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罗荣桓询问一位兵团副司令:把你定在副军级,没意见吧?

江湖上的历史录 2024-08-15 22:58:35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广东、福建和江西三省边区的男女老少对一位被称为“老货”的将军刘永生无不熟知。这位将军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也依然保持着朴素的本色,为人民服务不辞辛劳。

刘永生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在张鼎丞的带领下,加入了闽粤赣边区游击队,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生涯。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刘永生始终坚持在深山密林中与敌人斗争,凭借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他赢得了“游击大王”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后,刘永生继续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不为名利,只为人民服务,深得人民的爱戴。

刘永生的“老货”之称并非贬义,而是客家人对年长者的亲昵称呼。无论是部队的战士还是普通百姓,大家都与这位“老货”亲如兄弟,这种深厚的革命情谊无可替代。刘永生为人忠厚老实,指挥作战经验丰富,闽粤赣边区的人民都十分敬重他。而刘永生也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头。

1949年底,刘永生被调任至福州,出任第十兵团副司令。在他离开广东前夕,广东人民纷纷出门相送,并赠予红绸锦旗,表达对这位“老货”的不舍之情。上任后的第一个任务是跟随张鼎丞前往上海开会。途中,由于刘永生穿着破旧的大衣御寒,工作人员误以为他是张鼎丞的亲戚,便随意使唤他。刘永生毫无怨言,甚至主动帮助搬运行李。直到张鼎丞发觉,才严厉训斥了工作人员,并郑重地介绍:“这位是十兵团的副司令员刘永生!”

此后,刘永生转业成为福建省的副省长,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然而,即使身居高位,他的工资和待遇却逐渐减少。对此,刘永生总是淡然一笑,并安慰身边的同志们说:“党和国家的利益比什么都重要,相比那些为了革命事业牺牲的烈士,我们应该知足。”

刘永生的朴素作风经常引发误会,每次带领干部出门检查工作时,由于穿着简陋,他常被误认为“小领导”,甚至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当有领导建议他“要有个副省长的样子”时,刘永生却笑着回答:“摆官架子我不会,要不你们教教我?”

1952年3月,罗荣桓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开始对全军干部进行评级。这次评级成为后来评定将军军衔的标准之一。一般而言,兵团副司令员会被评为副兵团级,但由于刘永生的资历和战功有所欠缺,罗荣桓决定将他评为副军级。为此,罗荣桓特意找到正在南京学院进修的刘永生,询问他的意见。刘永生谦逊地回答:“我本是山区的放牛娃,能够参加革命已经很光荣了,活到现在也从未想过做什么大官,评级对我来说无所谓。”

在南京学院进修期间,刘永生听闻老区人民生活艰难,立刻联系张鼎丞,希望能够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为了了解具体情况,他亲自赴老区调研,并带回了详细的情况报告,最终帮助省委制定了慰问计划,并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刘永生始终把人民放在心头,每当群众反映问题,他都会第一时间处理,无法解决的也会转交其他部门处理。

作为主管防洪抗旱的副省长,刘永生亲临抗洪前线是常态。只要大雨一来,他便敲锣打鼓疏散群众,自己则昼夜坚守在危险一线,与抗洪官兵一起修复大坝。在古田水库建设过程中,一些干部简单处理库区移民事务,引发了群众的不满。刘永生便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凭借实事求是的态度,很快平息了事态,得到了群众的称赞:“这才是人民的好省长!”

进入1960年代,全国大范围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短缺,人民生活艰难。面对“共产风”的浮夸之风,刘永生既气愤又忧虑。他时常回忆起与周总理见面的场景。当时,周总理勉励他说:“我相信你一定会像打游击一样,带领群众战胜粮食短缺的难题。”刘永生激动地回应:“总理,您放心,只要有可以开垦的土地,我就能让人民吃饱饭!”

回到福建后,刘永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农垦工作。他不仅亲自参与实验田种植,还将试验成果悉数送到机关食堂。在闽西老区发生多起非正常死亡事件时,他又不辞辛劳地走访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并自掏腰包救济贫困家庭。虽然人民群众以为刘永生家中不愁吃穿,甚至提出去他家饱餐一顿,然而,当他们真正来到刘永生家时,却发现这位昔日的将军家中一贫如洗。

三年困难时期,刘永生和家人靠吃野菜度日,甚至患上了水肿病。然而,他仍然坚定地说:“宁可自己吃不饱,也不能让人民挨饿!”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