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曹丕为何不趁机出兵灭掉东吴和蜀汉,曹丕大腿都拍肿了

悲欢离合三味评 2024-04-02 05:54:38

夷陵之战时,曹丕为何不趁机出兵灭掉东吴和蜀汉?

如果说曹操一生有什么遗憾的话,那肯定是未能统一天下,赤壁战后,孙权刘备相继壮大,天下时局再也没给曹操统一的契机

然而,曹操去世后,曾有一个统一天下的绝佳时机摆在曹丕面前,但却被他错过,这就是夷陵之战,当时天下的局势从两弱联合对抗一强,变成了两弱相争,此时,曹丕本应趁吴蜀鹬蚌相争时,坐收渔翁之利,但曹魏却始终按兵不动,致使错失天赐良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曹丕刚登基,内部局势不稳

不是曹丕不想出兵,而是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夷陵之战时,曹丕才刚登基不到8个月,局势尚不稳定,内有曹植的党羽蠢蠢欲动,外有汉朝的遗老伺机待发

所以,曹丕接掌大权后,立即迁都洛阳,要知道在古代,迁都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工程,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曹魏的大本营在邺城,曹操在此经营多年,当年从汉中迁出的人口有三分之一都在邺城,此地有基础,有民力,而洛阳在汉末刚刚经历了董卓的那把大火,可以说是百废待兴

既然如此,曹丕为何还不惜代价的迁都呢,因为他要向天下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虽然汉献帝禅让的流程没问题,曹丕上位的手续也是齐全的,但长安和洛阳毕竟是400年大汉王朝的故都,也是天下正统的象征,要知道,蜀汉后来北伐的口号就是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因此,曹丕急切需要去洛阳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其次,当时的邺城虽然是曹魏的大本营,但当地的士族很多都支持曹植,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还要依仗这些世家大族,既然惹不起,那就去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地方,到了自己的地盘后,再想办法慢慢拉拢他们

另外,虽然曹丕代汉的程序没问题,但这并不能忽悠住所有人,那些反对曹魏的汉朝遗老们一旦遇到合适的契机,就会卷土重来,之前关羽北伐时,曹魏的大本营邺城就爆发过魏讽之乱,曹操活着时尚且如此,何况刚刚篡汉的曹丕

因此,在稳定自己的地位之前,统一天下对曹丕来说也没有那么重要,吴蜀两家最好能猪脑子打成狗脑子,然后自己再去捡漏,否则,曹丕怎敢去参与这场豪赌

2,孙权称臣,给了曹丕名分

夷陵之战前,天下有两个皇帝和一个南昌侯,分别是曹丕,刘备和孙权,曹刘双方都声称自己才是正统,而孙权的南昌侯则是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给封的,因此,虽然听起来别扭,但从某种角度说,孙十万才是大汉王朝最后的孤臣,当然了,十万将军也不会真的把这个名份当回事,但孙权不在乎,曹丕在乎,在此背景下,孙权的立场就比较关键了

从赤壁之战到偷袭荆州的十余年间,孙刘一直处于结盟状态,双方虽然摩擦不断,但仍在一致抗曹,这也是曹魏最头疼的事

但随着东吴偷袭荆州,这种平衡被打破,孙权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决定装孙子,向曹丕称臣,这对于刚刚篡位称帝的曹丕而言,非常重要

孙权称臣,可以让曹魏代汉的合法性大大增加,曹丕也会因此获得更高的威望,进而证明自己比刘备更加正统,因此,当东吴的使者来到洛阳后,曹丕非常高兴,立即册封孙权为大魏吴王,加九锡

但历史最终证明,接受孙权投降,绝对是下下策,因为孙权投降不过是权宜之计,当年赤壁之战,二十出头的孙权就敢对抗曹操,如今他又怎会对曹丕服软呢

对此,曹魏谋士刘晔就一针见血的戳破了孙十万的伎俩

纵观对夷陵之战前后局势,以及对孙权心态的分析,刘晔不愧是被称为佐世之才的顶级战略家

面对孙权的称臣,曹魏众臣都上表称贺,唯独刘晔认为,这不过是孙权迫于刘备军事压力而行的缓兵之计,现在天下三分,就是因为孙刘结盟,如今他们窝里斗,正是我们各个击破,统一天下的好机会,假如我们与刘备联合,不出一月就能灭掉东吴,届时刘备独木难支,也会被我们慢慢蚕食掉

但曹丕不听,执意接受孙权的投诚,选择坐山观虎斗

历史总是如此相似,21年前的官渡之战前,谋士田丰也曾建议袁绍,趁曹操进攻刘备时,出兵偷袭许都,但袁绍不听,等曹操击败刘备后,袁绍才后知后觉,并执意与曹操决战,最终官渡之战,一败涂地

此时刘晔的话可以说与当年田丰的建议如出一辙,只可惜曹丕与袁绍一样,拒绝了刘晔联蜀伐吴的建议,最终,曹丕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刘晔的建议乃是金玉良言

当初孙权装孙子时,承诺将儿子送去洛阳当人质,但夷陵之战后,孙权就变卦了,到了九月,尘埃落定,刘晔的话也得到了印证,曹丕这才明白自己果真错失了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但他心有不甘,再加上孙权毁约,面子上也挂不住,于是曹丕决议亲征东吴,此时刘晔又劝谏说,孙吴士气正盛,此时征讨必然讨不到好果子吃,但曹丕还是不听,最终接连三次伐吴都无功而返,无奈之下只能按照国际惯例把所有的锅都甩给天命

更可笑的是,曹丕事后反而埋怨刘晔道“你的策略是对的,但要多替朕想想如何灭掉吴蜀二贼,而不是光分析敌情”,估计刘晔心中此时一万只草泥马狂飙而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