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播出了一期“外甥正月理发舅舅去世成被告”的“以案说法”节目,引发了广泛关注。
节目中的案件缺乏任何信源,也不具备基本的新闻要素,显然不是一起真实的案例,节目显属“编案说法”。
不过案件是否真实,节目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这一过年禁忌的热议,尤其是对这种说法起源的探讨。
必是以讹传讹我国流传着很多与时令、节气和节日相关的禁忌,其中的有一些有确切的文化渊源,这些也通常可以从古代(经典)文献中找到相关记载;相反,有一些则既无文化渊源,也没有文献记载,显属以讹传讹而来的。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这一说法,极大可能属于后者。
“死舅”是“思旧”的谐音梗?多年来,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称,“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中的“死舅”是从“思旧”的谐音中以讹传讹而来的,并举出了1935年修订的《掖县志》的记载作为证据。
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这意思是说,满人入关后颁行了“剃发令”,强迫汉人剃发、易服以示对新朝廷的效忠。
而汉民族文化素以孝道为首义,固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信条。但是,在“剃发令”“有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下,人们又不得不屈从,因而变通出“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过年习俗以示曲意抗争,用“死舅”的谐音来表示对古国旧君主的思念留恋。
有人还以“地方志”是官方文献,不可能瞎写来强化这种说法的可靠性。
然而,所谓《掖县志》里的记载,不过是其中对一些风俗甚至俗语的随口那么一说,只有简单的1、2句话,更无任何文献出处。
与同一页面的“道士带帽,下一小瓢”“六月北风贵似金,刮一刮,收一份”的随口那么一说有什么不同吗?
因此,以《掖县志》作为证据的“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中的“死舅”是“思旧”的谐音梗的说法毫无证据性可言,显属以讹传讹。
“端午节不剃头,恐妨舅”禁忌的乾坤大挪移?另一种说法,即“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是从“端午节不剃头,恐妨舅”的“恶五月”禁忌迁移到正月的结果。
因为,在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将“剃头”与“死舅”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端午节不剃头,恐妨舅”的说法。
比如,写出过“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种千古名句的清代早期戏曲家孔尚任编撰的专门讲解风俗的《节序同风录》中,就有五月五日端午节“不剃头,恐妨舅”的明确说法。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曾任皇宫内宫阙制作督销之职的潘荣陛编撰的介绍北京民俗的《帝京岁时纪胜》更是将“不剃头,恐妨舅”的禁忌扩展到整个五月,演绎成了“五月不剃头,剃头恐妨舅”的禁忌。
可见,文献中有记载的将“剃头”与“死舅”联系在一起的禁忌只有端午或五月,“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禁忌似乎只能是从“端午(五月)不剃头,剃头恐妨舅”乾坤大挪移而来的。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月恶月、五月五恶日”观念或有人会问,按照你的逻辑,“端午(五月)不剃头,剃头恐妨舅”的说法也没有经典文献的记载嘛,凭什么说更可信呢?
要理解这一点,需要认识中国古代固有的一种传统观念,即认为农历的五月乃恶月,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恶月的恶日,五月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多的禁忌,很多流传至今的非五月禁忌是从五月禁忌中泛化或迁移产生的。
那么,为什么五月是恶月,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恶月的恶日呢?
作为“四书五经”之一的《礼记·月令》(够经典了吧?)有云:“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
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说,五月是日照时间最长的时节,上阳下阴都到了最极致的时节,也就是阴阳相争最剧烈的时节,这种争斗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在这个险恶的时节,君子务必加强自身修养,谨言慎行,不准干这干那的诸多禁忌。
对于这些禁忌,但凡有所违逆,必招致灾殃。
民间对各种禁忌的通常采取“宁信其有”的态度,因而各种禁忌最容易泛化和迁移。
既然五月是恶月,人们自然不惮于信奉更多地禁忌,以最大限度保平安。
而五月五日又是恶月中的恶日,是一年到头最恶的日子,这个日子里几乎只应该诸事不宜。
甚至,包括不应该生孩子,这一天出生的孩子必然是灾星,会带来无尽的祸患,包括伤害(妨)至亲至近的亲人。
比如,东汉《风俗通义》中就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汉代王充编著的《论衡》也说:“以为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则信而谓之真矣”。
五月五日出生的普通人害己妨父母亲人还则罢了,帝王只因为生在五月五日,就会无论如何都避免不了家破国亡的厄运。
比如,南宋《癸辛杂识》就说,宋徽宗原本的生日就是五月五日,为了避祸,将生日改在十月十日,但仍没有逃过亡国的宿命。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无论是史书,还是杂记、还是野史通俗演义,无不充斥着五月恶月,五月五日恶月中的恶日带来的灾殃,以及由此产生出来的,并无限扩展和迁移的禁忌。
比如,《水浒传》中青面兽杨志,就是在端午日被梁中书指派为生辰纲的押运人,从而注定了无论如何生辰纲都必须被劫,以及自己一生的坎坷。
一年中最恶的恶月中的恶日,现在有关五月五日端午节的起源,比如为了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介子推的说法,实际上都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夹带的私货,本质上都是出在“仲夏月(五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的传统观念。
在古代,对于各种灾厄首要的应对策略就是规避,这就是古代产生出畸多禁忌的根本原因。
对于五月五日的禁忌发展到诸事不宜,但凡能避开的事都尽量避开,自然在情理之中。
从五月五日出生的人“男害父,女害母”,泛化出“五月五日,乃至五月不剃头,剃头妨舅舅”的禁忌,有什么奇怪的吗?
综上所述,民间广泛流传的“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过年禁忌并没有明确的出处,必然是以讹传讹的结果。但,其中“死舅”是“思旧”谐音梗的解释几五可信之处;更有可能是对传统文化“恶五月”诸多禁忌中泛化出来的“端午日不剃头,剃头恐妨舅”禁忌迁移到正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