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两宰相力主为岳飞平反,下场却天差地别,其中一位被视作奸臣

三楼有泡芙 2024-11-21 04:06:52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史浩这一名字,想必九成九的人闻所未闻,但由他经手的一桩惊天大案——岳飞冤案,却是没几个人不知道的。

他于岳飞平反之事,立场坚毅,恰似《狂飙》中的安欣,一心秉持正义,执着追求公正。但和安欣的“一根筋”不同,史浩的段位明显更高,懂得迂回前进,最终事半功倍。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老司机”,以及另一位与岳飞案相关的南宋权臣——韩侂胄,看看他们在政治漩涡里是如何各显神通的。

01

韩侂胄:权臣的北伐

岳飞死后,南宋朝廷后来又是平反又是追封的,这其中两人出力不少,一个是史浩,一个就是这个韩侂胄。

说起韩侂胄,标签可不少:权臣、外戚、主战派……但“奸臣”这个帽子,他真的不冤吗?

韩侂胄,出身显贵,其曾祖韩琦乃北宋三朝重臣,再加上跟皇室沾点边儿,那仕途可谓一路畅通。

42 岁时,他投身拥立宋宁宗之举,崭露头角,一举成名。

这“升级打怪”的过程中,自然少不了各种“踩雷”。比如,他把曾经的盟友、前宰相赵汝愚一脚踢出权力中心,理由是“威胁皇权”,这招够狠。

他竟得罪了杨皇后,其后来成为刺杀他的幕后黑手之一,为巩固权力,他更是弄出了“庆元禁案”这一大事件。

当时的理学派,在朝野上下势力庞大,和韩侂胄的治国理念格格不入,结果被韩侂胄一顿“暴击”:官员被撸,书籍被烧,学子被限制入仕,简直是“团灭”。

这一波操作,虽然稳固了韩侂胄的权力,但也埋下了祸根。理学派可不是吃素的,在民间根基深厚,舆论阵地牢牢掌握,韩侂胄死后,他们立马开始“反攻倒算”,各种抹黑、歪曲,硬生生把韩侂胄塑造成一个“大奸臣”。

当然,韩侂胄也不是什么“白莲花”,权力欲肯定有,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他干了两件大事,必须得提:一是为岳飞平反,二是力主北伐。

在他主导之下,岳飞获追封为鄂王,秦桧的诸般荣誉称号尽被褫夺,官方明确认定秦桧乃“误国奸臣”。

这一举措,既获主战派与军方支持,又使其在民间声誉陡升,为其后的北伐积聚了“人气”。

1205 年,宋宁宗于韩侂胄等主战派的竭力劝言之下,最终颁下北伐之令,此役在史书中被称作“开禧北伐”。这仗,虽然有韩侂胄捞取政治资本的嫌疑,但也不能否认他“收复失地”的决心。

为了打赢这场仗,韩侂胄可谓是倾尽所有:练兵、备粮、提拔将领(辛弃疾、陆游都是他一手提拔的),甚至把自己的家产,将近20万两白银,都捐出来当军费。就凭这股劲儿,“奸臣”的帽子,他真戴不上。

但南宋偏安江南,经济、军事实力都远不如金国,骑兵更是严重不足,加上朝廷内部主和派扯后腿,这场北伐,注定是“凉凉”。

北伐落败,1207 年,大奸之臣史弥远得杨皇后与金国襄助,设伏杀韩侂胄,献其首级予金国,自此开启长达 26 年的“权臣生涯”。

一代主战派,就这样落幕,还被史书和理学派扣上“奸臣”的帽子,真是令人唏嘘。

客观地说,韩侂胄的上位之路的确沾满了鲜血,但在人生后半程,他为岳飞平反,力主北伐,这些功绩不容抹杀。

即使他怀有私心,也无法掩盖他为民族大义做出的贡献。将他与秦桧相提并论,实乃历史之舛误。

02

史浩:不孝子的老父亲

了解完这个韩侂胄,咱就可以说史浩了,他不仅给岳飞平反过,后头害死韩侂胄的幕后黑手之一也跟他有关系,就是那个史弥远,那是他儿子。

史浩和韩侂胄完全是两种人,出身普通,39岁才中进士,40多岁才开始在地方任职。

于温州任教职时,他结识郡守张九成,蒙其举荐,遂入王府,为宋孝宗之师,自此官运亨通,仕途高升。

这段师生情谊,于史浩日后的政治生涯意义非凡,宋高宗早年受惊致丧失生育之能,故而只得从宗室择取继承人。

史浩辅佐的普安王(后来的宋孝宗),在与恩平王的竞争中胜出,这其中,史浩的“神助攻”功不可没。

他屡屡告诫孝宗谨言慎行,以防触怒高宗,终助孝宗登位,此乃史浩的政治智慧所在:低调行事、谨慎处世、精于审时度势。

史浩对岳飞冤案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岳飞是冤枉的。

但他也知道,秦桧权倾朝野,连皇帝都忌惮他三分,这时候贸然站队,就是“送人头”,所以他选择“潜水”,静观其变。

1161 年,金海陵王完颜亮挥师南侵,南宋深陷重大危机,岳飞旧部与太学生接连上书,力请为岳飞平反,同声痛斥秦桧。

史浩依然没有发声,因为他明白,岳飞之死,高宗才是“幕后黑手”。

果然,高宗虽然在次年传位给孝宗,但只是象征性地恢复了岳飞后人的自由,并没有真正平反,这更印证了史浩的判断:要解决岳飞案,关键在高宗。

史浩拜相后,在高宗和孝宗面前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但他没有像安欣那样“开挂”就“乱杀”,他知道,彻底平反岳飞,必然会激怒高宗,甚至可能导致孝宗被废。

因此,史浩采取了“曲线救国”的策略:不与高宗正面冲突,而是逐步、温和地为岳飞“洗白”。

他于诏书之中,借“绛侯之系”的典故暗示岳飞冤情,西汉周亚夫亦被冤杀,此典故众人皆知。这一步,虽未直言,却已然彰显了官方的态度。

随后岳飞的后人被释放,爵位也逐渐恢复,宗还在朝中接见了岳飞的儿子岳霖,并在鄂州,岳家军的大本营,为岳飞修建了祠庙。

但史浩的努力也仅限于此,他并没有要求官方正式宣布岳飞案是冤案。

因为他从一个细节中,看出了孝宗的真实想法,在讨论岳飞的谥号时,有关部门最初提议“忠愍”,“愍”意为冤死,令人悲悯。

孝宗直接否决,最终定为“武穆”,这个谥号肯定了岳飞的军事才能,却巧妙地避开了他的死因。为什么呢?因为高宗还活着,孝宗不可能彻底打脸自己的父亲。

同时面对金国的威胁,南宋又需要岳飞这面旗帜来鼓舞士气,所以就有了这样一种“欲语还休”的平反方式。

他身为孝宗之师,深得信任,然而他深知即便身为皇帝,于某些事亦力有不逮。

史浩对岳飞的平反,虽然不够彻底,但对活着的人来说,已经是一种安慰。和那些“头铁”的“愣头青”相比,史浩这种务实、谨慎的风格,或许才是真正能成事的。

而在之后,他没有实现的,韩侂胄帮他实现了。

03

策略与妥协的权衡

韩侂胄与史浩,这两位南宋的权要重臣,均与岳飞案存在着纷繁复杂、难以厘清的关联。韩侂胄追封岳飞谥号,公然声讨秦桧,以此为北伐积聚政治筹码与民众支持。

史浩则在孝宗朝,以更为谨慎的方式,逐步恢复岳飞的名誉和地位。

他们行事风格大相径庭,一者高调激进,一者低调务实,此状况与彼时政治环境及个人性格紧密相连,关系匪浅。

韩侂胄出身名门,权倾朝野,行事作风强硬,甚至有些“独断专行”。他毅然向理学派与主和派发起挑战,毫不畏惧,更是不惜发动北伐,只为达成心中的政治宏愿。

而史浩则出身平凡,深谙官场之道,懂得“曲线救国”。他深知,于高宗的阴霾之下,全然为岳飞平反实难达成,唯有采用迂回之策,渐次为岳飞正名。

南宋之政治生态,党争频仍、皇权纷争,又有金国外部施压。诸般状况,皆对权臣追求正义之举形成掣肘,使其空间受限。

皇权至高无上,纵使位高权重之权臣,亦需仰皇帝之颜,依其旨意行事。金国的威胁,始终高悬于南宋之上,任何决策皆需斟酌对金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权臣们追求正义,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性命攸关。韩侂胄的被杀,就是最好的例证。

他得罪了太多人,主和派、理学派、甚至皇室内部,都视他为眼中钉。

北伐的失败,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史浩,则凭借着他的政治智慧,在夹缝中生存,并在有限的空间内,为岳飞平反,实现了“曲线救国”。

韩侂胄的悲剧,在于他过于激进,缺乏政治手腕,最终功败垂成。

史浩的成功,则在于他懂得审时度势,以退为进,在妥协中寻求进步。这两种不同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做出的不同选择。[太阳]

参考来源:

和政发布 韩侂胄:朝局是非堪齿冷,千秋公论在金人

岳飞研究 评为岳飞平反的宰相--史浩

2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