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时间9月8日下午6点30分,白金汉宫正式宣布:在位超过70年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已于8日下午,以96岁高龄,于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堡平静逝世。女王逝世后,王储威尔斯亲王查尔斯随即登基,并以“英王查尔斯三世”的君王尊号,在举国哀悼与“天佑吾王”的歌声中,同英国正式走入了下一个时代。
女王逝世后,英国政府马上启动被称为“伦敦桥行动”的女王驾崩应变计划──未来10~14天内,英国将在伦敦西敏寺为伊丽莎白二世举行“国葬”,这也是自1965年首相丘吉尔逝世后的第一次,仪式结束后女王灵柩才会返回温莎城堡,安葬于前代英王乔治六世与已故王夫菲利普亲王身旁。
同时继国王位的查尔斯三世,8日晚间则留在巴尔莫勒尔堡和其他直系王室成员一同守灵,但翌日就得返回伦敦坐镇白金汉宫,除了哀悼母亲并亲自主持国葬外,新国王也必须紧急巡回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与威尔斯,以象征“王权交接”。
48小时前才任命新首相,健康突然快速恶化尽管已经高龄96岁,但女王逝世的消息仍让英国倍感错愕与冲击,因为48小时之前,女王才在9月6日下午精神奕奕地接见并任命新任英国首相特拉斯──而她也是女王在位70年任命的第15位英国首相。
一般而言,对于内阁重大人事决定、特别是首相的任命,女王都坚持会在伦敦的白金汉宫官邸正式进行。但本次任命首相却因体能特殊状况──根据白金汉宫的说法,女王正苦于“某些移动困难的问题”──才由首相赶赴苏格兰配合女王。
在6日公布的官方照片中,女王虽然更显消瘦,仍能独自拄着拐杖站立,笑容可掬地与新任首相面谈,整体的精神与健康状况看来良好、并无重病或不能理事的迹象。
不料翌日,王室突然取消女王的所有预定行程,白金汉宫8日中午12点30分更突发“女王健康抱恙”的特别声明,6小时后就公布了女王的死讯。
自从去年4月,王夫菲利普亲王以99岁之龄去世后,女王的体能与精神状况就明显下滑,原本就苦于衰老的膝关节与下背部退化问题变得更为严重,今年2月女王更染上了新冠而让体能进一步衰退,这都迫使女王大幅减少公众活动,甚至连今年5月份的国会开议女王演说仪式,都首度由王储查尔斯单独出席,代为致词。
不过登基正好70周年的女王,今年6月也动员全英国一同放假欢庆“白金禧年庆”。尽管受限于体力无法全程参与,但在公众面前女王仍颇为健康,接着也都还持续公开活动,一直到7月21日女王例行性地前往苏格兰的王室庄园──女王个人最喜爱的度假地,巴尔莫勒尔堡──展开“年度暑休”而全面停止公开活动为止。
按照王室的季节传统,每年7月~10月之间,女王都会前往此地避暑休假。这一方面是要避开夏季伦敦与英格兰南方的大量观光客,二方面也趁着苏格兰难得的夏季天气,放松、并享受女王本人最喜欢的自然风光。过节传统如此,王室与政府之间也没有异常动态,因此直到8日中午白金汉宫突然无预警发出“女王健康公告”时,英国上下才突感措手不及。
一级王室成员火速赶往女王病榻,并对新王查尔斯三世宣示效忠8日中午12点30分,白金汉宫突然无预警突发公告,指王室医疗团队对“女王的健康状况感到忧心”,因此建议她持续接受“医疗观察”。尽管该公告强调女王目前还在巴尔莫勒尔堡“状况自在”,但除非状况严重,否则白金汉宫一般不会刻意针对一级王室成员、特别是女王本人的健康状况发出临时公告,因此以英国《BBC》为首的各级媒体与政府机关也随即因为这份异常的公告,马上进入“紧急应变状态”。
白金汉宫的公告虽然没有任何具体细节,但国家级电视台《BBC》却马上切掉第一频道的既定节目,并派出王牌主播休.爱德华兹以一袭黑色西装坐镇,展开全球紧急直播。直播时《BBC》切掉所有广告,也没有任何“女王之外”的新闻报道──种种应变,都符合“重大社会变动”与“紧急事件”的程序,明确预告着女王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
除了《BBC》与白金汉宫的高度准备外,英国一级王室成员──以王储查尔斯在内的女王4名子女,以及王孙、同时也是王位继承第二顺位的威廉王子,也都收到白金汉宫的紧急通知,全员火速从英国各地赶往女王身边。
之中,最先赶到巴尔莫勒尔堡的,是人也同时在苏格兰代表女王执行王室勤务的安妮长公主,接着赶到的是王位第一继承人查尔斯王子。英国皇家空军也出动了行政专机,紧急载着王室嫡长孙威廉,以及女王的次子安德鲁与三子爱德华,从伦敦飞往苏格兰亚伯丁机场。
该班专机的降落也由《BBC》全球直播,一下飞机威廉王子就亲自开着车,载着两位叔叔火速赶路,傍晚5点左右抵达巴尔莫勒尔堡。但王位的第三继承人,威廉的儿子乔治王子与夫人凯特王妃则没有同时北上,而留在温莎待命。
与此同时,与王室关系紧张的第二王孙──萨塞克斯公爵夫妇,哈里与梅根──目前正好也在从美国加州返回伦敦参加慈善活动。原本哈里尚没有安排与女王见面,但却因状况紧急而同时北上。只不过在慌乱的行程交涉下,哈里没能搭上兄长威廉与叔叔们的空军专机,赶到巴尔莫勒尔堡已是当晚8点、女王死讯发布的1个半小时以后。
2022年9月8日英国晚间6点30分,白金汉宫正式发出女王逝世的全国讣告:“今日下午,女王平静地在巴尔莫勒尔堡逝世。国王(查尔斯三世)与王后(卡米拉)今夜将留在巴尔莫勒尔堡,并在明日返回伦敦。”
根据程序,在女王确定死亡后,查尔斯即刻就以王储身份自动登基。而在巴尔莫勒尔堡的所有王室成员,都必须第一时间亲吻新王的手,并当面效忠致意。而作为新任君主的第一份国王诏令,查尔斯也确认、并正式宣布自己的国王称号将是:查尔斯三世。
“伦敦桥行动”启动,丘吉尔之后首次国葬继位为王的查尔斯三世9日将先行返回伦敦,他预计会先召唤首相特拉斯确认政府状况与仪式安排,接着在周五对英国与英联邦,发表身为身任国王的首次演说。而在女王国葬、入土、追思礼拜结束之后,查尔斯三世、白金汉宫与英国内阁就将开始就“国王加冕大典”进行规划,预计仪式会在2023年下半年、也就是女王逝世一年后才会举行。
英国国歌与王室呼号,在女王逝世的第一时间,就从“天佑女王”转为“天佑国王”。同时英国政府也正式启动代号“伦敦桥行动”的女王国葬应变计划。
伦敦桥行动是从1960年代开始,白金汉宫与英国政府针对女王驾崩提前规划的跨部会应变方案。内容主要是针对国家丧仪的内容、政府在外交与内政的公告程序、女王本人对于丧礼的规划遗愿、白金汉宫幕僚交接、以及协助新任国王应对巨变的各种方案。而在“伦敦桥行动”中,英国政府又会针对不同逝世地点,采取对应的调整──像是女王在巴尔莫勒尔堡逝世,就得启动苏格兰方案的“独角兽行动”。
根据独角兽行动的安排,女王在苏格兰逝世后的翌日,将移灵往爱丁堡的荷里路德宫,接着会短暂绕行爱丁堡市区并在圣吉尔斯大教堂停留。之后,灵柩将被运上专用火车,从爱丁堡市中心的威瓦利火车站出发,沿着英格兰东线铁路一路南下伦敦,直到移灵白金汉宫的王座厅。
根据基本规划,灵柩在返回白金汉宫后,将至少停棺4日,以供王室成员的私人仪式与告别。之后,灵柩将被移往威斯敏斯特教堂,并开放一定时间供社会大众凭吊。伊丽莎白二世的国葬仪式,预计将在女王死后10~14天于西敏寺举行,但因为攸关王权且国葬仪俗事关重大,也必定有国际各方元首亲自前来参与,因此确切的时间安排与规划还会需要由首相特拉斯与新王查尔斯三世反复确认,才会正式公布。
在白金汉宫准备丧礼的同时,查尔斯三世也必须在国丧举行之前,亲自在英格兰、 苏格兰、北爱尔兰与威尔斯的首府进行“联合王国巡回”。传统意义上是要各地贵族、官员与民众对新王起誓效忠,但现代的政治意义是要安抚社会民心、接受各地对女王与王室的悼念,并以此表示四国平等、对于新王都同样重要。
丧仪安排之外,以《BBC》为首的英国各大媒体也必须启动“国殇模式”,主频道的新闻将集中轮播女王生平的回顾与王室国葬的进度,一般节目则以温馨庄严的内容为原则,避免过分戏谑的喜剧、特别是讽刺时政的嘲讽内容。
1952年继位,英国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1926年4月21日出生于伦敦的伊丽莎白,是乔治六世的长女。一开始,她并不在王位继承的优先名单,但因伯父──英王爱德华八世不满被政府干预婚配而于1936年退位,进而让乔治六世接任国王后,年仅15岁的伊丽莎白才成为王位继承的第一顺位。
乔治六世登基不久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在欧洲爆发。战争初期,英军不仅在欧陆溃败,纳粹德国也展开攻略英国的英伦大轰炸。此时的伊丽莎白也开始履行自己的王室职务,除了透过广播、王室宣传活动鼓舞英国国士气外,她更加入了国土防卫的预备部队,并成为一名合格的军用卡车驾驶兵。
据说这段军车训练,让伊丽莎白自此喜欢上了自驾开车,直到90多岁都还时常在苏格兰高地驾驶越野车独自兜风。
二次大战结束后,伊丽莎白与初恋对象、来自希腊王室的流亡王子菲利普结婚,并短暂地随服役于皇家海军的丈夫派驻地中海的马耳他基地。但随着英王乔治六世罹患癌症、健康状况不断恶化,王室才召回身为王储的伊丽莎白,代表国王访问大英帝国的各州领地、代履王室任务。
1952年2月6日清晨,久病缠身的乔治六世突然病逝,人正在非洲殖民地肯尼亚的伊丽莎白,随即在海外以“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之名继承王位,自此展开长达70年又214天──英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久的王权统治。
身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王权风格虽然相当保守,但却处事应对却非常稳定、自制。尽管英国在二战之后急剧衰退,海外的帝国版图与日骤减、国内也因漫长而沉重的战后重建而感到巨大的财政与社会压力,但伊丽莎白二世却始终如一,其一方面恪守王室的政治中立原则,二方面也积极透过电视、网络......等科技传播媒体来与国民互动,并在各种社会挑战与重大危机时,扮演安定民心的温柔力量。
然而女王本人的保守与自制,却因晚年儿孙辈的一系列王室纠纷与公众丑闻──包括长子查尔斯与戴安娜王妃的婚姻破裂与舆论冲突,以及次子安德鲁王子近年涉入美国富豪爱泼斯坦案的性侵丑闻──而屡陷危机。
不过女王任内从丘吉尔开始,到特拉斯结束,前后70年一共任命过15任英国首相。除了最一开始的父王驾崩外,伊丽莎白二世也见证了苏伊士运河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总统遇刺、英格兰世界杯夺冠、北爱尔兰流血星期天、福克兰岛战争、洛克比空难、海湾战争、苏联解体、戴安娜王妃车祸逝世、911恐怖攻击、入侵伊拉克、伦敦七七爆炸案、苏格兰独立公投、英国脱欧、全球疫情等等重大的国家级危机。但每逢大难,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总能在英国国民面前沉着安抚民心,并温柔坚强地让国民冷静团结。
因此,女王的逝世,不仅给英国社会带来强烈的哀悼情绪,对于世界来讲也是历史翻过的漫长一页。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与『昔日伟大』的最后一道连接。”在2017年一份深度讨论伦敦桥行动的报道里,《卫报》记者奈特认为经历、参与并见证着二次大战胜利的女王,仍是这个国家自我认同、甚至有时显得过于怀旧傲慢的代表符号,“但英国自诩为『强权』的意识想像,将随着女王的离世,真正划上休止符。”
女王逝世后,白金汉宫、特拉法加广场、温莎城堡、巴尔莫勒尔堡门外,也各自聚满了成千上万的悼念民众。而在伦敦下了一整夜的雨中,超过50辆黑头出租车也在午夜前自发性集结在白金汉宫门外向女王致意。
“我们要来送她最后一程,女王可是我们土生土长的伦敦女孩。”一名年轻的出租车司机,在悼念车队中对《BBC》的直播表示:“女王是大家的一份子,也是我们不变的伙伴。”
9日凌晨,彻夜不眠的英国媒体也发出了以女王讣告为主的头版头条。像是英国《每日电讯报》就以全版封面向女王致意,并配上一句伊丽莎白二世在911事件后,为了安慰各国死难者遗族所说出的名言:“悲伤是我们为爱付出的代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