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丨冬日可爱
Edit丨黎安
“情绪稳定”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流行起来的,我已经想不起来了。
但当提及这个词的时候,好像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忍耐。
忍住,就稳了。
但我们真的能遇啥都不生气吗?不能的话,要维持“情绪稳定”的表象,就只能“忍气吞声”咯?
朋友桑桑对此是不屑的,用她的话说,“那还不如发作出来,凭啥要老娘忍你?”
弗洛伊德曾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所以,所谓的情绪稳定,其实根本不存在。
想变成一朵云的小女孩“你想变成什么呀?”隔壁桌一个年轻妈妈问她的女儿,大约是个5岁的小可爱?
“我想变成云!”小女孩很欢快地说。
“为什么呢?”妈妈继续追问。
“云很酷呀!小鸟从它中间穿过去,它一点事也没有!或者,或者风吹散了它,它也还能重新变个形状,也可以被风吹去到更多的地方~”
一次和朋友在咖啡厅闲聊的时候,我偶尔听到了这么一段对话,让我突然想起曾经看到的一句话:“允许情绪穿堂而过”。
是呀,情绪产生了,却不一定非得是以攻击对方或攻击自己的方式来发出。
如果可以的话,想象自己是一片云,有一股风,或是一只小鸟,穿过了云朵。
或是想象自己站在马路边,看着那一个个行人、那一辆辆各式各样的汽车路过、驶过。
其实,很多糟心事并不会对我们造成任何伤害。而那股风或是那只小鸟,那些人或是那些车,都会就这样过去了。而我们就只需要看着这一切发生,心如止水。
你真正接纳自己了吗?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心理疗愈的时候都会提到一个词,叫“接纳”。
到底什么是接纳?怎么做才是接纳?
这个时候,我突然有了一个更加明确的答案,就是让一切“穿堂而过”。
有些人会这样觉得:好,你要我接纳,我接纳了,我知道了,我什么也不做。
知道,没错是个前提,但不完全是接纳。
知道你现在有情绪了,还要让情绪就这么流动过去,不作出任何评价,它就无法伤害你;
或许还要加上你后来的思考,这股情绪是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
这应该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接纳。
「以己为景」,是自由的开端上面我们提到的云朵、马路这种想象,其实来自一个心理学概念。
「以己为景」,最早由心理学家斯蒂文·海斯(Steven C. Hayes)提出,是接纳与承诺疗法(ACT)的核心理念之一。它鼓励个体以观察者的身份来体验自己的内在体验,包括思维、情绪、感觉和感知。这种体验方式有助于个体保持客观,不被内在体验所控制,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接纳。
“以己为景”,将自己置于世界之外,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着生命的流转。
在这一刻,我们可以是时间的旅人,穿越了千年的沧桑,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
看看历史的长河中,那些英雄豪杰的壮志未酬,那些才子佳人的爱恨情仇,还有那些平凡人的日常琐碎。他们的故事,如同天空中的云彩,时而聚拢,时而散去,最终都融入了浩瀚的宇宙之中。
或是回忆小时候,那个在田野里追逐蝴蝶的自己。那时候的我们,心中一定也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或许,我们也渴望着能够像蝴蝶一样,拥有一双翅膀,自由地飞翔在蓝天白云之间。
当我们学会观察而不被经验裹挟时,我们内在的能量便开始自由流动。
能量的自由流动带来了内在的和谐与平衡。我们不再被过去所束缚,也不再为未来所焦虑,而是活在当下,充分体验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以己为景」,若是单纯地背概念,似乎有点晦涩难懂。
但就文字上的解释,把自己摘出来,想象自己是风景中的一部分,用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当你可以做到平心静气的时候,就拥有了选择的自由。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响应内在的情绪和外在的挑战,而不是被它们所控制。
这种选择的自由是基于对自我和经验深刻理解的结果。我们不再是被动的反应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能够有意识地塑造我们的生活和未来。
这种自我观察的立场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情绪和经历本身并不是我们身份的全部,它们如同天空中飘过的云朵,可以被观察、被感受,但不会主导我们的自我。当我们用这种态度去面对一切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以一种更为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体验生活,不再被负面情绪所困扰,也不再对痛苦进行无谓的抵抗,最终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谐相处,体验到生命中真正的自由和喜悦。
[微笑]
所以,当下一次再遇到糟心事的时候,
不妨试想象自己是一朵云,一阵风,一片叶……