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元领袖到朱元璋的傀儡,韩林儿到底遭遇了什么?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09-09 14:42:36

其实这件事和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元末农民起义的这把火是他给拱起来的。按照《新元史》的记载,韩山童这个人文化水平还不低,是个读书人。

元王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他离奇的地方就在于,他只有两位皇帝比较出名。一个是元王朝真正意义上的创建者元世祖忽必烈,另一个就是元朝在中原统治的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

元朝一共98年的国祚,这两个人就占据了一大半。剩下的时间里面,那蒙古人就忙着兄弟亲戚们友爱互撕了,所以那些皇帝大多数都显得有点可以忽略不计。

托这种100多年没有干太多正事的福,到了元顺帝这会的时候,大元已经到了可以闭眼升天的地步了。偏偏老天爷还打算在他灭亡的门口再踢上一脚。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顺帝下诏征集10万民夫清理黄河河道。咱就想想,元朝一个连账都算不太明白的王朝,搞这么多人过来,大家本来就怨气重,你还管都管不明白,那这就不是找人干活了,而是主动找一帮人到你家门口聚众闹事。

韩山童一个文化人,看着这个架势,怎么看都觉得自己似乎拿到了汉高祖的剧本,元顺帝就是一个在位一点的秦二世。

怎么,这皇位你蒙古人做的我就做不得?于是他就伙同刘福通,打算积极吸取一下历史的经验。他觉得自己拿的是刘邦的剧本,可是他搞事情,却是和陈胜吴广学上了。

人家当年是往鱼肚子里面塞布条"大楚兴,陈胜王",结果韩山童先是在黄河河道里埋了一个独眼龙的石头人,然后编了一首童谣说:"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那接下来就是开始花钱推流,让大家知道这件事。过几天,民夫们顺利地在河道里挖出了这个石头人,一时之间就上了热搜了。

眼看这件事成的也差不多了,韩山童就开始了他最后一步,那就是给他自己加身份,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要领着大家消灭蒙元,光复大宋。

事实证明,蒙古人管事的水平确实拉胯,这火一点就着,瞬间中原就乱成了一锅粥。当时的农民军们都是带着红头巾,所以这一次也被称为红巾军起义。

但是韩山童这个人,自以为是拿到了刘邦剧本,他的戏份连陈胜的一半都没有。没过两天他就被元军发现给杀了,等同于说他刚拱完火,人就下线了。

你说你自称谁的后代不好,你非得自称是宋徽宗的后代,这回连被俘的机会都没有。不过这会大家积极反元,本来也不是奔着你宋徽宗后代来的,人家是真的不想跟元朝混了。所以韩山童的死并没有影响起义,反而是这把火越烧越旺。

刘福通和杜遵道两个人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把红巾军的人数发展到了10多万。不过这两个人他没有建立大明朝的命,结果犯的全是大明朝的病。

人一多起来就开始闹内讧,谁都不让谁。可是这个仗还是要打的,既然咱们口号都喊出来了"光复大宋",那咱们既然谁都不让谁,好歹要把宋徽宗的后代给请回来吧,哪怕当个排位供着呢,红巾军内部也能够接受。

于是就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他们在安徽宿州的砀山县找到了韩山童的妻子以及他的儿子韩林儿,两人一起尊韩林儿为帝,国号大宋,年号龙凤,韩林儿则号称小明王。

可以说韩林儿能够称帝,就是他父亲当年留下来的那点威望。他的出现,本来就是为了当傀儡,平衡各方势力的。

当时全国的农民起义有三部分。一个是刘福通领着的一大帮人,这些人被称为是北方红巾军。还有一部分人在南方,名义上跟着红巾军,但实际上北方红巾军也管不太了,比如像淮河流域一带的郭子兴,而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就是郭子兴这边发展出来的。

另一部分就是干脆自立的,比如像徐寿辉,他在安徽天堂寨宣布起义,后来干脆称帝,建立了天完政权。这个名字完全就是给大元的国号加了个盖的版本。之后的陈友谅、明玉珍等人,全是从徐寿辉这发展出来的。除了他之外,张士诚也是其中之一,后来也称帝了。

咱就看看这个复杂的派系,跟秦末差不多。他一方面是注定了韩林儿的结局会和楚汉争霸时期的楚怀王一样没个好,同时也证明了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那谁先露头谁完蛋。朱元璋那样的狠人,都是后面才冒出来的。

韩林儿所在的北方红巾军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他离南方太远,离元王朝的核心又太近。蒙古人每次缓过劲来,打算收拾南方的时候,第一个打的永远都是北方红巾军。

明史当中记载,龙凤元年(1355年),元顺帝先后派了也速鲁帖木儿和察罕帖木儿两个大将军,率军百万前来攻打韩林儿,导致韩林儿这边是损失惨重。幸亏韩林儿这边非常抗揍,没有被打垮,反而消耗了大量的元军。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明王朝后来能够那么快地直接推到元大都,有一个原因就是北方红巾军把元朝的血给放得差不多了。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在龙凤三年(1357年),韩宋政权是兵分三路:一路直接杀进关中,后来这路红巾军竟然打起了游击战,四翻太行,最后杀进了蒙古草原,一把大火烧了元上都,之后又绕道去了辽东,几乎是围着元大都打了一圈;另一路则是向东占领了山东;还有一路则是由刘福通亲自带领,攻打北宋旧都汴梁。

三路红巾军当时是全部获胜,一时之间,北方遍地都是红巾军,元朝被搞得真的是快急冒烟了,元顺帝差点都要迁都,被大臣给拦了下来。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朱元璋成功占领了南京,徐寿辉也占领了四川。可以说打蒙古人的事,这会基本上都是北方红巾军给干了,而南方的这帮人都是在忙着闷声发大财。

不过北方红巾军发展得太快,内部人的这个素质也有很大的问题。明史当中就提到过,打赢了几场胜仗之后,这帮人就不听指挥了。而且他的经济基础也跟不上,毕竟跟朱元璋的那种高筑墙、广积粮的战略相比,红巾军打得太猛,战线也拉得太长,所以供给很快也跟不上。

等元朝缓过劲来,三路大军几乎全被元朝给消灭,刚到手的汴梁没过多久也丢了,韩林儿只能是一路难逃。

看着不到两年就急转直下的局势,他心里也是很感慨。当年三路大军北伐,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场景犹在眼前,可结果到了龙凤八年(1362年),北方红巾军基本上就被消灭干净了。韩林儿最后也实在是没有地方去,只能投奔朱元璋。

《明史纪事本末》当中就记载过,韩林儿到了老朱这之后,被安置到了安丰城。老朱在重大的节日上,那都是按照给天子行礼的规矩,日日朝拜。

不过这个朝拜也没有过多久,老朱就迎来了他的一生之敌陈友谅。就在陈友谅开始进攻洪都的时候,张士诚突然背后又来捅刀子了,攻打韩林儿所在的安丰。当时刘基就劝过朱元璋:"陈友谅都要打到你家门口了,你还管那个吉祥物干什么?"

可朱元璋表示:"吉祥物我倒是不在乎,可安丰要是没了,以后再想打张士诚,那就不好打了。"于是朱元璋转头就去救韩林儿,让自己的侄子朱文正死守洪都。

等击败了张士诚之后,朱元璋又调过头来,在鄱阳湖一战干翻了陈友谅。这个时候,刘福通已经在张士诚攻打安丰的时候被杀了。红巾军整个系统里面,朱元璋是毫无疑问的唯一大军阀。

也就是在这一年,朱元璋被韩林儿册封为吴王。朱元璋为了避免再出什么蛾子,就把韩林儿送到了他最后一个落脚点。

龙凤十二年(1366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冯胜攻打张士诚。整个中国南方基本上就没有人能够和老朱抗衡了。眼看大局已定,那韩林儿也就没用了。

不对,咱皇上就不能在滁州待着了呀,你得到南京来。朱元璋就派廖永忠去滁州来接韩林儿。这一行人乘船到了今天南京市六合区那一带的时候,也不知道老天爷是刮了哪阵妖风,这个韩林儿坐的船莫名其妙就沉了。

你说这件事是朱元璋干的吧,人家那是死活不承认。事后还臭骂廖永忠,说:"你这是害苦了我呀,皇上一没,这九州万方我是不想打也得打。"但你要是说这件事和朱元璋没关系,那鬼都不信。

后来事实也证明,朱元璋确实不太喜欢韩宋政权。在修《元史》的时候,他直接把当年给元朝放血、放得最狠的北方红巾军打成了反派,说这些人全是贼,大元朝才是正统。

“我本来就是个良民,乐生于有元之世。咱大元皇上被一群刁民给围攻了,等到我有本事能救你的时候,咱们皇上竟然都已经跑到草原上去了。你说这个事闹的,这皇上我也只能勉强先当当了。当然你要是想回来,那我肯定是不能让你回来的。死了的大元才是好大元。”

咱们也没法拿这件事去批判朱元璋,因为他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政治家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那都是相当灵活的。老朱虽然骂红巾军,但是也不耽误他同时骂元朝,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明王朝的法统性。朱元璋作为韩宋政权的吴王,开国之后没有使用"吴"这个字做国号,他根本不想继承韩宋的那一套。

你一个宋徽宗的后代有什么好得意的?而且"吴"这个字怎么听都像鼠辈用的字。大元朝的国号来自于《易经》的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明朝等于说是用了这一句的下一句:"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意思就是朱元璋要继承的是元王朝的遗产。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朱元璋会把忽必烈的牌位请进历代帝王庙的原因。在他眼里,大明的百姓就包括北方的蒙古人,只是这帮人和刘福通他们一样,现在都是刁民,收拾一顿就好了。

至于在元末给元朝放了大血的韩林儿,本身一开始就是个吉祥物。等他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后,那自然就该合理地消失了。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点赞加关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