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命数-解析二战纳粹德国的石油命脉是如何被切断的

东君聊 2024-08-01 23:34:5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期间,天然气或原油和石油对第三帝国的存在至关重要。 他们为德国战争机器提供了必需的燃料,甚至在1941年至1942年期间让它以最大容量运行。

当时,纳粹德国有两种获得大量原油和石油的重要方法:

来自德国本土的通过天然材料和合成燃料的工业生产。来自被占领土和轴心国国家的油田和炼油厂。首先,第一点的存在对于纳粹德国的战略行动是至关重要的。

基本上,德国和中国有些类似,是富煤贫油国家,在鲁尔格比特[1]或今天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鲁尔地区有巨大的煤炭储量。 在十九世纪末,该地区一直是欧洲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但进入20世纪后,内燃机的大量普及使德国遇到了真正的问题是本国境内的天然石油储量和供应不足。 直到1939年,德国的大部分原油来自三个重要的油田:下萨赫森的尼恩哈根Nienhagen-Obershagen、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的里特贝格Rietberg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海德Hemmingstedt-Heide。 根据1947年亨利·卢德默的战后报告,尼恩哈根和里特贝格每年生产约60万吨原油,而海德的开采量仅为为5万吨。

图1:尼恩哈根的前离岸石油钻井平台(Erdölförderturm)

但来自天然油田的石油显然不足以应对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 因此,德国人从19世纪末开始投入巨资进行合成燃料的研究和制备,合成燃料是通过两种重要的化学过程生产的:Bergius和Fischer-Tropsch反应。 具体来说,它们是将煤炭转化为石油的两种“方法”,也是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科学发明之一。

Bergius基本上是在400-500摄氏度和20-70兆帕下氢化碳(或煤炭),以重油、中油、汽油和气体为主要产品。 此外,Fischer-Tropsch或FT工艺基本上是一种气化工艺,有助于将一氧化碳和氢转化为各种形式的碳氢化合物或合成燃料产品。实际上,德国在整个二战中都十分依靠鲁尔区(Ruhrgebiet)因为那里不仅是是战时德国的重工业中心,也是最可靠的能源来源,因为大多数合成燃料FT工厂都位于那里。即使是在失去了罗马尼亚油田以后,德国依然有能力为装甲部队的进攻提供燃料,而仅仅是在盟军开始战略轰炸以后,由于合成燃料工厂被摧毁,德国战争机器才不得不停顿下来。

图2:战争期间德国Ruhrchemie工厂的Fischer-Tropsch设备

亨利·卢德默的报告提供了关于德国Bergius和Fischer-Tropsch工厂产能的一些数字能够说明这一点。 他们为纳粹德国的燃料和石油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Bergius型合成燃料工厂每年为德国生产约42.75万吨合成油,而其他15.5万吨是通过Fischer-Tropsch工艺生产的。 以下列表包括第三帝国主要合成油厂的名称、地点和容量,具体如下:

图3:德国战时合成油厂的名称,来自亨利·卢德默(1947)的报告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第二点,德国的原油进口。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马尼亚是纳粹德国的战略盟友。多说一句,罗马尼亚是整个二战参战国家中唯一一个既没有向轴心国投降也没有向盟军投降的国家,十分的奇葩。

自十九世纪以来,整个罗马尼亚各地都发现了大量石油,特别是在普洛耶什蒂油田,其中Petrotel Lukoil和Petrobrazi是欧洲最大的炼油厂。 约30%的轴心国石油产量由普洛耶什蒂油田的炼油厂提供。

因此,这个地方逐渐成为所有盟军轰炸机极其重要的目标。 自针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以来,普洛耶什蒂地区于1941年7月遭到苏联和英国飞机的猛烈轰炸。 然后,对普洛耶什蒂炼油厂的空中行动得到了加强。

1943年8月1日,美国陆军空军(USSAF)组织了对普洛耶什蒂油田和炼油厂的大规模空中轰炸,有177架B-24轰炸机参加,代号为潮汐波行动。 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场针对轴心国石油供应链的无效攻击。 普洛伊什蒂虽然遭到轰炸,但其自己的炼油厂并没有被轰炸摧毁,直到1944年8月,在对罗马尼亚的贾西-基希涅夫攻势中,苏联红军才最终占领了普洛耶什蒂。

图4:1943年潮汐行动期间对普洛耶什蒂油田设施的轰炸

综上所述,德国在二战前国内石油供应的比重为:

35-50%来自德国开采的煤炭制成的“合成油”,并转化为燃油。上文已经说过这是一个工程奇迹,但这个转化过程的奇迹也同样十分昂贵。

25-35%来自罗马尼亚的普洛什蒂油田。

其余的主要来自其他国家的原油进口,在1941年以前主要从苏联或委内瑞拉购买。

直到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

德国在1941年以后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石油生产的赤字是德国持久战无法获胜的关键之一。我之前提到过德国统帅部有一个1000公里进攻停止线,意味着德国的燃料储备和补给能力只能在最远1000公里的距离上保障德军行动3个月。随着苏联由于战争中断了石油供应,纳粹瞄准了巴库油田(高加索),但这个距离已经超过了1000公里的补给能力极限,导致了德国最终战略意图失败。为了弥补与苏联的贸易损失造成的赤字,德国人开始将所有民用车辆改为使用固体燃料(煤和焦炭)运行,并将石油重新分配给其军事需求。

1943年中期,盟军把锤子砸到了德国的罗马尼亚石油设施(查找下“潮汐行动”),盟军在普洛耶斯蒂狂轰乱炸,这摧毁了德国约33%的石油生产能力。这迫使纳粹转向,到1943年底,德国人看到了对合成石油生产投资的回报。

1944年初,主要位于鲁尔区的合成燃料工厂每月生产约50万吨合成燃料,这基本上填补了普洛耶什蒂油田的生产缺口。盟军迅速的发现了这一点并立刻转移了战略轰炸行动,以打击这些石油生产设施。

产生转折的临界点在1944年6月,当盟军战略轰炸的破坏速度超过了纳粹修复设施的速度时,一个恶性循环开始了:

盟军对鲁尔重工业区和能源工厂的战略轰炸使德国空军的燃料减少,因此导致他们无法保护石油设施,这使得轰炸变得更容易,战果也迅速扩大……如此往复。

德国尽管在二战中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大陆,但德国的石油命脉依然掌握在别人手里。英国(和美国)垄断了全球石油市场,并对德国实施石油禁运,缓慢而稳定的将套在德国人脖子上的绞索拉紧。

德国为了避免被盟国的绞杀战窒息而死,希特勒派出了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进入北非。此外进攻苏联的计划也有打开南下苏伊士运河和进驻中东的通道的目的。其战略目标都是为了打碎英美的封锁和夺取位于中东的油田。

然而,出了无数哲学家的德国人在战略上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如既往的短视和天真。苏联和英国并没有那么轻易放弃。

历史的结果。英国军队在阿拉曼阻止了非洲军团,尽管德国短暂控制了俄罗斯南部的迈科普油田,但苏联军队摧毁了这些设备,因此德国无法从中生产任何石油,德国军队在几个月内被击退。

德国人避免被绞死的努力最终是徒劳的。

历史的结果再次表明,尽管人类热衷于研究和讨论战争中的武器和战术,但归根结底,后勤保障和工业能力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

​​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