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潼关决战,李自成兵力占优势又占据地利,为何输给多铎?

丰丰谈历史 2024-07-15 10:04:49

公元1644年,也就是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煤山自尽,明朝就此灭亡。

本来打算进京勤王的吴三桂见北京城破,立马返回山海关。李自成为了瓦解明朝的残余势力,率兵直扑山海关,不料吴三桂已经投降了清朝,引清军入关,和李自成在山海关展开大战。

李自成战败之后,匆忙放弃了北京,一路撤回了大顺的大本营西安。

此时,李自成的主力尚存。不久之后,李自成的主力大军再次在潼关与清军展开决战。

这是清朝灭大顺的决定性战役。自败走潼关之后,李自成再也无力与清军抗衡,没有了翻身的机会。

与山海关充满意外的遭遇战不同,潼关之战可以说是清顺两军各显神通的大战。

为什么李自成在潼关明明占据着有利的地形和兵力,依然没能战胜清军呢?

01、为什么决战地点在潼关?

李自成的主力大军和清军在潼关展开决战,是阴差阳错的结果。

李自成从北京匆忙撤走之后,清军轻松地占领了北京,并把都城也迁到了北京。

此时,清朝想要问鼎中原,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个是虽被打败但主力大军尚存的李自成,另一个是还占据着包括江南富庶之地在内的半壁江山的南明。

多尔衮自信满满,决定兵分两路,同时灭了李自成和南明。他派自己的同母哥哥阿济格率领约3万八旗精锐去陕西攻打李自成,同母弟弟多铎率领2万八旗精锐南下攻打南明。

当然这不是他们最终的军队数量。他们在征战的路上,一路收投降的明军,阿济格到达西安的时候军队大约是8万人左右,多铎的军队人数可能略少于阿济格,具体数量史书没有记载。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李自成遇到的应该是阿济格,而且决战地点也不是在潼关,毕竟阿济格的进军路线不走潼关,而是走另一个方向。

可偏偏意外就发生了。

李自成在撤回西安的过程中,与清军多次交战,却屡战屡败,军队的士气陷入低迷。

终于,在败走北京半年之后,李自成的军队在怀庆(今山西、河南一带)打了胜仗。清朝曾随努尔哈赤征战的老将金玉和战死,怀庆的清军损失1700多人,几近全军覆没。

这是李自成的大顺面对清军的第一场胜仗,大大提升了大顺军的士气,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怀庆之战的消息传到北京之后,多尔衮又惊又怒。他意识到自己可能低估了大顺军的战斗力,光凭阿济格一路大军可能无法战胜李自成。于是他命令正在去江南路上的多铎率军转向,先救怀庆,后从潼关攻打西安。

就这样,大顺的一场胜利,却导致了清军的两路主力大军从不同的方向夹击李自成。

不过,多铎的大军毕竟距离较远,又要先救怀庆,还需要少说一两个月才能到潼关。如果事态的发展顺利的话,阿济格的大军早就从另一个方向打到西安附近了,李自成有足够的时间先击败阿济格,再去潼关对付多铎。

可偏偏阿济格这边也出事了。

原来,阿济格作为清军数一数二的猛将,早在皇太极时期就深受重用,很多硬仗皇太极都喜欢让阿济格先上。阿济格从成年之后,打了10多年的仗,基本上没怎么休息过。

可他得到的封赏,却和他的付出不太匹配,连比他小9岁的幼弟多铎,都一度踩在他的头上。阿济格为此闹起了脾气,不太想再打硬仗了。

可偏偏摄政王多尔衮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占领北京之后也要派自己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出征立功。阿济格分到的对手是硬骨头李自成,多铎分到的是弱得多的南明,阿济格的心里更不平衡了。

所以阿济格出征之后,并没有按照多尔衮的命令直接去陕西,而是以索要战马为由,先到蒙古兜了一圈。

一时之间,就连多尔衮都不知道阿济格干什么去了,写信大骂阿济格,让他赶紧去陕西,配合多铎两路夹击李自成。

李自成本来是打算先集结主力大军和阿济格决战的,结果他怎么也等不到阿济格,反倒是多铎先到潼关了。

李自成只好先率领主力大军奔赴潼关,潼关就这么阴差阳错地成为了清顺决战的地点。

02、潼关之战全过程

1644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多铎率领2万八旗精锐,以及没有具体人数记载的明朝降军、蒙古军,来到了潼关之外。

潼关在古代战争史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是关中平原的东部门户,易守难攻,有“天险”之称。一旦潼关被攻破,通往西安就是一片坦途。

不过,本该作为进攻方的多铎来到潼关之后,并没有进攻潼关,而是在潼关20里外扎营,做好了十足的防守准备。

直到7天后,十二月二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大顺的主力大军来到潼关,多铎都没有主动进攻过。

反而是本该作为防守方的李自成,一来到潼关,就急吼吼地向多铎发起攻击。

这是因为,李自成收到战报,本该早就打到西安附近的阿济格,在蒙古绕路一圈之后,终于姗姗来迟,占领了米脂,围住了榆林,离西安很近了。

阿济格虽然主观上在延误战机,可客观上却撞上了一个非常绝妙的时机:李自成必须尽快在潼关击败多铎,然后回头与阿济格的大军决战。要是李自成在潼关纠缠过久,阿济格就会从另一个方向轻而易举地攻陷没什么重兵防守的西安。

在李自成的特殊战略需求下,形成了占据潼关天险、旨在保住西安的李自成进攻,从东部打来、旨在攻克西安的多铎防守的诡异局面。

164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李自成的大军一到潼关,就在潼关之前据山列阵,主动出击。清军派兵从侧面包抄,一番激战之后,大顺军失利,不得已撤回潼关。

1645年正月初四,李自成派千余人偷袭清军大营,先头部队被清军打退之后李自成接力攻击,依然被清军击败。

1645年正月初五、初六,大顺军连续两天夜袭清军营地,也都被防守严密的清军击退。

我们可以看到,开战这些天来,一直是李自成一方进宫,而多铎一方见招拆招,安心防守。

多铎在等待什么呢?

1645年正月初九,答案揭晓。李自成站在潼关高高的城墙上,发现清军的秘密武器运到了战场。

那就是红夷大炮。

1645年正月十一,清军第一次在潼关主动出击。密集的炮灰落在城墙内外,大顺军遭受了开战以来最惨痛的失利。

有句话叫做屋漏偏逢连夜雨。大顺军在潼关损失惨重的同时,李自成收到了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久攻榆林不下的阿济格,派一部分兵力围困榆林之后,主力大军绕过榆林,继续向西安推进,眼看就要逼近西安了。

若是阿济格攻陷西安,李自成将腹背受敌。而且西安可是大顺的都城,内有将士们的家眷、粮草和物资,如果不尽早做好安排,大顺的损失可就难以估量了。

而此时的潼关,在多铎红夷大炮的猛攻之下,眼看就要守不住了。

李自成一咬牙,决定率领剩下的大军返回西安做撤退安排,只留马世耀率领7000人留守潼关,尽量拖住多铎的脚步。

1645年正月十二,李自成才离开潼关,马世耀就顶不住了。眼看潼关就要失陷,马世耀灵机一动,率领剩余的7000人诈降多铎,准备潜伏在清军里寻找新的机会。

多铎却识破了马世耀的诈降阴谋,将这7000人尽数诛灭。

潼关失陷,再也没有人能挡住多铎通往西安的脚步了。

03、李自成输在了哪里

李自成撤离潼关匆忙返回西安之后,草草安排人带上物资和将士们的家眷,命人焚烧了粮草之后,又逃离了西安。

至此,李自成失去了最后的根据地,陷入了逃窜的状态。

而多铎攻克潼关之后,很快就来到了西安,不久之后阿济格的大军也达到西安,与多铎汇合。

消息传回北京,多尔衮下令,多铎在西安稍作修整之后,立刻南下攻打南明。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多铎的大军在潼关损失不大,完全不影响他执行原定的南下计划。

而阿济格则负责继续追击李自成。他因为击败李自成主力的功劳被多铎抢走,自己辛辛苦苦打了这么久仗却没有太大收获,憋了一肚子火,在追击李自成的时候主打一个穷追不舍,最后直接导致李自成走投无路之际,在九宫山被当地人伏击身亡。

一代英雄的败亡令人扼腕叹息。回望李自成的战败过程,我们会发现潼关之战是非常关键的一战,潼关之战的失败意味着大顺再也无力对清军发起反击。

那么明明在潼关兵力更占优势的李自成,败在了哪里呢?

我认为,李自成主要败在两个方面,一是军队的战斗力,二是战略。

在军队的战斗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李自成来到潼关的13天里,他使劲了浑身解数,正面出战、偷袭、夜袭的方式都用尽了,却奈何不了清军分毫。

毕竟,李自成在从北京撤回西安的过程中,与清军交战无数,这些人都还不是清军的八旗精锐呢,李自成都屡战屡败,唯一一场胜仗是在怀庆,打的也是一支只有数千人的清军。

他面对清军的非精锐都赢不了,对上多铎主力大军的结果,可想而知。两军的战斗力差距太大了。

而潼关的地理限制,无法让两军摆开数万大军的对决,而是每次只能出动数千人,这也让李自成的人数优势荡然无存。

等到清军的红夷大炮运来之后,大顺和清军的武器差异也被拉到无限大。大顺是没有这么厉害的大炮的。

红夷大炮到来,多铎正式发起进攻,把大顺军推进了绝望的深渊。

在战略方面,李自成最大的劣势在于,他没有资本在潼关耗太久。

潼关毕竟是天险,自古以来就易守难攻。李自成要是不主动出击,死守潼关,多铎就算有红夷大炮,也不一定能在短期内攻破潼关。

可是清朝的另一路大军阿济格,阴差阳错地和多铎几乎同时逼近西安,让李自成没有了死守的机会。大顺的主力大军都在李自成手里,他唯一的指望,是迅速击败多铎,再回头迎战阿济格。

而多铎并不急着攻克潼关。哪怕他被李自成挡在潼关之外,只要等到阿济格的大军来到,从李自成的背后夹击李自成,胜利的依然是清军。

所以多铎来到潼关的时候,李自成的大军还没到,他也没有发起攻击,而是趁着这个机会扎紧营盘,做好防守准备。此后无论李自成如何攻击,他都能从容应对,直到红夷大炮这个大杀器运到。

倘若李自成没有后顾之忧,能在潼关和多铎耗到底,谁胜谁负,没准就不一定了。

你觉得是不是呢?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