎。

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教条主义”盛行于中国,特别是“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提出后,中国革命深陷迷雾之中。

在这一历史关头,邓小平站了出来。

1977年,他复出担任一连串重要岗位副职,复出后的第四天,这位已73岁的老人在大会上说:

“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个人来说是高兴地。”

那时候多数人都意识到过去之错误,清楚并不能成为中国革命之标榜,可即便从混乱中暂时摆脱出来,却并不意味着知道未来之方向。一如清王朝灭亡、孙中山逝世时一样,迷茫是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邓小平是少数清醒的人,于是他斩钉截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坚持改革开放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一度陷入停滞,满足不了老百姓基本物质要求,所谓自由、民主、独立、富强就是空谈。

老百姓吃饱肚子,穿暖衣,才会对国家有归属感,故而经济建设才是国家中心。不过搞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政治教育。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之后,党内思想并不统一,也有人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针对同志们的犹疑,他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统一思想之后,就是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

顺应时代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焕发第二春。改革春风吹满地,百姓的生活愈发富足,再也不用如从前,需要凭粮票购买粮食,已然形成家家有余粮的场面。

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完整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总目标,为实现总目标,大体分三步走。

在他的总目标中,期许的是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当前国情来看,这一目标实现的难度并不大。

邓小平逝世后,后来者在此基础上勇敢迈出前进的步伐,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其总目标继续努力。

斯人已逝,后来人当行之无愧!

三位历史伟人在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历程中,都为之奉献出毕生精力,后来者也当继承前人遗志,肩负实现民族复兴的重担,继续前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