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2支队机关的各红军部队和游击队发展史

长江有大中 2024-04-05 10:26:53

挺进师与浙南红军游击队

浙南游击区,位于浙江省的南部,东濒东海,南连闽东,西与赣东、闽北接壤,北至杭(州)江(山)铁路(今浙赣线)以南。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15块游击区之一。

浙南地区峰峦连绵,森林茂密,地形复杂,适合开展游击战争。浙南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早在1924年初,在温洲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温洲独立支部,后陆续在金华、衢州、遂昌等地建有中共党组织,或有党领导的革命活动。

党的“八七”会议后,这里的农民武装起义风起云涌,较大的就有20余起。1930年,在浙南农民暴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3军,她的旗帜曾插遍浙南各地,留下深远的影响。红13军失败后,在浙南仍由党领导的游击队继续坚持斗争。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10军团),在江西怀玉山遭到7倍于我的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大部分指战员英勇牺牲。

抗日先遣队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等率领的先头部队,包括领导机关人员、后勤人员、伤病人员和1个迫击炮连、1个重机枪连,以及从怀玉山突围出来的人员共400余人,由江西德兴县广财山进到德兴、横峰边境的槎源坞、篁村一带,与中共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及省军区机关会合。

2月初,中共闽浙赣省委根据中共中央1月5日指示电,以先遣队的先头部队为基础,补充30师1个团,共538人,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粟裕为师长,刘英为政治委员。

部队编为3个支队和1个师直属队,有重机枪4挺、轻机枪8挺和长短枪455支。挺进师的任务是:深入浙江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苏维埃根据地;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击、吸引和牵制国民党军,保卫闽浙赣边区和邻近的根据地,并从战略上配合红军主力行动。

1938年3月,以挺进师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浙南红军游击队583人,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第3营。

红9团与闽西南红军游击队

闽西南地区包括:龙岩、永定、上杭、连城、漳平、宁洋(今分属永安、连城、漳平、龙岩)、平和、南靖、长汀、宁化、归化(今明溪)及广东省的大铺、饶平等县的广大地区。是红军主力长征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游击队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主要区域之一。

早在1926年,一批共产党员和革命者,从广州毛泽东同志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后回到闽西,在龙岩、永定、上杭、长汀、武平等县,发展党的组织,成立农民协会,建立革命武装斗争。统治龙岩的军阀陈国辉,勾结当地的土豪劣绅林尚轩、林树宏、郑丰稔等大肆拉丁派款,加捐加税,残酷剥削人民。龙岩人民对其恨之入骨。1927年11月,国民党军第11军从龙岩途经永定入粤时,声称要消灭陈国辉,陈闻讯退至漳平。当时,龙岩共产党员郭滴人、邓子恢等同志在龙岩召集了5000多名革命群众集会,声讨陈国辉的罪行,会后举行武装暴动,捣毁了陈国辉走狗林尚轩的老家,烧掉了林树宏的大院。1928年3月4日,后田人民在龙岩县委领导下,举行后田暴动,成立了红军游击队,在当地打土豪、烧田契,开仓分粮,打击了军阀及其走狗的威风,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

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亲率工农红军第4军主力,由井冈山来到了闽西。3月间,主力红军在游击队配合下,攻克了长汀,歼灭军阀郭凤鸣部3000余人,建立了闽西第一个红色政权--长汀县临时革命委员会。红军在得到大批物资补充后,回师赣南。5月间,利用蒋桂战争的有利时机,毛泽东和朱德同志率领红4军再度入闽,在当地游击队的配合下,先后3次攻打龙岩县城,歼敌200余人,使陈国辉部全军覆没。在红4军的策应下,东肖、红坊、湖邦、西山、东山、马坑等地农民纷纷举行暴动,建立革命武装。从此,闽西革命运动进入了新时期。为了适应革命斗争的发展,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了红9团。全团1200余人,团长吴胜,政委罗桂华。1931年11月以后,闽西苏区成为中央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1934年春,红9团按照中央军委指示,在永安、连城一带打击了大刀会、童子兵等地主武装,然后进至连城、宁洋、龙岩3县的边境地区,开展游击战争。长汀、连城失守后,活动在这一地区的福建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朱森,率领分区机关和连城明光独立营300余人,转移到宁洋流水与红9团会合,加强了岩连宁边区的力量。11月7日,红9团在宁洋县苏一田建立了岩连宁特区革命委员会,创建了以宁洋成达社、陈东坑、凤村为中心的纵横300余里,人口约四、五十万的游击根据地。

1938年1月,以红9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第5支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第2营。

图: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经常活动东地区,永定金丰大山

红3团与闽粤边红军游击队

闽粤边游击区,位于福建省南部和广东省东部的边境地区。其西北部多山,东南部濒海,境内的旭仔石山、乌山、梁山、狮子山、桑埔山、大芹山、凤凰山等,沟壑纵横,石洞遍布,回旋地域广阔,对开展游击战争极为有利。

闽粤边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边区各地就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1932 年4月,在中央红军东路军的协助下,中共漳州中心县委在闽南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3团。与此同时,中共东江特委在粤东成立了东江独立第2师第3连。闽粤边区的游击武装斗争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后,中央为打破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5次“围剿”,指派厦门省委巡视员黄会聪组建中共闽粤边特委会,统一领导厦门市委所属的漳州中心县委、福建省委所属的饶(平)、(平)和(大)埔县委和东江特委所属的潮(安)、澄(海)、(南)澳县委及其红军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受命组建闽粤边区特委的黄会聪于1934年4月中旬到达福建省的(南)靖、(平)和、(漳)浦县委,并于5月1日在靖和浦先行建立了由红3团政委何鸣与吴野鹭参加的中共闽粤边区临时特别委员会(以下简称临委)。8月1日,临委在平和县邦寮山召开有靖和浦、饶和埔两县委领导人参加的党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共闽粤边区特别委员会。大会选举黄会聪为特委书记。特委成立后,按照中央的指示,在派出部队联系潮澄澳县委的同时,领导红3团协同赤卫队、模范队在靖和浦游击根据地周围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巩固和扩大游击区,并借以牵制敌人的兵力,配合中央苏区的第5次反“围剿”作战。

红3团除留下部分兵力与赤卫队保卫靖和浦游击根据地外,分两路向外出击:一路向东南沿海推进,为闽粤边游击战争的开展寻找新的游击根据地;另一路向广东方向发展,进入广东饶平境内,寻找潮澄澳县委。与此同时,潮澄澳县委已将红3连和红2中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潮澄澳第3大队(简称红3大队)。为打通与闽南的联系,红3大队奉中共东江特委指示,北上进入福建境内,在诏安、云霄袭击国民党地方武装,开辟了饶平的三饶和诏(安)、饶(平)边两块新的游击区,使湖澄饶和饶和浦游击区连成一片。

红3团与红3大队的出击,惊动了福建省国民党当局。1934年9月,福建省国民党当局急调省第5保安司令部所属沈东海独立营共500多人,进攻中共闽粤边特委机关驻地平和县欧寮村。特委得知这一情报后,在欧寮村召开了红3团连以上干部参加的军事联席会议,会议决定集中红3团与靖和浦的赤卫队、模范队,运用诱敌上山、聚而歼之的战术狠狠打击该敌。当沈东海营进入欧寮村附近的三坪书院后,红3团派1个短枪班向敌人射击,当将敌人引入埔尖山山谷红军游击队伏击圈时,红3团与地方游击队一齐向敌人射击。在红军游击队的冲击下,沈东海营溃不成军,夺路向东溪、文峰逃命。这一仗,红军游击队打死打伤敌30多人,俘敌80多人,缴重机枪两挺,还缴获敌人运输队的大批军衣、军毡。红军游击队乘胜驱走了驻龙岭的马逢兴保安团,并扫清了据点内的国民党地方武装。

1938年2月,经过三年游击战争锻炼,以红3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固粤边红军游击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第1营。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