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殷商甲骨卜辞“土方”信息中可印证夏朝的存在

沉淀的过去 2024-09-05 13:23:01
夏朝简况

夏代始年2070年,覆亡1600年,积年471年。

夏部族的谱系如下:黄帝一昌意一颛顼一鲧一禹。昌意在若水时娶蜀山氏女并生下颛顼,若水即从云南省流经四川省的金沙江。鲧在帝尧时治水以堵为主而失败,禹在帝舜时亦负责治水,以疏为主治水成功,被赐玄圭、土姓,后帝舜传位于禹。夏部族与水有不解之缘,因治水而开创了王权世袭的时代。

《夏本纪》:禹、启、太康、中康(太康弟)、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不降弟)、廑(扃子)、孔甲(不降弟)、皋(昊)、发(敬)、桀(履癸)。

古本《纪年》除仲康(中康)、杼(予)、芬(槐)、荒(芒)、胤甲(孔甲)外,与《夏本纪》相同。

先商是夏的一个方国。契是商人的始祖,历尧舜禹三代,曾任负责观象授时和祭祀大火星的司徒一职。商夏按时代对应划分:契对应禹,盟(昭明)对应太康,相土对应帝相,昌若、曹圉对应羿、寒浞(代夏),冥对应少康和帝杼(予),王亥对应芒和泄,上甲微对应不降,报乙、报丙、报丁对应扃、廑和孔甲,主壬、主葵和汤对应帝皋、帝发和桀。

夏王朝建立后,继续赐姓命氏,进行分封。夏后氏即禹所立之国,是姒姓部族集团的大宗。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国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些邦国很多是异姓族氏,如涂山氏、有仍氏、有缗氏、有虞氏、有鬲氏、有穷氏、寒氏、观、吕(申)、韦、顾(昆吾)、葛、有施氏、岷山氏。

但是,由于没有发现夏文字,国内外一些史学者对夏朝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甲骨卜辞中的土方即夏民族

在考古发掘中虽未发现能证明夏朝存在的夏文字,但从殷商甲骨卜辞有关文字信息中,可印证夏朝的存在。

殷墟的发掘使商代的历史成为资料丰富的信史,所谓资料丰富主要是指大量的带有卜辞的甲骨即甲骨文,其重见天日,如石破天惊,使中国信而可征的历史拓展了一千多年。

王国维认为,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此四者之一,足以当孔壁汲冢所出。

商王朝虽然推翻了夏王朝,但夏民族并没有灭亡和绝迹。

殷王武丁时的甲骨文中,关于土方之卜辞极多。如甲骨卜辞:土方征于我东鄙;王伐土方受有佑;王伐土方;甲寅卜,贞戉其获正土方,一月;贞告土方于上甲;贞帝不我矢土方;贞王勿口妇好伐土方;登人三千呼伐土方。

土方之名,亦见于古文献。《诗经商颂长发》:“洪水茫茫,禹敷土方。”《楚辞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尚书序》:“帝釐下土方。”敷,即治。釐,即理。其意是禹治理下土方。禹与土方的关系,以及土方即是夏,已经说得很明确了。

土与夏在古韵又同在鱼部。又《诗经小雅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下土相协。《诗经陈风宛丘》说:“宛丘之下,无冬无夏。”下夏相协。《左传僖公二年》“下阳”,《公羊传》和《穀粱传》都作“夏阳”。《楚辞天问》“夏民”,《尚书吕刑》作“下民”。夏下相通。秦琅邪刻石说:“六合之内,皇天之土,东有东海,北过大夏。”是下土相协,下夏相通,土与夏亦相假。

古文献中土又通杜,《世本》“相土作乘马”,《荀子解蔽篇》作“乘杜作乘马”。杜又通雅,《吕氏春秋.勿躬》说:“乘雅作驾。”雅又通作夏,《荀子荣辱篇》说“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篇》作“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王引之《经义述闻》“荀子荣辱篇君子安雅”条说“雅读为夏”,又说“古者夏雅二字互通”。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雅借为夏。”《墨子天志下》说:“先王之书,大夏之道。”俞樾《诸子平议》说:“大夏即大雅。荀子荣辱篇曰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篇曰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夏与雅通也。”

土通杜,杜通雅,雅通夏,是土即夏也。

程憬说:“商颂为周时宋人所作,诗中言及有夏,仍然袭用土方旧名,盖属自然之事。”

唐土是夏人居住的唐地

武丁时甲骨卜辞:贞作大邑于唐土;己卯卜,争,贞王作邑帝若,我从之唐。贞问若建大邑于唐土好吗?己卯日占卜,贞人争问卦,问王要筑城邑上帝允许吗?最后认为上帝允许了,乃从命作邑于唐。

唐即唐土,唐地名,在今山西河汾之间,翼城一带。土即土方之土,犹言夏人,唐土者,意思是居住夏人的唐地。

《左传昭公元年》说:“昔高辛氏(帝喾)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后帝(尧)不臧,迁实沈于大夏,唐(陶唐氏)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大夏,服虔注“在汾浍之间”,即今翼城之区。大夏即唐土,唐人所居大夏之地,古文献与卜辞相合。

傅斯年说:“商人实未曾将夏之支姓一扫而光,而河东河南一带,始终负夏之名。至荀子时尚有此称,在《儒效篇》有‘君子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战国末尚存此名,殷商之际,诸夏必尚有甚多居中原者。”

商灭夏后,夏民族并没有灭绝,夏民有归顺商王朝者,有聚众星散者,其中远遁者如土方联合一些部族与商王朝对抗,直至被降服。郭沫若、程憬认为土方为夏民族,其地望在殷之西北,有关历史文献和甲骨文已证明其正确性。

其实,商王朝建立后,夏残余势力并不甘心失败,他们以晋南为根据地不断入侵商地,所以商人在晋南地区先后设立了东下冯、垣曲、粮宿三个军事重镇进行镇抚和统辖。

从甲骨文看,土方常危害殷人,殷人贞告于先祖,并征伐土方。武丁、妇好和武将曾多次征讨土方,动辄率三、五千人行动,可见土方实力不俗。殷王武丁征伐土方后,又在唐土一地建大邑,以监视和镇压夏人,可能已见成效,故殷武丁后土方反叛入侵及殷王征伐土方的卜辞大为减少。土方居唐地(今山西河汾之间,翼城一带)。

周武王克商后,为了寻找夏商后代,建立了杞国和宋国继续祭祀,但正如孔子哀叹那样,杞、宋两国已没有夏商制度,其子孙们也仅仅是继续祭祀祖先而已。

或已发现夏文字

夏朝有没有文字?中国有比较完善系统的夏朝历史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尚书》、《国语》、《春秋》、《竹书纪年》等史书记载夏朝历史;到了西汉,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写下《史记》也记录了夏朝历史。考古业已发现夏文化,早商曾与夏并存,商汤灭夏后,殷商甲骨文很可能是在很不完善的夏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然我们已经承认陶寺遗址出土的毛笔朱书陶扁壶有“文尧(或唐、命)”二字,殷商甲骨文亦有确凿证据,那么,夏朝就不可能没有文字。

学者马贺山认为,夏禹书、禹王碑就是夏朝的传世文字,夏朝文字是夏篆,这是夏朝的官方文字。

有人发出疑问,如果夏朝文字真是夏篆,为何又说比甲骨文还要先进?众所周知,中国文字是逐渐演变,甲骨文应该比夏篆更成熟才对。对此,有人解释道:在马贺山的观点中,有三点值得重视。

第一,从夏禹书、禹王碑来看,夏篆非常成熟,非常规范,笔道圆润,讲究对称,是一种非常进步的文字。但甲骨文中,却有大量的异体字,显得比较落后、原始。

第二,文字也存在“用进退废”的问题,一旦不使用,或少使用,反而可能导致文字的退化。夏朝文字比甲骨文先进的问题,就在于商朝荒废了夏篆。

第三,商朝建立的前300年,一直处于动荡期,经常迁都,直到盘庚迁殷后,夏篆才得到重视和发展,最终演变为甲骨文。在殷墟甲骨文中,的确没有早于盘庚时期的甲骨文。而且,商朝起初以游牧为主,没有文字,又不重视文化,所以荒废了夏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