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格格金默玉:我们不叫格格,奴才回答也不是喳,电视里都不对

历史有小狼 2024-11-10 03:42:48

格格的不羁

金默玉生于一个金碧辉煌的清代王府,紫禁城的影子几乎笼罩着她的整个童年。家中的长辈们,特别是她的父亲肃亲王,对孩子们的教育极为严格。兄姐们在这种环境中习以为常,服从每一项规定,从不曾有过丝毫的逾越。

每当这样,金默玉就会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窒息感。她尤其不喜欢去书店或是朋友家时,还要奶妈紧随其后。这种无处不在的监视让她在朋友面前感到格外尴尬,她的同龄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行动,唯独她身边总是有一个影子,这让她在朋友圈里显得格格不入。

由于这种不断的束缚和监督,金默玉开始在行为上做出一些小的反叛。例如,她会故意慢慢走在奶妈的后面,或是在市场上突然转弯,让奶妈找不到她,即使只是短暂的几分钟,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小小的胜利和自由的味道。她的这种行为在家中引起了一些小小的骚动,她的姐姐们甚至私底下讨论她的叛逆行为,渐渐地,她在家中的称呼变成了“革命儿”。

街道上的积极分子

1949年解放军进城,带来了新的秩序和新的气象。金默玉租住在东单的四合院里,看着眼前的社会焕然一新,她不再是那位生活在王府里按礼规行事的格格,而是一名街道的积极分子。

金默玉每天清早便起身,和街道上的其他积极分子一起集合,开始分工清扫任务。她一手提着玻璃瓶,一手拿着竹夹子,加入到清洁厕所的队伍中。她和其他几位志愿者们一起挨家挨户地打扫厕所,捡拾垃圾、冲洗污物,处理最脏最累的活儿。对于她这样一个出身王府的人来说,显然没有丝毫不适应的迹象,反而干劲十足。

兄长们早在解放前就离开了北京城,去寻找新的出路。金默玉没有随他们离开,她觉得自己的兄长们太不成器,把肃亲王的产业消耗殆尽,最后让自己只剩下百元积蓄,却要养活家中留下的九口人。

艰难生计:变卖家当

为了生计,金默玉开始清点家中剩下的值钱物品,试图将这些物品卖掉换钱。然而她对市场行情完全不了解,许多东西都以极低的价格出手,连一些珍贵的皮衣都被她当作普通衣物卖了出去。买家们看到这些罕见的皮货,对她的低价感到惊讶,但她却毫无察觉,只想着尽快换得一些钱。她没多想地拿着皮衣走进市场,三言两语便被商贩们以极低的价钱买走。就这样,家中的皮衣、瓷器、摆件一件件被她卖出,但换来的钱却不多,每次交易的金额仅能勉强维持几天的生活开销。

即便如此,这些钱依旧远远不够一家人的日常所需。为此,金默玉还得亲手织毛衣出售。她从市场上买来廉价的毛线,每天从早到晚地编织毛衣。她的手指在毛线上不停地穿梭,织出的毛衣一件件地被带到街上售卖。每隔三天她便能织好一件毛衣,拿到市场上也能卖上一点钱。然而,这些收入依旧十分有限,连一顿像样的饭菜都难以负担,更别提家里九口人的长期生活了。

织毛衣的过程中,她常常会坐在四合院的小院中,日复一日地低头工作。天气渐冷,她用旧布给自己包裹得紧紧的,以抵御寒风,但手指依旧因长时间劳作而冻得僵硬。邻居们时常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偶尔也会对她投来怜惜的目光,有些好心人会主动买她的毛衣,尽管这些人并不一定需要。

自立门户:尝试与成功

1952年,生活的窘迫让金默玉不得不寻找新的生计之道。当时,家中的开销日益紧张,日常生活已难以维系。就在这个时候,她的兄长从日本寄来一笔生活费,虽然数额不大,但给了她一些喘息的空间和新的想法。她开始盘算,如何利用手头这点钱来维持家庭生计。

于是,她决定在自家四合院的小院子里开设一家西餐厅。她把院子收拾得干净整洁,摆上几张木桌和简陋的椅子,取来几块旧布料做成桌布,桌上再放上一些简单的装饰,整个小院子看起来多了一丝餐厅的氛围。

然而,西餐对北京人来说并不常见,尤其在金默玉所在的街区,这种西餐厅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很少有人光顾,她准备的食材往往一部分用不完,无法久存,最终只得低价处理给邻居们。每天等客的时间里,她坐在门口,看着人来人往,偶尔有人驻足好奇地打量一下,但大多数人还是匆匆而过。不到几个月,西餐厅的生意越发冷清。

在权衡利弊后,她决定另辟蹊径,开一家四川饭馆。当时北京有很多四川人,而地道的川菜馆却不多,许多人思乡之情浓厚,都渴望能吃上一口家乡的味道。于是,她打算专门为这些四川人提供正宗的川菜。她开始采购食材,特意去找适合川菜的辣椒和花椒,这些辛辣的香料在当时并不多见。开业那天,她精心准备了几道地道的川菜,包括麻婆豆腐、宫保鸡丁、回锅肉和酸菜鱼。

果然,这家四川饭馆很快就火了起来,几乎每天都有顾客盈门。人们成群结队地进来,点上一桌子川菜,吃得满头大汗却意犹未尽。川菜的香辣味道引来了四面八方的食客,邻居们和朋友们都成了常客,甚至还有一些从远处慕名而来的四川人。饭馆里热闹非凡,金默玉忙得不可开交。

每到饭点,饭馆里挤满了人,喧闹声、碗筷碰撞声此起彼伏,整个四合院充满了生机。饭馆虽然没让金默玉发财,但收入逐渐稳定,足够一家人过上温饱的生活。

两年后,政府开始推行公私合营,金默玉的饭馆被纳入了这项政策中,饭馆的经营权从此转移到了国家手中。她虽不再是老板,但被政府安排了新的工作岗位,加入了中央编译局,成为一名职员,每月领取固定工资。

电视荧屏上的末代格格

2007年,已经八十多岁的金默玉受邀参加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亲自讲述她那跌宕起伏的一生。当她步入演播厅时,精神矍铄、笑容洋溢,让人难以相信眼前的这位老人曾经历过那样多的动荡和变迁。

主持人鲁豫笑着问道,“金老,听说您现在的生活作息跟年轻人似的,晚上不睡觉,下午才起床,这是真的吗?”金默玉哈哈一笑,轻松地回应,“可不是嘛,我都是凌晨才睡,睡到下午才起,不然这身体哪受得了。”鲁豫接着打趣道,“这不就是艺术家的作息嘛!”金默玉随即点头笑道,“对呀,所以很多人都说我生活习惯像个艺术青年。”

节目过程中,金默玉回顾了自己的王府生活、早年颠沛流离的日子,以及之后在北京开饭馆、当职员的岁月,她的一生仿佛是一部真实的历史长卷。

当谈到现代影视作品中对清朝宫廷生活的演绎时,金默玉不禁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她提到,如今许多影视剧里的清宫生活往往被过度夸张,有些情节看起来甚至显得荒诞离奇。她用一种幽默的语气说道,“现在的电视剧啊,里面的清朝生活都离谱得很,有些简直让我看着都要笑出来。”

鲁豫好奇地问道,“您能举个例子吗?”金默玉略微思索了一下,然后说道,“你看那些剧里头的‘格格’发音吧,老是读成第二声,格格、格格的,听着就不对,其实应该是第一声才对。”听到这儿,鲁豫也忍俊不禁,点头表示赞同。

金默玉接着说道,“还有,那些电视剧里太监总说‘喳’,那也不对。你想啊,喳谁去?宫里真正的规矩是‘嗻’,用‘嗻’才合适。”她微笑着回忆道,“那些细节,大家可能不注意,但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的人来说,一听就知道是不是正宗的。”

鲁豫笑着问,“那现在的宫廷剧您看吗?”金默玉笑答,“会看呀,有时候还乐呢!看着那些情节,我会想当年的生活其实根本不是那样。”

节目最后,金默玉还和鲁豫分享了她晚年的生活状态。她虽已年逾八旬,但生活方式一点不古板,甚至很“潮流”。她向观众们介绍了自己每天的作息习惯:“我平时凌晨六七点才睡,下午两三点起床,精神好着呢!”她还不忘打趣自己,“我这叫新潮,也赶时髦嘛!”她的笑声朗朗,带着一种不畏年龄的洒脱。

2014年5月26日,北京城内,曾经的“末代格格”爱新觉罗·显琦因突发心脏病安然离世,享年95岁。

参考资料:[1]马戎戎.最后的格格金默玉[J].人事天地,2007(12):50-52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