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年代“三伏天”,没空调、没风扇,农村人是怎么熬过来的?

特友谈文化 2024-11-07 22:10:39

发文:小利浦

编辑:望梅止渴!

——【序言】——

六七十年代,三伏酷暑,农村无空调、无风扇,然农人凭着百折不挠之毅力与智谋。

度过炎炎夏日,大地炙烤,汗流夹裹,却教会人们与自然为伍,亲情相依。

盛夏之中,生存之道在于彼此扶持。此乃艰苦岁月的真实写照,亦是对生存意志的深刻诠释。

——【正文】——

在六七十年代,三伏天的炎热似乎对于农村人而言,既是挑战也是一种生活的常态。

那个时候,村里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只有晕眩的阳光和闷热的空气,而我们则在这酷暑中寻找生存的智慧。我家住的小村庄,房子是用泥土和稻草建成的,屋内不及外界凉快的一丝风。

白天,太阳高悬,晒得连野草都显得无精打采,整个村庄似乎都被一种无形的热浪笼罩着。

我记得有一年,正值三伏天的那几天,家里的井水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夏日的清晨,母亲总是提着水桶去井边打水,古老的井口常常装满了清凉的泉水,那是在那样闷热的气候下,我们最向往的东西。

打水回来后,母亲会先给我们喝上一碗,这清凉的瞬间,透过喉咙,久久不能忘怀。

喝过水后,母亲拿出昨晚做好的凉菜,简单的黄瓜和西红柿,加一点盐,既清爽又能消暑。

不仅是我们最爱的食物,还是盛夏里最适合下饭的一道菜。坐在院子里的小儿桌子旁,我和弟弟总是吃得满头大汗,边喝水边往脸上扇风,满屋子都是稻草的香气和菜肴的味道。

即使这样,到了中午,空气依旧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父亲照样要在田里干活,我总记得他那张满是汗水的脸。

他常常在村里与其它农民一起,早早地吃过早饭,便带着工具下地。

而我们小孩子则被大人们叮嘱着要小心,不要在太阳底下待太久。

我和几个小伙伴总是在家附近的树荫下玩耍,树叶被烈日照得绿油油的,偶尔有几只小鸟在上面鸣叫,给这炎热的夏天增添了一丝生机。

午后,有时实在是热得没法待在家里,我们就会趁着饮水的间隙跑到村子旁的小河边玩耍。

那条小河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是我们最喜欢的避暑胜地。河水清澈而又冰凉,浑身上下没入水中的感觉,别提多舒服了。我们在里面嬉戏打闹,有时候还会尝试抓几条小鱼,虽然捕不到几条,但那种乐趣让我们忘记了炎热。

洗完澡后,我们在水边躺着,身上的水珠在小腿上慢慢蒸发,仿佛一秒钟重新回到了轻松的状态,真是快乐无比。

傍晚时分,天边的火烧云慢慢变淡,我们又回到家中。虽然白天的辛苦令人疲倦,但夜喘似乎更能让人放松。家里的灯光总是暗淡而温暖,我们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简单的晚餐。

那一碗煮得恰到好处的米饭、几道清淡的家常菜,以及母亲调味的汤,让人倍感温暖。

父亲总是在这个时候与我们分享他一天的见闻,或者是谈论近期田地里的收成。

母亲则会忙着收拾餐具,偶尔停下来给我们讲一些农村的习俗与传统,那样的场景沁人心脾。

一到夜晚,太阳落下,温度渐渐回落。我们全家人会移到院子里,借此习惯的清凉。

竹椅排成一排,里面满是大人的寂静,

大人们常常用草扇子互相扇着风,低声斟酌着生活中的琐事,一会儿哈哈大笑,一会儿又愁眉苦脸的,我躺在一旁,耳边听到他们聊着买种子、施肥、收成的事,心中充满温情。

在这个时期,我们家最受欢迎的凉爽地方是地窖——一条幽深的小通道,进入后便是凉意袭来的地方。地窖里总是储藏着家里冬天要吃的各种储备,像是大白菜、土豆、萝卜等。

然而,在三伏天,这里也成了我们的小避风港。每当外面炎热难耐时,我和几个小伙伴总会跑到地窖里,感受那种沁入心底的凉意。尽管地窖里只有一盏微弱的灯光,但在里面闲聊无聊的时间,反而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

三伏天尤其难熬,但这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生活经历。虽然家里的条件没有如今的便利,但我们却习惯了这种生活。

到了夜晚,我们会拿出小水壶,装满清凉的井水,坐在院子里吃西瓜。

那时候的西瓜不是很好,但却特别解渴。每当我们好奇地切开西瓜,那鲜艳的红色和清甜的果汁总是让我们心中无比快乐。

切开的西瓜上做得美美的,常常会引来邻居孩子们一起分享。兄弟们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享受着那份简单的快乐。

当时的生活虽然艰难,却也让我们学会了珍惜。每一个田间地头的辛苦与等待,换得的都是收获的果实。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在这种亲近自然之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淳朴。

炎热的三伏天,既是对生活的挑战,也是对我们智慧的磨砺。每当炎炎夏日回忆起来,那种清凉随处可得,是我们在那段岁月中生生不息的火焰。

2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