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燧人氏,钻木取火第一人

惜儿说历史 2024-10-18 05:58:35

据说,有巢氏之后的五千多年,出现了燧人氏。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带人类进入熟食时代,并开创图腾加姓氏的部落标志。在此,我们去一探究竟。

O有巢氏

传说,距有巢氏发明巢居后,时间又过去了五千多年。

白云和光阴在昆仑山的顶上随风逝去,但人类文明的足迹却沿着雪山上流淌下来的河流,遍布到草原、平原、山川、湖泊,乃至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

这些衍生出的部落或开拓了数百万年来从未有人类到达的地域,或者与当地原有的土著部落相冲突融合,但这都是文明的力量所致。当文明的种子飘荡到四面八方时,整个大地呈现出一片万物初荣的局面,孕育出一片繁荣前的寂静来。

在这个时期,虽然部落间的冲突难以避免,但部落间的主体生活还是以繁衍为主。那么多土地需要人的驻足,母性的力量占据了部落中的主导地位。母系在部落的决策中具有决策权。

因为战争的需要,有些部落的领导则有可能是男性。但这个男性首领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系的执行力而已。这种母系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情况,到夏启建立国家,最终实行父系的世袭制前,还要延续一万多年。每个部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具有血缘关系、数量不等的部落可能组成大的部族,而部族间可能建立稳固的联盟。

这都是为了生存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要确定部族领导的能力是否合适,产生出了部族长老制度,组成部族的每个部落视实力不同拥有不同数目的长老。一般而言,实力最强的部落往往会获得部族的领导权。

但每个部落的实力起起落落,当某个新兴部落因握有新的发明或发现进面占据经济、科技的优势,或新兴部落出现某个特别秀的人物时,部族的领导权通过长老制来实现更选。

这种更迭可以说是一种长老们决定的“禅让”,有些情况下也会触发战争。但总体的原则是优胜劣汰,使族群能适应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

每个部落开始确立自己的图腾,这些图腾鲜明地表示了部落的特征。图腾的来源可以是令人敬畏的猛兽、赖以生存的动物或植物,甚至是山、水等自然物,风、雷这些自然现象。

为了增加部落间的凝聚力,凸显部族的整个形象,使外者望而生畏。部族的图腾可能是领导者所属部落的图腾,或者综合了多个部落图腾特点的新图腾。

对于山林部落而言,鸟、蛇、虫类、虎等丛林猛兽类、山、是比较常见的图腾。对于草原部落而言,狗、狼、牛、羊、马是比较常见的图腾。对于一些在水边居住的部落而言,鱼类、水兽图腾很常见。

O钻木取火

在丛林部落之中,实力比较强劲的是燧人氏。燧人氏通过钻燧取火成为了继有巢氏之后最伟大的发明者。在远古社会,茹毛饮血是部落不曾开化的标志。而火则成为饮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1]

原有的火种一般是由雷电带来的,雷击引起的树林起火为远古人类提供了熟食的可能。但小心翼翼地保持火种,在野外,在阴雨天气都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火种的保管是否妥当,关系到部落的生死存亡。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火种的不便也极大地限制了人类探索自然的步伐。

然而对于燧人钻燧取火的工具还有疑问。关于燧,第一个传说,是燧木,也有人说是燧石。第一个传说是说燧人氏看见鸟用嘴钻燧木而产生了火,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

第二个传说,是说燧人氏居住的地方有不少燧石裸露在外,部落成员用石块追打野兽时,石块和燧石相撞发出火光,燃着了枯木。燧人氏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敲打燧石取火的方法。

第二种传说更为可靠一些。无论如何,从此燧人氏部落把人类带入了熟食的新纪元。有更多的探险者携带钻燧取火的工具,走入荒野之中,把火种和文明传播到了更远的角落。

燧人氏的伟大之处,除了发明取火的新方法之外,还发明了姓氏,自此开创了图腾加姓氏的部落标志,有效地与其它部落区分出来。燧人氏站在山岗之上看着白云来回漂浮,看见树林野草低头,仿佛在向一个看不见的神明致敬。

这种神秘的力量,被远古的人类称之为“风”,与雨、雷电一样强悍。燧人氏以其作为部落的“姓”。但风本身是无形的,只能以其它动物来表述。那些御风飞行的鸟类无疑是风的最好代表。而蛇行过草丛或水面,猛兽狂暴的突袭和咆哮,蜿蜒的远山,也都具有风的形状。

燧人氏的部落以文明的力量凝聚了其它部落时,这些部落通过联姻的方式,或通过模仿,衍生出姓氏加图腾的标准文明模式来。

O击石取火

在《太平御览》中,称远古时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为“燧明国”。今日河南商丘流传着燧人氏“击石取火”的传说。从钻木取火、钻燧取火,发展到后来的金燧金燧取火于日,木燧取火于木。击燧石取火的方法在铁被发现以后,改成了以铁击燧石,名曰“火镰子”。

古时常用的“夫燧”、“阳燧”实际上是一种凹面镜,因用金属制成,所以统称为“金燧”。古时人们在行军或打猎时,总是随身带有取火器,《礼记》中就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记载,表明晴天时用金燧取火,阴天时用木燧取火。

在周代,钻木取火之法已经大行。古代所钻之木,一年之中,根据不同季节,还要随时改变。古人认为只有根据木的颜色,与四时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则不能得火。也就是说,每逢换季之时,就要改新火。[2]按朱熹所说,春季采用榆树柳树作为取火之木;夏季采用枣树杏树作为取火之木;秋季采用柞树楢树作为取火之木;冬季采用槐树檀树作为取火之木。完成一轮改火,即一周年。[3]

到了南朝,仍行钻木取火,但取消了“更火”这一风俗,不实行改木。

到了唐代,钻木取火之法更加广泛流行。

唐代杜甫《清明诗》中说:“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青枫是枫木,用于春日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举行隆重的赐火仪式,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大臣的宠爱。

古籍备注:

①《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志怪古籍,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全书现存18篇,内容广泛,包括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植物等多个领域,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是我国古代记载神话故事最多的一部古籍,对于研究上古历史文明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

②《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属道家作品。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宗旨仍属于道家。全书二十一卷,内容庞杂,涉及哲学、历史、天文等多个领域,保存了如“女娲补天”等古代神话,对后世影响深远。梁启超称其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瑰宝。

参考资料:

[1]《风俗通义·皇霸篇》:伏戏、燧人、神农。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戏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戏也。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复腹疾,有异於禽兽,遂天之意,故曰遂人也。

[2]《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3]《四书章句集注》:改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夏季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亦一周年也。

0 阅读:20
评论列表
  • 2024-10-20 06:22

    我看故意模糊华夏和中国 这两个概念边界的,要么是美西的狗,要么是被美西洗脑了的殖民,毕竟东方和其他地区热衷于的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是很容易被坏蛋钻空子利用的。在西方语言比如英语里边就是故意不分清中国和华夏的区别的,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种区别,而是它们故意不修正错误,就是为了找茬。 华夏包含中国,中国不是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