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S-90号鱼雷艇夜袭,高千穗号沉没,日军损失惨重

江舸 2024-10-05 17:29:2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在亚洲地区,日本对德国控制的青岛觊觎已久。

随着战争的推进,日本看到了夺取青岛的绝佳机会,于是与英国联合出兵进攻青岛。

此时的德军在青岛兵力有限,且随着一战在各处的展开,德国海军在各处陷入吃紧状态,青岛地区的舰艇不断被抽调。

在日军与英国联军共计五万余人并连同 60 余艘大小舰艇,兵分两路对德军控制的青岛陆地和胶州湾海域实施合围时,德军仅有 5000 余人,连同六艘舰艇被死死困在包围圈内。

S - 90 号鱼雷艇

在日德战争的重压之下,德军在青岛的舰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外援无望,航速不及对手且无力突围,被困港内的德军舰艇纷纷将大口径火炮移至地面充当炮台。

除 S - 90 号鱼雷艇外,德军其他舰艇相继自沉于港内。

S - 90 号鱼雷艇之所以放弃自沉,是因为它是整个分舰队中唯一一艘可以甩开敌舰的舰艇。

1899 年 10 月,S - 90 号鱼雷艇在德国建造完毕。

19 世纪末期,鱼雷艇虽在甲午海战等战役中崭露头角,但过小的吨位却存在抗打击能力薄弱的致命隐患。

例如在威海卫战役中因突围失败而全军覆没的北洋水师 12 艘鱼雷艇,以及被定远号击沉的日军第 21 号鱼雷艇,一发炮弹往往就可以让一艘鱼雷艇彻底丧失战斗力。

因此在同一时期,一款加大吨位和火炮口径的大型鱼雷艇开始问世,这也是未来驱逐舰的前身,S90 号鱼雷艇就是其中之一。

三门 50mm 机关炮加强了射速和火力的打击力,三具 450mm 鱼雷管可以对大型舰艇发起攻击。

为了提升抗打击力,S - 90 号鱼雷艇更将排水量提升至 388 吨。

不经过 100mm 以上口径火炮的连续射击,这款级别的鱼雷艇很难被对手击沉。

而且该艇还具备了航速可达 27 节的速度,在高速航行之下,射速较慢的大口径火炮对其很难保持精确命中。

所以日德战争期间,对比其他的德军舰艇纷纷自沉,S - 90 号鱼雷艇却始终停泊于港内。

直至 17 日夜间,该艇利用夜色冲出港口并悄悄向外海驶去。

夜袭高千穗号

1914 年 10 月 17 日 21 时许,S - 90 号鱼雷艇驶出港口。

由于未料到被困的德军敢单艇实施突围,日军布置在外海的数十艘舰艇均未察觉德军的行动。

三个小时的航程,在夜色中悄然行驶的 S - 90 号鱼雷艇先后与 3 艘日军巡航舰艇发生遭遇,但松懈的日军并未发现目标。

突围途中,S - 90 号上的德军官兵更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远处有多艘日军舰艇处于下锚停航的状态。

在此之前的威海卫战役和旅顺之战中,日军已积累了足够多的围困敌舰队的经验。

但由于上述两场战争爆发时,清朝北洋水师和俄国舰队均没有与日军决战的勇气,他们反而坐困港内消极防守。

清、俄的此等战术虽让日军掌握了主动权,但却同样让日军丧失了该有的警惕性。

尤其在日德战争期间,考虑到港内的德军舰队更加弱小,且大部分舰艇已经自沉,日军众多舰艇在夜间的外海直接下锚,无形当中他们也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的固定靶。

但由于遭遇的日军巡航舰艇处于移动状态,远处停泊的日军舰艇又距离过远,S - 90 号鱼雷艇无法保证精确命中。

而且此时的德军官兵正在突围,在没有完全摆脱危险的情况下,他们放弃了使用鱼雷偷袭的机会。

直到 1914 年 10 月 18 日零时 15 分,当 S - 90 号行驶到距离原港口 20 海里外的位置时,不远处的那艘巡洋舰终于让他们下定决心实施偷袭。

因为在视线之下,他们清楚的看到那艘停泊巡洋舰的周边并无其他日军舰艇。

后经证实,眼前的这艘巡洋舰就是甲午战争日本海军的元凶之一——排水量 3700 吨的高千穗号巡洋舰,这也是卑鄙击沉高升号运兵船的浪速号的同级别姊妹舰。

作为甲午战争时期日军的主力战舰之一,高千穗号却也是受损和伤亡最小的战舰。

整个战争期间被命中五发炮弹,仅造成一死两伤。

但在 19 年后的这一天,同样在黄海海域,高千穗号的生命被就此终结。

锁定对手目标后,S - 90 号鱼雷艇立刻向其高速驶去。

或许高千穗号在这一天的晚上完全没有防备,直到德军鱼雷艇来到距离其 500 米的位置上时,舰上的日军官兵才鸣枪示警。

然而一切已经来不及了,S - 90 号瞄准目标相继将艇上的三枚鱼雷悉数发射,最后一枚鱼雷发射时,双方之间的距离甚至已不足 300 米。

两枚鱼雷准确命中了日舰的船头和船尾,尤其命中船尾的鱼雷恰好击中了高千穗号存放水雷的一个船舱,舱内的数十枚水雷瞬间被引爆。

在数十枚水雷、数吨炸药的摧毁下,高千穗号当场发生了毁灭性的爆炸,爆炸的浓烟和火光甚至直冲上百米。

不到五分钟,高千穗号便沉入海底。

由于爆炸过于猛烈,该舰上的绝大多数日军官兵在爆炸期间就当场毙命,高千穗号全舰 274 人最终仅 3 人生还,包含舰长伊东祐保大佐在内的 271 人全部葬身海底。

偷袭得手后,S - 90 号继续南下突围,该舰最终在日照石臼所海域因燃料耗尽而被迫停航。

船上 57 名德军官兵将该艇自沉后弃船登岸,并随即向当地的北洋政府投降。

整个日德战争期间,日军共有 409 人被击毙,其中的 271 人来自于高千穗号遇袭事件中。

S - 90 号上的德军官兵也的确用自己的行动,挽回了最终战败的一丝颜面。

写在最后

日德青岛海战,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亚洲地区上演的一场关键战役,不仅是一场军事力量与战术智慧的较量,更是战争残酷本质的生动写照。

S - 90 号鱼雷艇的夜袭行动,成为了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传奇,它让人们看到了在绝境中,勇气和智慧的力量。

参考资料:青报网-青岛日报官网 《德日海上大作战 德“S90”号击沉日“高千穗”号》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