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四民诗·商》解读

无心随墨 2020-04-21 07:22:41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以农为本”,农业是被国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商为末”,所以“重本抑末”,商业被抑制和打击,“重农抑商”几乎成为中国数千年所有朝代所有统治者共同的政策。而作为商业运作者的商人,相应的也被从政策到制度,各种限制和打压,如对商业活动限制甚多,时间地点有严格要求,对商人征重税,而其子弟不得参与科举考试等等,逐渐引导社会上也形成了轻视商人,以商为贱业的传统。在古代,把天下人略分为四民,而商人居末,所谓“士农工商”者是也。但商业不可或缺,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被替代的,特别是到国家太平日久,经济发展起来后,要想实现国家的繁盛,商业则会在其中起到巨大作用。

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演进中,宋朝几乎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之繁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就说过:“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经济的繁荣也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商人和商业的地位也获得了相应得提高。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虽还在推行,但实际上已经弱化很多,商业活动也宽松得多了。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商人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范仲淹曾经做有《四民诗》,特别是里面的“商”篇,我们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到当时人对商业的新认知和新看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四民诗其四·商

尝闻商者云,转货赖斯民。

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

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

周官有常籍,岂云逐末人。

天意亦何事,狼虎生贪秦。

经界变阡陌,吾商苦悲辛。

四民无常籍,茫茫伪与真。

游者窃吾利,堕者乱吾伦。

淳源一以荡,颓波浩无津。

可堪贵与富,侈态日日新。

万里奉绮罗,九陌资埃尘。

穷山无遗实,竭海无遗珍。

鬼神为之劳,天地为之贫。

此弊已千载,千载犹因循。

桑柘不成林,荆棘有馀者。

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

上有尧舜主,下有周召臣。

琴瑟愿更张,使我歌良辰。

何日用此言,皇天岂不仁。

这首诗前六句写商业的作用,商业可以流通百物,方便百姓,是商人自利之术,也有利于国家经济的繁荣。里面“远近日中舍”则写出了古代商业活动的起源之一,据说神农氏以中午作市场,满足人们交易之需要,《周易》记载:“(神农氏)日为中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到了宋朝,对商业的活动早已打破了原来时间和地点的严格限制,这也是对商业日趋繁荣的回应。

正是基于对商业的正确认识,所以下面范仲淹为商人鸣不平,“周官有常籍,岂云逐末人。”商人就怎么成了民之末了,这是不公平的。

从“天意亦何事”到“堕者乱吾伦”写商人之苦辛,当时商业活动混乱,国家政策的问题致使商业难以发展,商人之利被剥夺。从“淳源一以荡”到“千载犹因循”写商业活动的不良现象,淳朴之风荡尽,奢靡之风盛行,结果却没有起到“有无天下匀”的效果,反而两极分化更为严重。而这种弊端“千载犹因循”,经久不改,已经影响到了国家的发展。而下面几句又写道,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与罪魁祸首,并不在商人,“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为商人叫屈。

最后六句则是表达了诗人,渴望改姓更张,实行经济改革的想法,“何日用此言”正是说明,此时的范仲淹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济主张,而他的主张是“农商并重”。而对“皇天岂不仁”的追问,看似是在问苍天,实际是直指朝廷,他的渴望改革之心之浓烈,呼之欲出。而后来他主导的“庆历改革”,从这首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某些新的经济思想。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