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的光棍村

灌阳文化一探 2024-10-16 04:01:40

夕阳如血,洒在古老的村庄上,给那些斑驳的土墙和枯黄的稻草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辉。村头的大槐树下,几个老人围坐在一起,抽着旱烟,聊着往昔。他们的眼神里,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哎,你们还记得那会儿村里的那四个光棍吗?”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突然开口,打破了沉默。

“咋不记得呢?那四个,可是咱们村的一景啊!”另一个老人接话道,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瘌痢头,这个名字在村里几乎成了懒散的代名词。他自小没了爹娘,没人管教,便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土地革命时,他分到了一间房,勉强有个落脚的地方。每天收工后,他从不打理菜园子,也不去经管自留地,只顾着四处闲逛。

“那瘌痢头,别看他懒,可人家也有阔绰的时候。”一个老人神秘兮兮地说,“包产到户那年,他六十多了,大队裁定他为五保户,每年有定期定量的粮食补贴。他嘴馋,就把房子卖了,搬进了祠堂居住,那阵子可真是风光啊!”

“是啊,他命也好,卖房的钱花完了,乡里面敬老院正好落成。别的五保户都不肯去,他老人家却背着铺盖卷愉快地去了。”另一个老人感叹道,“这人啊,真是各有各的命。”

提到三寸钉,村里人都知道他个子矮小,却喜欢插科打诨,往女人堆里凑。他总爱教孩子们唱些不正经的歌谣,惹得大人们哭笑不得。

“我记得有一次,他教我家小子唱《十八摸》,结果小子在家里脱口而出,被我往死揍了一顿。”一个老人笑着回忆起往事,“那小子现在还记得呢,一提三寸钉就笑。”

“三寸钉也是个可怜人,没钱就被那些有心机的妇女忽悠没了。”另一个老人叹息道,“他也没攒下棺材本,后来也去敬老院了。不过,那儿老头老太太多,也算是符合他喜欢凑热闹的性格。”

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一辈子拄着拐杖,是村里最恓惶的一个。要不是公社制度,有集体供养,他的生活真不知道会成啥样。

“那老人家,一辈子没娶上媳妇,也没个后人。”一个老人感慨道,“好在敬老院收留了他,让他能安度余生。这也是托了社会主义的福啊!”

“是啊,他那时候多难啊!现在虽然好点了,但村里的光棍还是越来越多。”另一个老人忧心忡忡地说,“这到底是啥原因呢?”

最后提到的那位木讷老兵,曾是村里的骄傲。他凭着退伍志愿军的身份,本可以挑个好媳妇,却因脑子笨、不会说话,最后孓然一身。

“那老兵,真是个实诚人。”一个老人叹息道,“他退伍后,有点积蓄,也想过娶媳妇。可是挑来挑去,最后也没挑到个合适的。他脑子笨,不会说话,哪个姑娘愿意跟他啊?”

“好在他有侄儿,也因为退役军人的身份有点积蓄,所以没去敬老院。”另一个老人接着说,“他在那间低矮破旧的平房中寿终正寝,也算是落叶归根了。”

夕阳渐渐沉下去,老人们的话题也慢慢转移到了其他事情上。然而,那四个光棍的故事,却像一股淡淡的忧伤,萦绕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各自未能成家的理由千奇百怪,却都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

往事如烟,四位老人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辞世,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谁会再次提起他们。然而,他们的故事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那个时代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们的无奈选择。

夜幕降临,村庄归于宁静。只有那些古老的土墙和枯黄的稻草,还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而那些光棍们的身影,也早已融入了这片土地,成为村庄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洒在村庄的小道上。村民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而村头的大槐树下,几个老人又聚在了一起,继续着昨天的话题。

“昨天说到那四个光棍,其实他们只是村里光棍群体中的冰山一角。”一个老人缓缓开口,眼神里透露出深深的忧虑,“现在村里的光棍,可是越来越多了。”

“包产到户之后,咱们村的日子是好了不少,可光棍也多了。”另一个老人接话道,“以前,大家家境都差不多,勤劳肯干,日子就有盼头。现在,有的人家富了,有的人家还是穷,这差距一拉开,娶媳妇就难了。”

“是啊,现在姑娘们都挑剔了,不仅要看人品,还要看家境。”一个老人感叹道,“像咱们这种穷村子,哪个姑娘愿意嫁进来啊?”

“其实,那些光棍们也不是不想娶媳妇。”一个老人叹息道,“他们有的长得不丑,也不懒,可就是娶不上媳妇。这背后的原因,复杂着呢!”

“有的是因为家里穷,拿不出彩礼钱;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不会和姑娘打交道;还有的是因为身体有残疾,被姑娘们嫌弃。”另一个老人补充道,“这些原因,哪个不是让人头疼的啊?”

“那些光棍们,生活也不容易啊!”一个老人感慨道,“他们每天除了干活,就是闲逛,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到了晚上,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心里那个滋味啊,真是难以言说。”

“是啊,他们有时候也会聚在一起,喝个小酒,聊个天,算是互相安慰吧。”另一个老人接着说,“可毕竟还是孤单啊,没有个知冷知热的人在身边。”

“这样下去,咱们村的光棍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一个老人忧心忡忡地说,“得想个办法解决才行啊!”

“难啊!”另一个老人叹息道,“现在年轻人都往外跑,谁愿意留在村里啊?再说了,就算留在村里,也不一定能娶上媳妇。这问题,不是咱们能解决的。”

随着老人们的议论声渐渐远去,村庄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然而,光棍问题却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让人无法释怀。

次日午后,阳光炽热,烤得大地滚烫,村里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慵懒的气息。大槐树下,几位老人依旧围坐,手中的旱烟早已熄灭,但话题却如同这炎热的天气一般,热烈而沉重。

“说起来,村里光棍多,也不全是家境的问题。”一位老人摇着头,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外面世界大了,年轻人都想着往外闯,村里的姑娘也都不甘心留在乡下,这男女比例一失衡,光棍自然就多了。”

“是啊,记得咱们年轻时,村里姑娘多,小伙子少,哪像现在这样。”另一位老人附和道,脸上露出怀念的神色,“那时候,虽然穷,但人心齐,有奔头,娶媳妇也不是难事。”

“可现在呢,小伙子们出去打工,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姑娘们更是见不着人影。”一个老人叹息道,“这感情啊,是需要时间培养的,连面都见不着,哪来的感情?”

“再说了,现在姑娘们的眼界也高了,都想着嫁到城里去,过上好日子。”另一个老人接口道,“咱们这穷乡僻壤的,哪比得上城里的繁华?”

随着老人们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周围的空气仿佛也被点燃了一般,夕阳西下,老人们的话题渐渐转向了其他,但光棍问题却像一根刺一样,深深地扎在了他们的心里。

就在老人们议论纷纷,对光棍问题感到无奈和忧虑时,一个年轻的声音突然插了进来:“各位大爷,你们说的这些光棍问题,其实已经有解决的办法了。”

老人们惊讶地转过头去,只见一个穿着时尚、面带微笑的年轻人站在他们身后。他继续说道:“我这些年一直在外面打拼,现在回来是想告诉大家,我在城里开了一家婚姻介绍所,专门帮助农村的光棍们找对象。而且,我还打算在村里办一个分所,免费为大家服务。”

老人们听后,先是一愣,随即面露喜色,纷纷表示支持。他们没想到,在这个看似无解的问题上,竟然会有这样的转机。

年轻人接着说:“其实,外面的姑娘们并不是都看不起咱们农村人。只要咱们有信心,有诚意,就一定能找到那个愿意和咱们一起过日子的人。”

夕阳下,大槐树下,老人们和年轻人一起畅想着未来,光棍村的故事,似乎即将迎来一个新的篇章。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