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一地下党被伪军追捕,村妇递上一把镰刀:不割完草别回家

陈海青沧桑史 2024-11-08 04:16:04

抗战时,一地下党被伪军追捕,村妇递上一把镰刀:不割完草别回家

1943年的夏天,江苏仪征月塘乡的一个普通农家小院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时刻。一位气喘吁吁的地下党员仓皇逃入,身后是穷追不舍的日伪军。狭小的屋子里没有藏身之处,外面喊杀声渐近,眼看就要被捕。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普通农妇递给他一把锋利的镰刀,厉声呵斥:"不割完草,今晚别想回家!"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训斥,却暗藏玄机。这位农妇究竟是谁?她为何要递出这把镰刀?那个逃亡的地下党员最终能否化险为夷?

一、危急时刻的智慧抉择

1943年8月的那个中午,月塘乡张岗村的天气闷热异常。胡勋原本正在邻村进行抗日政策的宣传工作,不料却被日伪军的突然搜查打断。那时的月塘乡,日伪军经常会组织突击搜查,专门抓捕在民间活动的抗日人员。

胡勋在躲避追捕时,想起张岗村还有一个秘密联络点。这个联络点就设在张凤来家中,平日里经常有地下党员在此接头。但胡勋没想到,当他跑到张家时,发现这座农家小院竟如此狭小。

屋里的情形更是让胡勋瞬间陷入绝境——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堂屋里,除了一张方桌、两把椅子外,靠墙是一排高及房顶的农具和杂物,连个藏身的角落都没有。这时候,院外已经传来了杂乱的脚步声和叫喊声。

葛玉良当时正在收拾午饭的碗筷,见势不妙,她立刻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只见她麻利地从柜子里取出一套农活时穿的旧衣服,又顺手拿起门后的镰刀。这些看似普通的农家用具,在这一刻成了救命的法宝。

更令人惊讶的是,葛玉良并没有让胡勋躲藏,而是让他就站在院子中间。她一边让胡勋换上农家衣裳,一边装作生气地训斥。这时候,张凤来也立即明白了妻子的用意,迅速将胡勋换下的衣服塞进了灶膛深处。

就在日伪军闯进院子的前一刻,葛玉良做了一个惊人之举:她不仅给胡勋递上镰刀,还特意往他脸上扬了一把锅灰,使其看起来更像一个干活的庄稼人。这个细节,后来被当地革命同志称赞为"神来之笔"。

伪军进院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幕:一个灰头土脸的农夫,手握镰刀,正被一个泼辣的农妇呵斥着赶去割草。这场即兴的戏码,不仅让胡勋顺利脱身,还成功掩护了张家作为地下联络点的秘密。

当时的月塘乡,像张凤来夫妇这样的普通农户,暗地里掩护着不少革命工作者。他们平日看似忙于农活,实则在进行着惊心动魄的地下工作。每一次的临机应变,都可能关系到革命同志的生死。

这次的危机过后,胡勋借着割草的机会,沿着南山的羊肠小道,最终安全转移到了下一个联络点。而这把救命的镰刀,也成了当地革命史上的一个生动注脚。

二、完美配合的革命伉俪

张凤来和葛玉良这对普通的农家夫妇,在1943年以前就已经为地下党员提供过多次帮助。他们的小院虽然简陋,却是月塘乡重要的秘密联络点之一。两人分工明确:张凤来负责与地下党联络,而葛玉良则主要负责为过往的同志们打掩护。

这对夫妇的革命情怀并非偶然。早在1938年,张凤来就通过本地的地下党员接触到抗日救国的思想。当时,张岗村的青年们经常在晚上聚集在一起,讨论抗日救国的道理。张凤来家的堂屋,就是这些年轻人经常聚会的地方之一。

葛玉良虽然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但她对革命工作表现出惊人的悟性。每当地下党员来联络时,她总会事先准备好几套不同的应对方案。比如在灶台下挖了个暗格,在草垛里预留藏身空间,甚至将自家的农具都布置成了紧急情况下的掩护道具。

两人还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联络暗号。平日里,葛玉良会在院子里晾晒衣服,不同的衣服颜色和摆放位置代表着不同的信息。当有日伪军搜查时,她会装作收衣服的样子,迅速改变衣服的位置,以此警示藏在附近的革命同志。

1943年春天,有一次险情更甚于胡勋被追捕的那次。当时有三名地下党员同时来到张家,恰遇日伪军突击搜查。张凤来立即让三人分别装扮成挑粪的、修理农具的和帮工的农民。葛玉良则故意在院子里大声指挥这些"帮工"干活,使得日伪军完全没有起疑。

在长期的地下工作中,这对夫妻培养出了惊人的默契。他们约定,但凡有同志来联络,必须由一人留守在院中,以便随时应对突发情况。两人还将自家的农具、衣物都分门别类地整理好,以便在紧急时刻能够迅速取用。

最令人称道的是他们的临场应变能力。当胡勋闯入时,葛玉良立即意识到不能采用平常的藏匿方式,而是大胆采用了"明目张胆"的策略。她不仅改变了胡勋的外表,还通过粗声呵斥转移了日伪军的注意力。这种机智的应对,显示出这对夫妻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在当时的张岗村,像张凤来夫妇这样的地下工作者并不在少数。他们中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小商贩,还有的是手工业者。这些普通的劳动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用各自的方式支持着抗日救国的事业。张凤来夫妇的经历,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证之一。

这对夫妻在战争年代的完美配合,不仅体现在掩护革命同志的具体行动上,更体现在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上。即便面对生命危险,他们始终没有退缩,而是用智慧和勇气,一次次化解了险情。

三、一把镰刀背后的革命情怀

这把普通的农具,在张凤来夫妇手中不仅仅是劳动工具,更成为了掩护革命同志的重要道具。1943年的那个夏天并非孤例,在此前后,这把镰刀还曾多次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1942年深秋,一位负责传递情报的同志在躲避日伪军追捕时来到张家。当时天色已晚,葛玉良立即让那位同志拿起镰刀,装作在院子里剁猪草。借着昏暗的月光,日伪军只看到一个农民在辛勤劳作的背影,便匆匆离去。这个看似简单的伪装,成功掩护了重要情报的传递工作。

1943年初春,张家的院子又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这次是一位负责组织沿江渔民运送军需物资的地下党员。当日伪军临近搜查时,葛玉良不仅给了他一把镰刀,还特意将一堆未处理的稻草堆在院子中央。这位同志就这样装作在整理稻草的农夫,安然度过了险关。

这把镰刀不仅用于个人掩护,有时还成为集体行动的重要工具。1943年6月,张家一次性接待了四位地下工作者。为了不引起怀疑,葛玉良机智地安排他们分别手持镰刀、锄头等农具,假装是来帮忙收割麦子的邻村农民。这个临时组建的"收割队",成功骗过了日伪军的盘查。

张凤来夫妇还将这把镰刀用作联络暗号。当镰刀平放在院墙上时,表示村里有日伪军活动;当镰刀竖立在门边时,则意味着安全可以进院;如果镰刀不见踪影,就说明当时不宜接头。这套简单的暗号系统,为地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战争年代,镰刀这样的农具往往具有双重身份。白天,它是农民谋生的工具;夜晚,它则可能成为革命者的掩护物。张家的这把镰刀,见证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地下工作,也见证了普通农民对革命事业的无声奉献。

更值得一提的是,张凤来夫妇还将这把镰刀用作掩护其他形式的地下活动。他们经常在农忙时节,借着割草的名义,将重要的革命文件藏在草把中传递。有时,还会趁着月黑风高之际,用装满草料的竹篓掩护地下党员转移。这把镰刀,就这样在平凡中造就了不平凡。

这把镰刀的革命使命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期间,它不仅帮助数十位革命同志脱离险境,还协助完成了多次重要情报的传递工作。它的每一次出场,都凝聚着张凤来夫妇的智慧和勇气。

战后,这把镰刀被张凤来夫妇小心收藏。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一件普通的农具,更是一段特殊岁月的见证。它见证了普通农民参与革命的方式,也见证了战争年代中国农村的地下斗争。这把朴实无华的农具,最终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四、智慧抗战的民间实践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江苏仪征月塘乡的普通百姓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抗战方式。张凤来夫妇的镰刀计策只是其中之一,当地村民还发展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地下工作体系。

1942年初,月塘乡的农民们开始在田间地头设置各种暗号。麦收时节,割下的麦茬会被特意摆放成不同的形状,用来指示安全路线。到了插秧季节,水田里的秧苗排列则暗含地下工作者行进的方向。这些看似随意的农事布置,实则是村民们精心设计的地下交通网。

当地妇女们也发明了独特的示警方式。她们会在村口的晾衣绳上悬挂不同颜色的衣物,用来提醒过往的革命同志。红色衣物表示有敌人,蓝色衣物代表安全,而白色衣物则是紧急撤离的信号。这种利用日常生活场景的暗号系统,让敌人难以察觉。

月塘乡的老人们则负责设置"探子岗"。他们会坐在村头的老槐树下,一边晒太阳闲聊,一边观察村中动向。当发现可疑人员时,他们会用约定好的方言暗语传递消息。这些看似闲散的老人,构成了村里最早的预警网络。

1943年春,当地农民还创造性地利用农村集市作掩护。每逢赶集日,革命同志可以装扮成小商贩,将情报藏在货物中传递。有时,还会借着讨价还价的机会,用暗语交换重要信息。这种将地下工作与集市贸易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方便了革命工作的开展。

村民们还充分利用了农村的地理优势。他们在田间地头挖设暗道,在农舍墙壁中开辟密室,甚至在稻草堆和粮仓中预留藏身空间。这些隐蔽工事往往与普通农房的构造完全一致,即便是经验丰富的特务也难以发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民们发明的"活动掩护"方式。每当有重要任务进行时,村民们会有意制造一些热闹场面,比如操办红白喜事、举行庙会等。在这些人声鼎沸的场合中,革命工作者可以更加安全地完成任务。

到了1944年,月塘乡的地下工作网络已经相当完备。村民们根据不同季节和农事活动,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掩护方案。春种时用播种姿势传递信号,夏收时用打谷场做接头地点,秋收时用晒场作掩护,冬季则利用碾米坊作为秘密联络点。

这种智慧抗战的方式不仅保护了革命力量,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村民们的伤亡。通过将革命工作融入日常生活,村民们既支持了抗日斗争,又维持着表面的平静。这些来自民间的智慧,展现了中国农民在抗战中的独特贡献。

在月塘乡,几乎每个农具、每项农事都可能隐含特殊意义。普通的农具成了革命工具,日常的劳作变成了掩护行动,平凡的农民化身为地下工作者。这种将革命斗争与农村生活完美结合的智慧,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重要注脚。

五、平凡人物的不平凡历史价值

张凤来夫妇的事迹并非孤例,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普通民众在中国各地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支持着抗战。1943年的这次营救行动,成为了研究民间抗战史的重要案例。

从历史资料的角度来看,张凤来夫妇的经历提供了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工作网络的第一手资料。他们使用农具作为掩护的方法,展示了当时地下工作者如何在敌占区开展工作。这些看似简单的农具,在特殊历史时期承载着远超其本职的历史使命。

1945年后,当地史志办公室对张岗村的抗战历史进行了系统性的记录。在采访中发现,像张凤来夫妇这样的地下工作者在当地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仅月塘乡就有超过30户农家在抗战期间为地下党提供过帮助。这些数据为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农村地下工作网络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些普通农民的革命实践,也为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智慧提供了丰富素材。他们创造的各种联络方式,如利用农具、衣物、农事活动等作为暗号,都体现了中国农民的机智与创造力。这些方法不仅确保了地下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参与者的安全。

从社会史的角度看,张凤来夫妇的事迹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农村社会的变迁。传统的农具在他们手中获得了新的社会功能,普通的农舍成为了革命据点,日常的农事活动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这种转变展示了战争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文物保护方面,张凤来夫妇使用过的那把镰刀被当地文物部门收藏。这件普通的农具,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而具备了重要的文物价值。它不仅是一件实物证据,更是研究抗战时期地下工作方式的重要实物资料。

从口述史的角度来看,张凤来夫妇及其他参与者的回忆,构成了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基层社会的重要史料。这些普通人的叙述,展示了战争年代最基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和革命实践,填补了官方档案中的诸多空白。

在革命史研究中,张凤来夫妇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他们的故事表明,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依靠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也离不开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默默付出。这些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之处,正在于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写就了历史的重要篇章。

这些普通农民的革命实践,更新了人们对抗日战争的认识。他们的经历表明,战争年代的革命斗争,往往就发生在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的农具、简单的劳作,都可能隐含着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这种发现为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历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