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悬疑澄清:林彪能背着罗荣桓给中央发电吗?他是否背锅多年?

智胜聊历史 2023-09-15 12:32:01

在多年前,关于林彪决定不打锦州改打长春的电报,无论是官方的战史,还是有关领导人的官方传记,甚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巨制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体现的都是林彪这封电报没有给政委罗荣桓看,便以林彪罗荣桓和参谋长刘亚楼三个人的名义发给中央的。并且这也是一直以来批林彪保守谨慎不敢打锦州的一个最有力的例证。近些年来,又有些新的研究成果,包括林彪当时的秘书等人的回忆,声称罗荣桓看过这份电报,他也是在电报上签了字的。那么,罗荣桓到底看过没看过这份电报呢?林彪到底有没有背锅呢?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解读分析。

第一个问题,林彪为什么改主意发出不打锦州改打长春的电报呢?

对林彪指挥风格有一定研究的人都知道,他打仗精于计算、持重谨慎。本来东野大军南下打锦州战役时,林彪便有些顾虑:一是担心部队缺粮缺油,因为汽车只带了从后方南下单程的汽油;二是担心后方运输线太长,后勤保障的不确定性太大;三是担心华北傅作义部队由关内北上,加入东北战局。

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就在东野大军挥师南下打锦州时,一则敌情通报报告:锦西葫芦岛方向果然增加了4个师的兵力,这些部队主要就是华北傅作义的部队。包括号称“赵子龙师”的独立95师等都杀向了葫芦岛。

敌情突然加重。用林彪的话说,准备了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怎么办?本来就有些犹豫的林彪,决定给军委发一封考虑回师打长春的特急电报。在这封电报中,林彪既分析了打锦州面临的新情况,也分析了打长春的利弊。总体上认为“攻长春的把握大为增加。但须多延迟半月至20天时间”。最后林彪在电报中表示:“以上两个行动方案,我们正在考虑中,并请军委同时考虑与指示”。

针对敌情出现的新变化,林彪把自己的想法上报军委,并请军委同步考虑与指示。按说这也属正常。关键是大军已南下,锦州外围作战早已打响,再回师打长春,这绝对是个重大的变化,干系显然太过重大。

第二个问题,以林罗刘名义发出的重要电报罗荣桓本人难道不知道吗?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这封电报是如何署名的。通过《毛泽东军事文集》和《毛泽东年谱》看,这封电报是于1948年10月2日22时发出的。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三人都是署名的。

通过电报档案佐证,以林罗刘的名义联合发出,这个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这封电报发之前到底罗荣桓看没看过?换句话说,以前一直说的林彪是背着罗荣桓以林罗刘的名义发出的电报,到底成立不成立?

让我们再看一下林罗刘签发电报的惯例和模式。战争年代,每一个战略区的电报,通常都是军政主官签发。也有的是军政主官加上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一块联签。这可以说是一个通常惯例的做法。我们看东北野战军的电报,以林、罗、刘的名义发出的电报居多,也有一部分是以林、罗、刘、谭(政)名义发出。正常的、一般性的电报都是林、罗、刘三人联签发出。

我们说,一般情况的电报,都是林罗刘三人联签,更何况是这样改变中央军委原定决策部署的重要电报呢?以林彪的精明和谨慎,这点起码的党性原则和常识肯定会有的。因此,这么重要的电报,这么干系重大的电报,这么需要集体决策的电报,很难想象司令员不经过政委、参谋长签名而独自发出。从逻辑推理上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第三个问题,林罗刘均在一列火车上有必要回避罗荣桓那么急着发出吗?

战争年代的指挥所极为精干简便。更何况当时林罗刘都在一列火车上,他们三人联签电报很方便。特别是林罗刘从红军时期就开始搭班子配合,可以说一直比较密切,彼此也非常信任。林彪完全没有任何理由回避罗荣桓、刘亚楼二人单独签发这个电报的必要。

另外,如果刘亚楼不知道林彪签发过这样一封电报,他又怎么第二天早晨能和罗荣桓一块去找林彪说服此事呢?显然,这封电报罗、刘是看过的,是签过的。

在罗、刘看过这封电报的佐证上,当年林彪秘书谭云鹤在《见证历史》上这样说道:

“当我们的专列开到郑家屯车站时,收到了一份中央军委的敌情通报,里面说到傅作义所部共4个师,经海路到葫芦岛登陆......我把这份电报送给林彪以后,我看他就有些紧张,不一会儿,他就向我口述了一份给中央军委的电报,大意是:由于傅作义部增援锦西、葫芦岛,我军是继续攻打锦州,还是回师去打长春,以上两个方案我们正在考虑中,请中央军委同时考虑并指示。一句话,打锦州的决心又动摇起来。我记录整理之后。照例送罗荣桓、刘亚楼圈阅后,以特级绝密电发出了,这是10月2日22时的事”。

谭云鹤的回忆说得非常清楚明白,称这份准备回师打长春的电报已“照例送罗荣桓、刘亚楼圈阅”。他接着回忆道:

“第二天上午,我们刚吃过早饭,罗荣桓和刘亚楼一同到林彪这里来,我正在场。罗荣桓比较婉转地提议说:‘锦州的问题,这是主席、军委坚持的意见。葫芦岛敌人虽然增援了4个师,但我们还是有办法阻击敌人的。估计锦西方面我们在增加一个纵队或再加一两个独立师即可,是不是打锦州的决心还是不改的好’。刘亚楼也表示了类似的意见。这时我才知道,虽然昨晚那份电报他们画了圈,实际上很勉强,今天一早他们两个才一道向林彪提出来”。

显然,经过一晚上的思考,罗荣桓、刘亚楼都觉得给军委发的这封回师打长春的电报很是不妥。因此,他们决定一块来说服林彪。而据谭云鹤回忆:当时“林彪一听也有些后悔,马上让他亲自到机要处去查一下,昨晚拟的那份电报如尚未发出,就扣下不发,如已发出,是否向中央机要局申明作废”。随后得知,电报早已经发出,已不可能申明作废。于是林、罗、刘决定重新再给中央发电,表明打锦州决心不变。

帅克以为,作为林彪的秘书,当年电报的经手人、承办人,谭云鹤的回忆逻辑是严谨的、可信度是高的、是有说服力的。

第四个问题,林彪的这封电报为何影响如此深远又为何背锅这么多年?

在打锦州战前的关键时刻,出现这一变故,确实不是一件小事。但通过毛泽东主席与林罗刘的往来电报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彪虽发出了这封电报,但部队继续南下准备打锦州并未受丝毫影响。毛泽东主席后来也在回电中明确表示说:“因为你们很快就放弃了此项(指回师打长春)想法,故在事实上未产生影响”。

那么,“事实上未产生影响”的电报为何影响如此深远,又成了林彪挨批的一个重要例证呢?除了众所周知的“9•13事件”影响的原因外,我们还不应忽略这样两个客观因素:一个是电报收发的时间差问题,另一个是主席两封严厉的批评电报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林彪的这封电报是于10月2日22时发出的。10月3日9时,林罗刘商议后,便紧急发出继续攻打锦州的电报。实际上这个时间段满打满算也就11个小时,其中还包括至少六七个小时的深夜时间。

关键是主席收到林罗刘3日9时的电报是在当晚20时15分。因为电报往返需要翻译,需要呈送。这有一个时间周期和错位差。而在20时15分之前,主席曾于17时和19时接连发出两封严历批评的电报。

显然,电报收发时间上的错位差,引出了主席的两份严厉批评电报。如果没有这个时间上的错位差,假如主席很快能收到林罗刘继续攻打锦州计划不变的电报,断不至于再发出那样两封严厉批评的电报。

回过头来看,恰是这两封电报,无形当中加重了林彪不敢打锦州的犹豫,放大了林彪犹豫的错误。

主要参考文献:《毛泽东军事文集》《辽沈战役》

4 阅读:1603
评论列表
  • 2023-09-15 16:59

    历史越久远越清晰,好像小编在现场一样。

  • 2023-09-15 19:03

    林是司今兼政委,小编是以为早期罗是政委

  • 2023-09-15 19:24

    东野司令员林彪政委肯定是罗荣桓

    孤海星辰 回复:
    罗是副的,政委司令员都是林彪
    梁秋云 回复:
    当时东北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都是林总,但是东北野战军的司令员是林总,政委是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