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其书——创意书写深圳大展”在深圳开幕,院长白砥致辞
王世国/文
“书法之创新即中国艺术之创新;书法之创新,为中国艺术面对世界之核心竞争力!”这是“日新其书”——创意书写深圳大展的组织者,第一次将书法创新提到如此高度。
去年岁末至今年3月10日举行的这次展览,由白砥担任院长的深圳东方创意书法院主办,汇集了当代书坛近百位书家的作品,其中24位特邀书家如曾来德、曾翔、白砥、邵岩、周汉标、陈求之、党禺等都是当代书法创新的积极倡导者,整个展览向世人召示:“笔墨当随时代,师古必期于创新。”展出的百件作品,完全不是世人所熟悉的书法,只有笔墨、水墨、彩墨书写或描画出来的汉字图像,甚至就是一幅抽象画。看罢展览人们不禁要问:这就是书法的创新和未来吗?
展览现场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书法刚从经历数年十年压抑、摧折中复苏过来,尚未恢复元气,接续前贤,便在改革开放大潮的裹挟下,投入轰轰烈烈的书法革新运动之中。在日本现代书法和其它外来思潮的影响下,书坛上掀起一股“流行书风”和“现代书法”的热潮,一些中青年书法家在创新的大旗下聚集起来,向传统经典书法发起冲击,从章法、笔法、结字、墨色等方面各寻途径,标新立异,务求惊奇,吸引眼球。然而,匆忙开始的书法革新,由于缺乏必要的休养生息和储备,使得一些书法创新的领军人物往往先天不足,文化修养和传统经典的积淀不深,难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展览现场
进入本世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财富的积累进一步促进了消费和娱乐文化的繁荣,信息和网络技术又加快了图像文化的发展。“流行书风”和“现代书法”的新奇特性,以及强烈的视觉刺激性和精神娱乐性,也恰恰适应了展览大厅要求的“展厅效果”,满足了观众好奇求新的心理需要。这种新的书法风尚随即吸引了大批跟风者,那些领军人物也就成为受到热烈追捧的明星。然而,正像“时尚永远只是存在于即将开展而未普遍开展”一样,虽然“流行书风”和“现代书法”的先行者,以及具有突出表现的书法家成就了大名,甚至成为书法组织的领导人,但那些众多的追随者则成为残花败柳。
展览现场
承续“流行书风”与“现代书法”的余脉,书法革新的探索在深入发展。一些书法精英,一方面专门寻求古玺、秦权、砖铭以及“穷乡僻壤”无名氏的碑刻上文字,模拟其形,以此入书,借以获得类似“儿童艺术”的那般稚拙之趣。另一方面,他们再将“流行书风”的章法革新推向极致,不再仅仅满足于一行字的中轴线的扭曲,而是使一行字排列左冲右突,随意穿插,甚至混乱无序,让观者完全无法辨认;字形更加夸张变形、没有规则,不要对称平衡,字势随意倾斜,或者按照设计意图进行“摆设”。
展览现场
沿此路径的书法革新运动,它发展趋向便是有了干脆彻底抛弃了“书法”之名,以“写字艺术”或“书写艺术”的名义所进行的创作,更加自由地发挥笔墨、水墨、彩墨的书写效果,将书法创新推向极致。在这里,作品字形完全变成了设计的图形,那些字不是被书写出来,而是按照设计的蓝图画出来的;字义也无关紧要,甚至毫无意义;有的根本没有字形,只有抽象的笔墨线条。如果这就是书法艺术的未来的话,那么这种创新必然就是书法的终结。
展览现场
我们要明白,这些创新书法究竟“终结”了什么?它们终结了中国书法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它丧失了汉字书法的艺术特质。艺术特质是一种艺术的质的规定性,是其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标志。这就像是芭蕾舞的艺术特质就是必须用脚尖跳舞,并且有着“剪式变身跳”“劈叉大跳”“吸腿转”等一套程式,否则便不是芭蕾舞。
展览现场
而且,一种艺术的特质又是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书法的艺术特质就是在数千年汉字书体的演进历程和历朝历代人书写中运用笔墨的经验,并由此逐渐形成的笔法、结字、墨法和章法的一套明确的法则、程式。深入研习和熟练掌握这些法则、程式,并将它们精彩地表现出来,就能彰显书法家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力,作品就有的历史感。
这些法则、程式即书法之“法”,它已经成为民族的文化符号,成为代代相传的基因密码,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正因为有了它,使得原本精深的书法艺术变得人人可以学习和掌握。尽管每个人的天分不同,成就各有高低,却因为有“法”可依,人们对书法的爱好和了解都而能够达到相当的程度,使古老的书法艺术能够代代相传。
展览现场
如今,按照这样的书法创新之路走下去,书法就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大众艺术”,成为人人可以不学而能的“素人之书”。无需临习经典碑帖,无需练习笔法技巧,无需创造个人风格,你只要放胆挥毫写字,只要吸引眼球,让人看得惊心动魄;或者精心设计文字图形,标新立异,务求新奇,那么你就是书法家。(本文原载2023年2月22日《书法报》,标题有改动。配文片均来自深圳市东方创意书法院所发的公众号)
王世国著《当代书法评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